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古玉市場十數載,通過游學博物館,瞻仰美學展覽,不斷與市場實踐,探索古玉收藏審美與價值相融合,總結經驗,歸類古玉審美藝術,古玉皮相分為三個階段,神賜,巧拙,匠氣。
第一,首先談到神賜,也稱天賜,天賜而行,非人力所能為之,古代木器玉器當中少有所見,天賜對于玉料以及木料,原始要求極為苛刻,比如明代木器當中,可窺見精妙一二。
如下所見,兩件明清樣式家具,第一圖明式風格,器物周身無紋飾雕琢,卻給人一種端莊之美,根本訣竅在于,古代匠人窺見天賜之美,保存了最原始的木料樣貌,取料中心花紋最美,中軸線居中對稱,形成天賜之美。
天賜之美,木料要求極為苛刻,首先木料年輪要夠高,木料花紋要流暢優美,中心對稱兩側花紋藝術審美要恰到好處,這是一種不惜工料,只為藝術而藝術的審美,相比較第二件清代風格木器,天賜與匠氣,審美差距顯而易見。
第二木器,能夠很直觀見到,木料花紋棕眼錯亂,藝術審美之上并不能達到天賜審美,所以匠人雕琢紋飾掩蓋木料天生之不足,遠觀花里花哨,但是近觀,匠人氣息撲面而來,遠遠達不到,天賜藝術審美水平,這也是為何,清代木器雖然紋飾繁花,卻依然無法與明代相抗衡原因。
那么當神賜與古代玉器相遇,又會創造出什么樣審美情趣,如下圖,南宋香筒所見,和田青玉質地,古樸無紋,卻給人一種,端莊典雅高貴質感,問其緣故,唯有天賜二字可解。
上半截悠悠青天,下半截龍虎相觀,古代匠人想要制作一件這樣的器物,可謂是不計成本,因為我們都知道,玉器切料都是呈現片狀,那么想要在一件圓形器皿之上,保存天賜,平行龍虎紋飾,這種難度,一般匠人觀之退避三舍。
又如上圖所見玉狗,料子并不大,凈重量只有十克,卻拍出了一千一百萬的高價,難道是因為市場沒有籽料嘛,或者是白玉稀缺,并不是,最主要的緣故還是在于天賜,無匠勝于匠,天賜之物,匠人去糠存精,保存最原始的樣貌,俗稱天賜,這樣的器物在市面上可遇不可求,只有眼力,審美,運氣都具備之人,才可遇之。
相比較天賜,第二種則稱為巧拙,俗稱為巧雕,如下圖所見,巧拙是一種料與工之間的結合審美,因為料的原始狀態不足,所以古玉另辟蹊徑,通過人力的補救,達到天人合一境界。
巧拙,對于料的要求相比較天賜,就顯得不是那么那么苛刻,有一點隨行就市的味道在里面,比如上兩圖遼金器物所見,因為玉料本身具備棗紅皮,所以雕琢成了虎皮的顏色,而黃皮,則雕琢成了樹葉,鹿以及枯草的顏色,這種顏色也符合秋天的山上景色,故俗稱秋山之色。
第三種,最簡單,純粹的以匠取勝,不計料性,不計皮色,純粹以工匠技巧繁復取勝,如下圖海東青啄大雁,雕工雖然繁復,皮料也見些許原始皮料,但是那點皮料留存還不如不留,因為皮料在整體器物審美之上,并未增添任何審美色彩,反而讓人覺得徒增污垢,這便是匠氣。
行走市場十數載,經手古玉不下數萬件,慢慢探索出些許規律,市場尋覓古玉,第三種匠氣之物,撿漏幾率最小,因為同行之間紋飾都能看明白,第二種撿漏幾率相對大一些,因為皮色深淺的不同,勾勒紋飾含義不同,收藏價值稍有出入。
市場上面撿漏機會最大的當屬第一種,因為如果沒有涉及天賜審美階段,在許多一般收藏家眼里,她就是一件普通的南宋青玉筆筒,甚至說還不是一件料子純凈的青玉筆筒,那么她的價格必然不會太高,但是當進入我們的圈子,大家都具備天賜神物的審美觀念,試想,她的價值,又該翻上多少倍才合適昵,審美的角度考慮,她又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因為工匠再巧難為無米。
方葉之
一線實戰收藏家
古玉收藏苦行僧
實戰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