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6日,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說:中國用戶更加開放,對隱私問題沒那么敏感,在很多情況下愿意用隱私交換便捷性和效率。請問,你作為一個中國網民,是否同意他的觀點?
一、電信詐騙,大行其道
我先跟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經濟學研究。我的同行、中山大學教授梁平漢曾經在一次經濟學研討會上報告過一篇論文,名字叫《天下無賊?數字金融發展與犯罪治理——來自盜竊案刑事判決書的證據》。梁教授在研究中發現,近幾年盜竊案大為減少,蓬勃發展的數字化支付手段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社會上的現金越來越少,盜竊現金自然變得越來越難。但是,大家且慢高興。俗話說得好,按下葫蘆浮起瓢。盜竊罪雖然大幅減少了,但是另一種新型犯罪案件卻大幅增加了。你們猜猜是什么犯罪?是電信網絡詐騙。正是因為個人隱私數據容易被泄露,電信詐騙犯罪分子才能不斷得逞。
二、數據泄露,人人自危
遺憾的是,在數字化時代,個人隱私泄露防不勝防,甚至可以說是家常便飯了。多數時候,公民個人隱私的泄露都是因為門戶網站、社交媒體被黑客攻擊或者管理不善導致的。網絡上,有人還專門整理了一份文檔,叫《盤點21世紀最嚴重的15起數據泄露事件》。其中涉及人員最多的,應該是雅虎網站數據泄露事件。2016年12月,雅虎公開承認了這起數據泄露事件,并稱其發生在2013年。據估計,超過10億用戶的賬戶信息被黑客組織訪問。不到一年之后,雅虎宣布泄露的用戶賬戶實際數字高達30億。30億啊,比中國和印度兩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的人口總和還多呢。雅虎說,黑客訪問了用戶的安全問題和答案等賬戶信息,但明文密碼、支付卡和銀行數據并沒有被盜。這就天知道了。
我根據網上信息,整理了一份網站數據泄露名單,供大家參考。
三、經濟學家如何看待數據泄露問題?
很多經濟學家早已看到了當前過度數字化的種種弊端,而不是單純地為數字經濟一片叫好。我先介紹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系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教授的重要觀點。聶老師曾經說過,如果你只想認識一個當代經濟學家,那就是阿西莫格魯;你也許沒有聽說過任何經濟學家的名字,但不能不知道阿西莫格魯。因為他是當今世界上最高產、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在2021年的一篇論文《人工智能的危害》(Harms of AI)中,他指出,企業和平臺可能收集和存儲關于個人的過多信息,使得它們在處理和使用數據時通過價格歧視或違反隱私,從而攫取了更多的消費者剩余。也就是說,互聯網企業為了利潤最大化,完全可能過度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為什么會導致過度呢?在數字化時代,數據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而數據有兩個一般生產要素所不具有的特征——外部性和劣模性。正是這兩個特征,導致了企業和平臺過度收集個人信息。
四、西方國家的經驗與教訓
中國在數字經濟領域屬于后發國家,也體現了后發優勢。那么,在利用數字技術促進經濟發展和保護個人隱私方面,西方發達國家有哪些做法值得中國借鑒呢?
五、保護隱私,我們個人能做什么?
既然數字化時代保護個人隱私如此重要,但個人在互聯網巨頭面前又如此渺小,那么我們每個人能做點什么呢?
欲知完整內容,請觀看B站視頻。
視頻觀看方式:
1、新課“基層中國的運行邏輯”:
https://www.bilibili.com/cheese/play/ss5526;
理解基層,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國。如果大家想深入了解中國基層政府的治理邏輯,歡迎大家關注我在B站更新完成的新課“”。本課程曾在B站所有課程中位列第一名!在這里,理解一個真實的基層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