文丨西部君
“推進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體”,近年來在各個層面的文件和規劃中被反復強調。
現在,打響第一槍的城市,真的出現了。
01
4月11日,陜西省召開推進西安—咸陽一體化發展專題會議。
近幾年,陜西層面已多次召開會議對西咸一體化作出安排。去年,西部君發文談過,這標志著被熱議近20年的“西咸合并”話題已正式翻篇。
相比一步到位進行區劃調整,一體化顯然是一件更為漫長也更復雜的事。所以,必須要有更高層面的長期協調和部署。
相比以往,今年專題會議中的兩個表述頗具信號意義:
進一步發揮西安領頭作用、輻射功能,增強咸陽主體作用、承接功能,凸顯西咸新區紐帶作用、縫合功能,不斷凝聚推進西安—咸陽一體化發展的強大合力。
加快西安非核心功能疏解轉移,提升咸陽產業承接能力,更好發揮西咸新區作用,推動一體化發展取得更多實質性進展。
其實,去年專題會議中也有類似表述:
更好發揮西安領頭作用、咸陽主體作用、西咸新區紐帶作用。
但對比來看,還是有變化。
即,西安在領頭作用之外,還要進一步發揮輻射功能,咸陽不僅要增強主體作用,還要強化承接功能,西咸新區不僅要發揮紐帶作用,還要凸顯縫合功能。
更通俗表達:西安要將更多的非核心功能疏解給咸陽,而咸陽要提升產業承接的能力,西咸新區則要當好兩座城市的連接器。
但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西安要加快疏解。這也可以說是一體化破題的關鍵。
會議中還有一個表述意味深長:保持定力、改革創新、真抓實干。
這意味著,一體化不能滿足于現狀,不要幻想可以改變既定的要求。對西安來說,就是該疏解轉移的要盡快疏解轉移。
過去,談到一體發展,特別是高能級城市與相對低能級城市的一體發展,往往被默認的就是強勢一方對弱勢一方的虹吸。
但現在來看,西咸一體化,顯然不是單向度的“強”對“弱”的虹吸,而是更突出了“強”對“弱”的輻射和帶動。
這個其實也很好理解。畢竟,咸陽的定位是“主體”,如果只是一味給西安“輸血”,“主體”作用也就無從談起了。
所以,這是值得重視的一個新信號——既然西咸合并沒戲了,作為“強省會”的西安,就得真正體現“大哥”擔當了。
02
如何體現?答案其實就在題面上——加快西安非核心功能疏解轉移。
嚴格說,這不算是什么新要求。
甚至可以說,西安早已是多重信號,或者說是多重要求加身。
2022年,《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明確,要推動中心城區瘦身健體。
同一年,《關中平原城市群建設“十四五”實施方案》,在增強西安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力方面,提出優化城市空間格局,控制中心城區開發強度和人口密度,推動中心城區瘦身健體。
具體路徑,無非就是要把一些并不是西安這樣的中心城市必須要承擔的功能轉移給其他兄弟城市,一方面借此輻射帶動“小兄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為自己核心功能的發展騰出更大的空間。
這樣才能在“瘦身”的同時,又“健體”。
至于到底哪些功能該轉移出去,其實也早就有明確的方向。
如《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就要求西安:
有序疏解中心城區一般性制造業、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基地等功能與設施,以及過度集中的省市級醫療、教育、體育等公共服務資源。
《西安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也提到:
到2025年,三環內及周邊重點區域的建材批發市場、物流中心全部遷出。
此背景下,專題會議專門要求“加快西安非核心功能疏解轉移”,很明顯是一種敦促。大白話就是,相關疏解轉移的速度,還要更快一點。
其實,咸陽對西安的疏解轉移可謂渴望已久。
去年,咸陽方面就明確要求:
要加強同西安市和省級部門、西咸新區更深層次的對接溝通,用好用活成熟的制度機制,主動搶機遇、找項目、談合作,努力贏得更大發展空間和支持幫助;
要主動承接西安非核心功能和跨區域產業轉移,在錯位發展中爭取更多項目布局我市……
03
當然,對西安來說,疏解非核心功能,根本目的還是“健體”。
這次會議也提出,要推動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和西安都市圈能級實現新躍升。
那么,西安到底如何“健體”?
去年的專題會議給西安確定了三大定位:
努力建設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之都、新能源汽車之都、硬科技之都。
同時,要加快打造國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高新技術產業和制造業基地。
今年的會議也再次強調,突出創新驅動,依托沿渭河科創走廊,持續促進秦創園建設和“三項改革”協同增效,著力打造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和推動關中科技賦能創新升級的核心引擎。
一言以蔽之,西安要把自身最珍貴的創新優勢給發揮出來。這才是西安最該干的事。
應該說,這是基于西安與咸陽,或者說中心城市與非中心城市的比較優勢所作出的分工。
背后邏輯無非就是,大家都做自己更擅長的事,而不能是大哥“通吃”。
從西安的首位度和資源情況看,這方面西安確實有不小的潛力可以挖掘。
但是,要把已經擁有的資源轉移出去,不說是“割肉”,也難免要經歷一定陣痛。這從某一線城市近年來疏解非核心功能所經歷的種種糾葛,其實也可以看出來。
何況,在當前各方面都整體進入存量競爭的大背景下,要邁出這一步,就更加不易了。
而西安,當前也正在經受考驗。
比如,之前西部君就發文分析過,去年西安GDP增速險些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2023年西安的人口增量也較前幾年明顯減少。
今年1-2月,西安“三駕馬車”中也僅有進出口保持增長。
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要穩住自己的節奏,另一方面還得更加發揮好領頭作用、輻射功能,加快非核心功能疏解轉移,的確考驗平衡能力。
04
當然,對陜西來說,這一步,背后確實蘊藏著客觀原因。
2023年,陜西GDP增速4.3%,在全國倒數。
具體到省內11個城市,有未經證實的說法稱,多達7個城市的GDP名義增長為負。
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是,到目前陜西差不多仍有一半的城市未公布2023年完整的GDP數據。
從GDP增速看,除了西安與全國持平,其余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同時,2023年,陜西常住人口再次出現負增長——減少4萬。
在這種情況下,到底是把全省的希望繼續完全放在西安身上,還是選擇把雞蛋放在更多的籃子里,陜西可能的確需要作出新的考量。
從這次會議來看,陜西的選擇,應該就是后者——希望西安之外,能夠有更多的城市可以站出來。
這與近年來上層所提倡的,“中西部有條件的省區,要有意識地培育多個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獨大的弊端”,也形成了呼應。
當然,陜西這種選擇具體能夠推進到哪一步,效果怎樣,對西安的影響又如何,目前都還有待觀察。
但不得不說,陜西邁出了具有標志性的一步。
05
其實,不管是就現實來看,還是就政策層面看,需要面臨新抉擇的,并不只有陜西和西安。
僅就都市圈發展規劃而言,成都、長沙、西安,這些強省會,都領到了“瘦身健體”的任務。
此外,2022年,《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提出,推動武漢、長沙合理有序疏解一般性制造業,引導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優化布局并向周邊輻射延伸。
2021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強調要“推動特大城市瘦身健體”,除了西安,還包括鄭州、濟南。
同一年,《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明確提出,推進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體,嚴控中心城市規模無序擴張。
當然,北京、上海早就提出并踐行“減量發展”。
但對于大部分超大特大城市來說,這將是一種新的開始。不僅是自身需要適應,對應的省份也需要權衡。
陜西、西安之后,會不會有更多地方給“瘦身健體”按下加速鍵?這會不會成為對“強省會”戰略的某種修正?哪種選擇又會被證明是正確的?
時間會給出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