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于2024年第1期)
第一作者簡介呂林素,博士,三級研究員,自然資源首席科普傳播專家,長期從事寶石學、礦物學、巖石學、礦產學方面的研究、展陳設計、科普宣傳工作,中國地質博物館巖石礦物研究室原主任,現聘為四川文化藝術學院教授。
人類的歷史大概肇始于300萬~400萬年前,這是人類元祖生活的時代。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火的發現和使用不僅使人類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時代,而且引發了人類對能源的需求。在那刀耕火種的時代,特別是以制陶、煉銅、冶鐵為代表的手工業發展階段,更是離不開由薪柴燒制的木炭。歷代文人墨客多對木炭贊譽有加:“三日淮南雪,烏薪價重銀”(元·貝瓊《詠炭》);“一味黑時猶有骨,十分紅處便成灰”(清·徐宗干《詠炭》)。從薪柴開始,人類開啟了第一個能源時代——薪柴時代。我們可以從多個維度、全方位地解讀詮釋薪柴的演繹過程:從神話傳說維度,揭開了人類發現薪柴的神秘面紗;從考古發掘維度,佐證了人類利用薪柴的實物證據;從文獻記載維度,記錄了人類認識能源的演變過程。
神話傳說
——揭開了人類“開始用火”的神秘面紗
在現代人看來,用火是如此簡單、不足掛齒的區區小事。然而,對于遠古人類來說,從不會用火,到撿火,再到保存火,最終發展為人工取火,歷經世代滄桑。因而,掌握著火種的人,更是被人們頂禮膜拜,進而演繹出許多關于火的神話傳說,不僅國外有,而且國內也有,廣為流傳,還具有驚人的相似性。
古希臘神話中,有普羅米修斯盜取火種的故事;古羅馬神話中,有維斯塔女神守護圣火的故事;北歐神話中,既有瑞爾米爾與火山之神,又有火巨人蘇爾特爾的故事;在印第安人的民間故事中,也有關于人類從魔鬼手中奪取火種的傳說。更神奇的是,奧運會的圣火也起源于古希臘神話傳說,圣火象征著光明、團結、友誼、和平、正義;2023年熱播電影《奧本海默》,就以“美國的普羅米修斯”“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為藍本,講述了他“盜取原子能之火”的傳奇一生。
上古中國,三皇五帝中既有燧人氏“鉆木取火”的傳說(戰國·韓非《韓非子》),燧人氏也因此被后世奉為“火祖”;又有管火用火的能手——火神祝融的傳奇故事(西漢·戴圣《禮記·月令》),他不僅發明了“擊石取火”(“石”或指“燧石”,即堅硬的硅質巖,俗稱“火石”)的方法,而且最早發明了“火攻戰法”(《山海經》);還有炎帝作“鉆燧生火”(“燧”或指“燧木”)的傳說(《管子·輕重篇》)。此外,我國少數民族也有不少關于火的傳說,諸如哈尼族神話——火童、壯族神話——布洛陀取火、滿族神話——托阿盜火,等等。
人類的拜火習俗從未停止過,特別是我國云南少數民族(如彝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基諾族和毛南族等)有著古老而傳統的火把節——被譽為“東方的狂歡節”,以這種最原始的慶典來祭祀他們心目中的“萬物之靈”——火。此外,為了傳承和發揚,2006年的湖南省第十屆運動會,就在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鹿原鎮鹿原陂)擊石取圣火傳遞;2018年和2022年的湖南省第十三、十四屆運動會的圣火,相繼在南岳衡山最高峰——祝融峰頂采集并傳遞,寓意著炎帝精神、祝融傳火,代代薪火相傳。
遠古時代的人們認為主宰火的是神。這些神話故事描繪了火的神秘力量,火不僅給人類帶來了光明和溫暖,而且用火制作的熟食有利于人類健康,火還能幫助人們在戰爭中抵御外敵;此外,這些故事還描繪了圣人如何操控與掌管火,更讓人類走出蠻荒、走向文明。人類認識了火、支配了火,為薪柴這種含碳能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條件。
考古發掘
——佐證了人類利用薪柴的實物證據
薪柴,即指柴火、薪火、薪樵,泛指用作燃料的竹木或柴草,最初直接用以燃燒,之后竹木亦可經密閉加熱烤熟裂成竹炭或木炭用,即為“薪炭”。人類究竟是何時開始使用薪柴取火,這一直是考古學界爭論的熱點。若能找到人類最早使用火的證據(包括動物燒骨或炭化骨骼、植物灰燼、燒石等)將更具說服力。
早在19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人類學家——路易斯·亨利·摩爾根,把人類開始用火的時間定在了距今幾萬年前的中級蒙昧社會時期。20世紀30年代,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直立人遺址,發現了灰燼、燒骨、燒石,把人類用火與控制火的時間提前到了約77萬年前(2009年,采用新的鋁鈹埋藏測年法),而且近年還發現了火塘等用火證據,進一步佐證了這一時間。20世紀70年代,云南元謀猿人化石產地發現了厚達3米的炭屑堆積層,把人類用火的時間又提前到了170萬年前。此外,在以色列、肯尼亞和南非,也相繼發現了約80萬~150萬年前直立人的用火遺跡。特別是東非的坦桑尼亞,有著“人類搖籃”之稱的奧爾杜瓦伊峽谷遺址,大約在200萬年前,就有能人操控火源的推論。
>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灰燼
中國地質博物館 / 藏
“文明之美看東方”。我國1959年發現的山西省芮城縣風陵渡鎮西侯度遺址,距今約243萬年,在其文化層中發掘出若干動物燒骨,這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人類用火證據。毫不夸張地說,西侯度——人類文明的第一把圣火在這里燃起,更成為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山西省2019年承辦)圣火點燃的地方。然而,要讓火持續燃燒,就要有薪柴。因而,西侯度是人類最早開始使用薪柴的地方,或許還蘊藏著人類起源的秘密。
目前,學界推測早期人類對于火的使用應當經歷了三部曲:第一步,利用“天火”,即攫取自然之火種,243萬年前的西侯度先祖,碰巧能接觸到的火源,或許是雷擊造成的、煤等自燃的和火山爆發的“自然火”,或許是動物尸體腐爛產生的磷火;第二步,控制用火,180萬年前的南非旺德韋克洞穴,直立猿人學會了控制火,保存火種不滅,從此人類進化進入了轉折點;第三步,主動用火,或許最早始于約4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曲彤麗《舊石器時代埋藏學》,2023)),擊石取火應該是人類最早發明的人工取火方法,通過火石敲擊黃鐵礦等含鐵礦物,容易產生火星,以引燃如蘆花、艾絨、干草等易燃物。
在狩獵采集時代,控制性用火,主要為生活用火,人類不僅拓展了活動時間,而且拓寬了生存空間,還豐富了可食用資源,更重要的是改變了人類的生存環境,為人類開辟了新的生活方式,這可謂人類文明的一大飛躍。不過,“巧婦難為無火之炊”,這些都得歸功于薪柴——大抵是隨處可撿拾的枯枝落葉所提供的能量,開啟了人類使用薪柴能源的先河。
始于土,成于火——陶器,它的出現,標志著新石器時代的發端。在眾多陶器文物中,考古學家已確認最早的陶器是江西省萬年仙人洞中出土的陶器,距今已有2萬多年。然而,古代燒陶所用的燃料是什么呢?著名的中國“四大名陶”——江蘇宜興紫砂陶、廣西欽州坭興桂陶、重慶榮昌安陶和云南建水紫陶,主要采用木材作為燒窯的燃料,俗稱“柴燒”。此外,西藏陶器燒制的主要能源是柴草(樹枝、小木、雜草、莊稼的莖與葉)、稻谷殼、牛糞,等等。
從出土文物看,五六千年前人們開始將木材燒成木炭作為燃料。然而,古代真正大量生產和使用木炭應出現在冶銅業和冶鐵業興起之后,商周時期我國制炭較為成熟,大量商周青銅器文物即可作為證明,同時還催生了煉丹術。
文獻記載
——記錄了人類認識薪柴的演變過程
柴、火不分家,“柴火”即“薪柴”或“燃料”,而“火柴”則是能生火的工具。文字的出現,記錄了薪柴的演變歷程。在中國 “薪”“柴”“火”三字最早見于《詩經》,其中“薪”見于15首詩中,共計19次;而“柴”與“火”出現次數較少,且與現在含義迥異。
以《詩經》為例,不僅有“無浸獲薪”和“薪是獲薪”(《小雅·大東》)、“不流束薪”(《王風·鄭風·揚之水》)、“綢繆束薪”(《唐風·綢繆》)、“析薪杝矣”(《小雅·小弁》)、“析薪如之何”(《齊風·南山》)、“烝在栗薪”(《豳[bīn]風·東山》),此處的“薪”意為“薪柴”或“采薪”或“劈柴”,“獲薪”意為“砍下的柴薪”,“束薪”意為“捆薪柴”,“析薪”“栗薪”都是“劈木柴”之意;而且有“以薪以蒸”(《小雅·無羊》)、“侯薪侯蒸”(《小雅·正月》),其中“薪”指“粗柴”,“蒸”指“細柴”;更有“芃芃棫樸,薪之槱[yǒu]之。”(《大雅·棫樸》)、“析其柞薪”(《小雅·車舝[xiá,同“轄”]》)、“樵彼桑薪”(《小雅·白華》)、“翹翹錯薪,言刈[yì,“割取”]其楚(或蔞)。”(《周南·漢廣》)、“吹彼棘薪”(《邶[bèi]風·凱風》)、“采荼薪樗”(《豳風·七月》),其中“棫[yù]”即白桵[ruǐ],“樸[pò]”即枹[bāo]樹,“柞[zuò]”即柞木,“桑”即桑木,“楚”即牡荊,“蔞”即蔞蒿或白蒿,“棘”即棘木,“樗[chū]”即臭椿樹,而“樵”則既指“薪柴”又指“采薪”。表明“薪”在先秦時代,就被廣泛使用,而且種類繁多。
“薪”“柴”有別。“薪柴”作為一術語,最早出現于《禮記·月令》中,就有“收秩薪柴,以共郊廟及百祀之薪燎”的禮制了。東漢末年鄭玄:“大者可析謂之薪,小者合束謂之柴。”大者謂“薪”——代表大而粗的樹干,可劈開來用的粗大木柴;小者謂“柴”——代表小而細的樹枝,或扎成捆的小灌木,這就是“薪”“柴”之別。
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有將薪柴燒成木炭的記載了。《禮記·月令》提供了明證:“草木黃落,乃伐薪為炭。”這是由于“仲夏草木未成,故禁燒炭”之故(東漢·鄭康成《正義》)。同時,作炭或燒炭在當時專設掌管燒炭的官職,《周禮·地官司徒》中就有“掌炭”。遞及西漢,關于木炭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譬如,司馬遷《史記·外戚世家》中有“入山作炭”,劉安《淮南子·本經訓》中還有“燎木以為炭”,王褒《僮約》中也有“焚薪作炭”,等等。
那么,到底何為炭呢?東漢許慎《說文》:“炭,燒木也”;“炭,燒木留性,寒月供然(燃)火取暖者,不煙不焰,可貴也”。其中“留性”一詞頗為傳神,表明炭是燒木而成,但未完全燃燒,還保留著木的特性。所謂木炭,是指薪材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經不完全燃燒,熱解后所余之燃料,歷代又相繼稱“柴炭”(《隋書·后妃傳序》)、“樵炭”(據李昊林2018年考證,北魏時期的《魏土地記》 )、“烏薪”(五代末至北宋初·陶谷《清異錄》;南宋·范成大《雪中送炭與龔養正》)或“烏金”(明·朱之蕃《木炭》)。
柴炭按其材質有“桑炭”“金剛炭”“竹炭”之分。桑炭即用桑樹燒成的炭,火力旺(《韓非子·內儲說下》);“金剛炭”(《清異錄》)即用鐵核桃樹干燒制的炭,因火力剛猛而得名;“竹炭”(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劍解》)則是蜀國(今四川一帶)用巨竹燒成的炭,具有易燃、無煙、耐久的特點(南宋·陸游《老學庵筆記》)。
木炭按其特性還有“瑞炭”“麩(或烰)炭”之別。瑞炭即呈炭青色且堅如鐵石的炭(唐·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而麩(或烰)炭則是投入水中而浮起的炭(唐·白居易《和微之詩》),又稱“星子炭”(《清異錄》)、“浮炭”“樗炭”(《老學庵筆記》)。
木炭按其表面顏色又有白炭(晉·葛洪《肘后備急方》卷三)和黑炭之分,這是由于兩者的炭化溫度和出炭方式不同所致。《欽定大清會典》就是明證:“每白炭千斤,準銀十兩五錢;黑炭千斤,準銀三兩三錢。”白炭因具有耐燒、不起明火、不冒煙、烤肉更醇香的特點,使之更貴。不過,世界上只有我國、朝鮮和日本有白炭的燒制工藝,且后二者的工藝均由我國傳入。
木炭燒制方法先后有三:早期為“堆燒法”,出炭量少且質量差;后來為“窖燒法”,品質、數量大幅提升,唐代已將質量上乘的精炭謂之“炭精”;如今工業用炭采用的是“干餾法”。此外,在我國古代,將干燥的發熱量較高的柴草,稱為“癟薪”;將木柴燃燒最旺時熾熱的炭,稱為“焙炭”;而“煉炭”則是把未燒透的木炭再行燒煉,使之安全炭化,即燒熟了的炭(唐·康駢《劇談錄·李使君》)。
關于冶煉金屬所用燃料——《淺談我國古代金屬鑄幣生產中所用燃料》(“聞道山人”,2019-2-21)文中進行了詳盡地梳理總結:冶銅燃料,最初是木柴和柴草,其后是木柴和木炭,再后北方多用木炭、南方多用竹炭(因地制宜之故)。竹炭“煉好鐵”(《太平御覽·劍解》);“邛州出鐵,烹煉利于竹炭”(《老學庵筆記》),表明宋代冶鐵燃料,既有木炭,又有竹炭。
其實,木炭或竹炭最大的優點有三:一是發熱量大,遠高于木材或竹子;二是利于燃燒,因孔隙較多、與空氣接觸面大;三是雙重作用,冶銅時,木炭或竹炭既是燃料,又是還原劑。恰如明·宋應星《天工開物》所載:“凡山林無煤之處,鍛工先擇堅硬條木燒成火墨,其焰更烈于煤。”
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編著有《中國古代冶金》(1978),書中寫道:“冶煉生鐵每噸耗用木炭,可能為四五噸,甚至更多。”約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2009)中統計:1064—1078年的宋朝,冶煉生鐵約90400~125000噸,推算每年所需木炭約40萬~60萬噸,若再將這些生鐵精煉成熟鐵或鋼鐵,而后又進行鍛造,足見當時木炭需求量之巨大,進而造成森林的砍伐與破壞。
工業革命前,人類的基本生活能源主要是薪柴——具有悠久歷史的生活用能。眾所周知,森林多,樹木就多,薪柴也多,因此世界各國都在提高森林覆蓋率。2023年3月12日——我國第45個植樹節發布,我國森林覆蓋率已快速增至24%。其中,薪柴主要有三類:一是采伐自“薪炭林”(專門用作薪柴的林種)的樹木,當今世界提倡種植“能源林”(如新銀合歡、桉樹等),發展至“速生優質能源林”(如泓森槐、竹柳等),更推廣“能源樹”(如西谷椰子、西蒙得木、巴西橡膠樹、海南省特產油楠樹等“石油植物”),以期獲得豐產優質的木質燃料,甚至“燃料油”;二是四類林種(包括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和特種用途林),以及“四旁”林(指路旁、溝旁、渠旁和宅旁零星植樹的總稱)的修枝、撫育、間伐等提供的薪柴;三是采伐竹木時、加工竹木材后、收獲農作物后的殘余物,以及雜草、蘆葦、稻谷殼甚至牛糞等薪柴。當今,第三世界國家農村中95%的家庭仍用薪柴作為燃料,特別是在不產煤的偏遠山區,仍沿用薪柴焙燒陶窯、冶銅煉鐵、冶鑄金屬工具。我國作為人口大國特別是農村人口眾多,是世界上利用薪柴作為生活燃料最多的國家,沒有之一。
總之,自從遠古時代人類學會使用火以來,薪柴就作為人類最基本的能源而存在。在200多萬年的歷史長河中,“學會用火”,可以說是人類最早也是最偉大的能源開發利用實踐。人類先祖使用木、竹、柴草作為燃料,實現了從生活用火——食用熟食、取暖御寒、照明驅獸等,到生產用火——燒制陶瓷、煉銅冶鐵、制造玻璃等的升華。相應地,人類也經歷了從石器時代躍遷到陶器時代,再從青銅器時代躍遷到鐵器時代的漫長歷程。簡便的薪柴所提供的熱力或生物質能,在無形中影響了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時至今日,世界能源格局發生了重大變革,作為傳統能源的薪柴,并沒有因此而退出歷史舞臺,薪柴所提供的能源更是占世界能源的5%以上,是繼石油、煤炭、天然氣之后的第四種主要能源,而以薪柴為主要能量載體的生物質能,也是唯一一種可再生的碳資源。同時也是世界各國競相發展的一種新能源。可以說,薪柴時代橫跨了人類漫長的農業文明,更是貫穿了整個人類歷史。
{薪與火構成的成語知多少?}
薪與火深深地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誕生了許多極富哲理的成語或諺語,并給薪火注入了最鮮活的靈魂,令人嘆服。
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救火投薪(春秋·鄧析《鄧析子·無厚篇》)、薪火相傳或杯水車薪(戰國·孟軻《孟子·告子上》)、薪盡火傳(戰國·莊周《莊子·養生主》)、負薪救火(戰國·韓非《韓非子·有度》)、絕薪止火(戰國·呂不韋 《呂氏春秋·盡數》)等成語。
遞及兩漢時期,西漢出現了米珠薪桂、桂薪玉粒(西漢·劉向《戰國策·楚策三》)、抱薪救火(西漢·司馬遷《史記·魏世家》)、抱火臥薪(西漢·賈誼《新書·數寧》)、抱火寢薪(西漢·賈誼《上陳政事疏》)、稱薪而爨[cuàn,本義指燒火做飯](西漢·劉安《淮南子·泰族訓》);東漢又有抱火厝薪或厝火積薪(東漢·班固《漢書·賈誼傳》)、釜底抽薪(東漢·董卓《上何進書》)等成語。
再到宋、元、明三代,則有臥薪嘗膽(是北宋蘇軾首創的成語,源自《擬孫權答曹操書》,并非出自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玉粒桂薪(《宋史·外國傳·高麗》);薪盡火滅(元·趙孟頫《法華經·序品》)、把薪助火(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積薪厝火( 明·張岱《越絕詩小序》)和火盡薪傳(明·寓山居士或祁彪佳《魚兒佛》)等成語。
{工資為何又稱“薪水”?}
“薪水”一詞最早出現于西晉,出自《晉書·劉寔[shí]傳》(唐·房玄齡等合著),“薪水之事,皆自營給。”南朝梁·蕭統《陶淵明傳》中也載有:“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這里的“薪水”,說的是砍柴打水或燒火煮飯等雜務,又稱“柴水”,并非“工資”,更與錢無關;隨后,“薪水”逐漸演變為供給打柴汲水等生活上的必需費用,如北朝北齊魏收《魏書·盧旭偉傳》中有:“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計”為證。
到了明朝,曾將官員的俸祿改稱為“柴薪銀”,意思是幫官員解決柴、米、油、鹽等日常生活費用的支出,舊時又稱“薪俸”“薪給”,如同現代人按月支取的工資。這或許是人們把工資稱為“薪水”“薪資”“薪金”的由來。
{火柴為何會稱為“洋火”呢?}
提到火柴,不禁讓人聯想到安徒生于19世紀創作的著名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火柴曾有一段輝煌的歷史,即使在30年前,它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必備小物件,但隨著打火機的普及而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火柴在中國出現的歷史可不短,或許可追溯到西漢的淮南王時期,恰如宋代·高承《事物紀原·布帛雜事·法燭》所載:“然則法燭之起,自漢劉安始也。”此處的“法燭”,便是后來的“發燭”,即火柴的前身。
不過,世界公認的最早的火柴出現于公元557年的南北朝時期,當時叫作“發燭”,即將硫磺涂于松木小片尖端,只要借助火刀或火石,便可點燃火,又名“碎兒”即“燧兒”(元末明初·陶宗儀《南村輟耕錄》)。
19世紀初,現代的火柴卻是由西方人發明的,即將赤磷(黃磷的同素異形體)、硫磺和氯酸鉀混合后,用樹膠和水調成膏狀,并涂于一根小木棒頂端,且在砂紙上一擦,就產生了火。這種火柴于20世紀初才傳入我國,稱之為“洋火”。直至1920年,“中國火柴大王”劉鴻生,才在中國創辦了鴻生火柴公司,最終點亮了我們民族產業的火花。
作者: 呂林素 蘇 鑫
編輯: 張佳楠
排版: 何陳臨秋
審核: 刁淑娟
官網: https://kpwhbjb.cgl.org.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