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北部邊界就已經跟匈奴打的不可開交了,燕趙就曾經多次抗擊匈奴。戰國時期的秦國和秦統一之后,一直將北部視為重要戰略要地。說起抗擊匈奴,人們常常聯想到漢代,并且能夠說出很多抗擊匈奴的名將,例如霍去病。跟漢代一樣,秦代也有自己的抗擊匈奴名將:蒙恬。
一、初露鋒芒
家族啟蒙對蒙恬的影響非常大,他的祖父蒙驁本是齊國一名武將,滿懷壯志來到秦國。蒙驁參加了大大小小的戰役近百回,在秦滅韓、趙、魏、齊等國是屢立戰功,備受秦王重視,后人對他的評價亦高。
《史記索隱》評價蒙驁:“蒙氏秦將,內史忠賢”。
蒙恬的父親是蒙武,雖然在祖孫三代人中的功勞最小,但仍不可小視,蒙武在秦滅楚之戰當中表現英勇。在秦統一之后,蒙武北伐匈奴并立戰功。
蒙恬在祖父和父親的影響之下,參政并學習刑法。心懷戰場的蒙恬并不滿足于坐辦公室,更向往戰場廝殺,毅然決然從文職轉向了武職,投身到秦統一的戰爭當中。
蒙恬之所以能從文職轉向武職,跟秦國的統治環境有關。戰國時期,文武不分家,只要國家需要,文職可以轉向武職,反之亦然。因此蒙恬能順利的完成心愿。
齊國是秦國最后一個被滅掉的國家,之所以是最后一個,原因主要有四。一是秦國采取了“遠交近攻”的戰略,在滅齊之前主動與齊交好,蒙蔽齊王;二是齊國曾經被燕趙攻打過,且被打的只剩半壁江山,使得齊國對兩個鄰國懷恨在心。因此在燕趙被秦攻打、向齊求救之時,齊國選擇了躺平看熱鬧。
三是齊國與楚國之間的關系破裂。秦最擔心齊楚聯合,因此一再挑撥齊楚關系,最終齊楚關系破裂。四是齊國統治者缺乏遠見卓識。
蒙恬參與主持的第一場重大戰爭是滅齊之戰,雖然此時的齊沒有了盟友,但是勢力仍不可小覷。在攻打齊國之前,蒙恬和主將討論出一套戰略:取敵當取首都。秦軍將第一目標對準了齊國國都。
懦弱的齊王手中雖然握有千軍萬馬,但卻是一個軟骨頭,不聽忠言選擇棄城投降。齊王投降對秦國來說意義重大,減少了秦軍的損失,避免更多人參與戰爭。蒙恬等人也由此戰功得到升職重用。
二、功成名就
秦統一之后,雖然內敵基本上被鏟除,但是外敵隱患依然存在。秦王的野心也不僅僅只是占有六國,他將視線拋向了更遠的邊境。
蒙恬和他的祖父、父親一樣,都是憑借真材實料立下戰功。在秦統一之后,北方的匈奴常常騷擾邊境,秦王銘蒙恬為大將軍,專門戍守北部邊疆。
蒙恬領命之后,絲毫不敢懈怠,率領三十萬大軍收復了河南地。河南地是指今天的河套地區,這一地區是匈奴和中原的交界地,匈奴常常經過該地南下侵擾。自蒙恬收復之后,匈奴人不敢隨意南下,只能安安穩穩的在草原上生活。
《過秦論》記載:“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鎮守匈奴、威震匈奴,是蒙恬戍守邊疆的一大貢獻。自此以后,在長達十余年的時間里,匈奴再也不敢隨意侵擾。
自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就有修建長城的傳統。不僅在北方,甚至在國與國之間的邊界都會修建長城。因此,長城自古以來就被視為抵御外敵的重要方法。
秦王將綿延五千多公里的長城交給蒙恬修建。在將匈奴打跑之后,蒙恬又加緊修建長城。從臨洮到遼東長約五千公里,這是秦長城的重要代表作。
長城的修建有利的抵御了匈奴的入侵,有利于北方農業的穩定發展。正是因為長城起到了保家衛國的的重要作用,所以后代陸陸續續修建長城以抵抗匈奴。
當然,后代對蒙恬修長城也頗有非議,認為百姓長期處于戰亂之中,秦剛剛統一,本應該休養生息,但卻馬不停蹄的安排百姓參與修建,增加了百姓的困苦。
蒙恬修長城的負面評價是客觀存在的,但如果只看負面評價,對長城作用避而不談,這本身就是片面的、不合理的。因此,蒙恬修長城的既是偉績,也是顛覆秦朝的一大危機。
蒙恬關注民生,他認為百姓的生活已經很困苦了,統治階級應該及時關心民情。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他曾多次上書秦王減免徭役。蒙恬在軍中威望很高,他手下的將士軍紀嚴明,對鎮守戍邊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蒙恬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他掃蕩諸侯、打退匈奴。也是一名出色的父母官,提出減免徭役以減輕百姓負擔。
三、結局令人唏噓
蒙恬之所以能夠實現理想抱負,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統治者對他的欣賞;二是自身的努力。當失去了統治者對他的支持時,蒙恬則迎來了人生中的至暗時刻。
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當中去世,這個消息很快被趙高等人封鎖。趙高是一個典型的從政投資家,一開始他就投在了胡亥門下,成為胡亥最有力的支持者之一。
在趙高看來,既然始皇帝去世的消息沒有走漏,那么遺詔的內容就由自己決定。但是趙高卻不敢獨自一人做這件事,他必須有幫手,分別是胡亥和李斯。
作為趙高陰謀的重要主角,胡亥必須參與趙高的陰謀。李斯是當時的丞相,在朝堂上具有很高的威望,并且深受始皇帝的器重,因此也被趙高拉來當幫手。
一開始李斯是不同意參與趙高陰謀的,但是趙高沒有放棄。經過趙高的三次勸說,李斯最終決定參與進來。李斯的態度之所以改變,是因為趙高對其進行了威脅,聲稱就算胡亥不能做太子,但身為皇室成員的胡亥一定不會放過李斯一家。
最終,在趙高、胡亥和李斯等人的密謀之下,很快咸陽宮發出由他們三人擬的冒牌遺詔:胡亥為太子,為二世皇帝。
《史記》記載:“行從直道至咸陽,發喪。太子胡亥襲位,為二世皇帝”。
胡亥的哥哥扶蘇是一個賢者,但也是一個直腸子,敢直接跟皇帝頂撞。扶蘇當初因跟嬴政爭論不休,嬴政一氣之下將扶蘇派遣到偏遠之地,美名其曰靜修。在第五次出巡之前,蒙恬被派往邊境,正好在扶蘇手下做事。蒙恬和扶蘇在很多政見上具有一致性,兩人關系由此變得親密起來。
扶蘇素有賢者風范,一度被視為太子的最佳人選,也因此稱為趙高等人的眼中釘。作為扶蘇強有力的支持者,蒙恬也在趙高等人的黑名單之中。
趙高等人先是隱瞞嬴政去世的消息,然后假借嬴政之名,給扶蘇蒙恬頒布了一道賜其自殺的旨意。年輕缺乏閱歷的扶蘇自然看不出其中的蹊蹺,老實的選擇了自殺。蒙恬則沒有跟隨扶蘇而去,但趙高等人并不想放過他,于是又生二計除掉了蒙恬一家。自此一代將星隕落。
總結:
蒙恬的一生實現了理想抱負。在軍功制度的號召下,他毅然棄筆從戎,根據史書記載他一生從未有過敗績。蒙恬關心百姓,減輕徭役反映出了他對民情的關心。蒙恬的結局令人唏噓,這也是趙高等人永遠帶有奸臣符號的重要原因。蒙恬的無辜枉死對秦朝來說損失重大,加速了秦的衰敗。
參考文獻:
《史記》
《過秦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