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5月2日上午北京時間10點20分,中國登山隊10名隊員登上希夏邦馬峰頂,距今天剛好六十周年。60年過去了,為什么我們還在紀念這次登頂和科學考察?我想主要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這是人類征服地球上最后一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壯舉;二是科學考察取得了影響深遠的重要成果,特別是高山櫟化石的發現,開創了利用植物大化石定量重建青藏高原抬升歷史及其古氣候面貌的先河,對青藏高原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使得“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成為幾十年來持續不斷的重大研究課題。
登頂希夏邦馬峰的壯舉
希夏邦馬峰(Shishapangma mountain)位于我國西藏自治區聶拉木縣境內,東距珠穆朗瑪峰120公里,是喜馬拉雅山脈由西北-東南走向漸變為東西向的轉折處。希夏邦馬峰海拔8012米,是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之一,1964年之前也是唯一未被征服的8000米以上的高峰。
希夏邦馬峰,地球上最后一座被征服的八千米以上的高峰
中國登山隊在1960年5月25日攀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之后,就開始了攀登希夏邦馬峰的準備工作。1961年4月、1961年秋、1963年4月,經過三次偵察活動,基本上摸清了山區地形情況,發現希夏邦馬峰是由近于“丁”字形的三條山脊線構成,頂峰南面是一道屏風似的漫長的陡峭巖石絕壁,根本無法攀登;東側則是一瀉千丈的冰雪深淵,地形相當復雜;只有北面是臺階狀的冰雪地形,困難程度相對的小一些,而且5800米以下的行軍路線,不用翻越其他山峰,可沿天然的那克多拉河谷與野博康加勒冰川側磧直達。
中國希夏邦馬峰登山隊的大本營建立在希夏邦馬峰北坡海拔5000米的山麓平原上
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于1964年初組織希夏邦馬峰登山隊,并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同時在隊內建立了科學考察隊。1964年3月,中國登山隊的195名成員從拉薩來到希夏邦馬峰的北麓海拔5000米的高山草甸建設大本營。大本營是指揮中心,也是登山隊員休整、物資供應的基地,所以設施比較齊全。除了隊員宿舍之外,還有氣象、電臺、醫務、總務等工作室,一個比較寬敞的食堂兼俱樂部,帳篷排列成一個Ω字形大院,這個可容納200多人生活的帳篷村落,就是這次登山活動的起點。
從大本營至頂峰全長約36公里,經過前期的偵察確定了攀登路線,在3月中旬到四月上旬,運輸分隊經過兩次艱苦的行軍,終于在預定的時間、按照計劃,在希夏邦馬峰北坡海拔6900米以下地段,完成四座高山營地的建設和物資運輸任務:5300米(1號營地)、5800米(2號大本營)、6300米(3號營地)、6900米(4號營地),為整個登山活動打好了基礎。除了這四個高山營地之外,登山隊還在7500米(5號營地)、7700米(6號營地,也叫突擊營地)建設了最后2座高山營地,因此從大本營到頂峰一共有六座高山營地。整個登山路線大致分為四段,自大本營至5800米營地,主要是古代和現代冰川的冰磧丘陵;5800米至6900米營地是坡度不太大的冰雪地帶;6900米至7700米營地是坡度較大的冰雪坡面;自7700米的突擊營地至頂峰一段是關鍵性的突擊路線。
建立在海拔5800米野博康加勒冰川源頭附近的第二號高山營地
5800米營地又稱2號大本營,位于主峰山麓,此處是整個行軍路線上冰雪與巖石的分界線,由此往上直至頂峰是一望無際的冰雪世界,而且攀登路線上坡度變大,大部分是直線上升的,對隊員的體力與技術條件的要求都比較高。因此這個營地是支援急救、物資供應以及隊員待機的基地,起中轉站的作用,營地避風向陽,水源方便,營址寬暢可同時搭起20個高山帳篷,沒有滾石雪崩等危險,可看清6700米以下的路線情況,但7000米以上則完全被北峰遮擋而看不到。
圖上標明了從5800米營地到頂峰的路線
登山隊員在海拔6800米
登山隊員在海拔7500米
1964年4月25日中午12點,在登山隊隊長許競、副隊長張俊巖、副政委王富洲率領下,由六名漢族隊員、七名藏族隊員組成的13名突擊隊員邁著雄健的步伐,向希夏邦馬峰的頂峰進發。在三天的時間里,他們越過崎嶇的野博康加勒冰川,突破陡滑的冰塔,上升到海拔6300米的三號高山營地。
4月28日,突擊隊急行軍到海拔6900米的四號營地,將被積雪掩埋的帳篷挖了出來度過高山寒冷的夜晚,第二天由于天氣不佳不得不又在這里停留了一天。
4月30日,經過7小時50分鐘的艱難跋涉,突擊隊員們到達海拔7500米的第五號高山營地,在這里,又花費了2個多小時才挖開積雪,刨出帳篷。
5月1日上午,突擊隊開始向海拔7700米的突擊營地進發,下午5點得知第二天是適合登頂的好天氣,隊長兼黨委副書記許競立即在高山帳篷里召集開會,進一步研究和確定突擊頂峰的方案,一致決定將高山反應比較重、體力不夠好的藏族隊員大米馬、邊巴次仁和甘吉窮培留在突擊營地,其余10名突擊隊員分成三個結組繼續前進。
登山隊員們克服重重困難登上海拔7700米高度后繼續向頂峰前進
1964年5月2日上午6點,突擊隊員走出帳篷,迎著零下二十度左右的寒氣,向頂峰前進。一路驚險過后,10點20分,10名突擊隊員陸續踏上了一座平坦而微凸的三角形冰雪坡的頂部。地球上最后一座未被征服的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終于被中國登山健兒們征服了。
以隊長許競為首的10名隊員于1964年5月2日10點20分勝利登上希夏邦馬峰頂
北京時間10點30分,登山隊長許競從日歷上撕下了“五月二日”這一頁,用黑色鉛筆在它的反面寫下“中國登山隊許競等十人征服了希峰。一九六四年五月二日。”把它留在峰頂。藏族隊員索南多吉從背包里拿出一幅五星紅旗和一座毛主席塑像,藏族隊員米馬扎西用冰鎬在頂峰正中挖了一個小洞,將國旗和毛主席塑像都安置在這里。突擊隊員們在頂峰停留了40分鐘以后,在北京時間11點結組下山。他們勝利登頂的消息很快就傳到大本營,傳到北京,傳到了全國和全世界。這一壯舉是1960年中國登山隊征服世界最高峰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勝利,為我國在世界登山史上又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登頂成功的10名隊員是:
隊長兼登山隊黨委副書記:許競(37歲,登山運動健將,是我國最早參加登山運動的優秀運動員之一,1960年擔任珠穆朗瑪峰登山隊副隊長,并率領偵察組開辟道路,到達海拔8500米的高度)
副隊長:張俊巖(34歲,登山運動健將,1960年在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戰斗中,他率領運輸隊員進行了繁重的高山物資運輸和建立高山營地的工作,到達海拔8100米的高度,為這一次登山勝利作出了貢獻)
副政委:王富洲(29歲,登山運動健將,是我國最優秀的登山運動員之一,1960年他率領突擊組,第一次從北坡勝利地登上珠穆朗瑪峰的頂峰,為我國登山運動作出了貢獻)
隊員:鄔宗岳(31歲,登山運動健將,1960年在征服珠穆朗瑪峰時,他戰勝了高山缺氧的嚴重情況,為大隊運送高山物資到達海拔8500的突擊營地)
陳三(29歲,登山運動健將,1960年在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活動中,他到達海拔7600米的高度)
索南多吉(藏族,28歲,登山運動健將,1960年在攀登珠穆朗瑪峰時為大隊運送物資到達海拔8500米的高度)
成天亮(24歲,登山一級運動員,1960年在征服珠穆朗瑪峰時擔任運輸隊員,到達海拔8100米的高度)
米馬扎西(藏族,28歲,登山一級運動員,1960年他參加中國登山隊攀登珠穆朗瑪峰,到達海拔8500米的高度)
多吉(藏族,28歲,登山一級運動員,1960年在中國登山隊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活動中,他曾經運輸物資到達海拔7600米的高山營地)
云登(藏族,27歲,登山一級運動員,1960年在中國登山隊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活動中,他為大隊運輸物資到達海拔8500米的突擊營地)
希夏邦馬峰地區的科學考察成果
攀登希夏邦馬峰的登山活動,繼續沿用了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的合作模式,將登山活動與科學考察結合起來,由中國科學院牽頭組織了科學考察隊,下分測量、冰川、地質、地貌及第四紀地質4個專業組,共有研究人員14人,他們是:中國科學院施雅風(隊長,冰川學家)、劉東生(副隊長,第四紀地質學家)、米德生、鄭本興、季子修、黃茂桓、謝自楚;地質部地質科學研究院張明亮、熊洪德,國家測繪總局于吉廉、周季清;北京大學王新平、崔之久,北京地質學院張康富。還有一位司機劉梓惠。此外,登山隊科研組的王富洲、王鴻寶、文傳甲、仇緒芳、石競、陳世文、翁慶章、彭光漢、曾曙生、鄔宗岳、錢增進等人也進行了考察和研究工作。這是我國科學考察和登山運動密切結合的一次活動。
(圖片來自網絡)
根據一張老的記錄,我們可以看出當年的科學考察隊員還是非常年輕的:
隊長:施雅風(45歲,中國科學院地理所冰川凍土室主任)
副隊長:劉東生(45歲,中國科學院地質所第四紀地質室主任)
測量組:周季清(測繪組組長,29歲,國家測繪總局地形八隊技術員)、于吉廉(組員,28歲,國家測繪總局地形八隊技術員)、米德生(組員,26歲,中科院地理所冰川凍土室技術員)
冰川組:謝自楚(冰川組組長,27歲,中科院地理所冰川凍土室研究實習員)、季子修(組員,25歲,中科院地理所冰川凍土室研究生)、黃茂桓(組員,28歲,中科院地理所冰川凍土室研究生)
地質組:熊洪德(地質組組長,27歲,四川地質局西昌地質隊主任技術員)、張康富(組員,28歲,北京地質學院古生物教研室助教)、王新平(組員,27歲,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助教)、張明亮(組員,西藏地質局地質科技術員)
地貌及第四紀地質組:崔之久(地貌組組長,31歲,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講師)、鄭本興(組員,30歲,中科院地理所冰川凍土室助理研究員)
1964年1月中旬,希夏邦馬峰登山隊科學考察隊在北京成立,編制科學考察初步方案。1月下旬,北京的科學考察隊員在24日,蘭州的科學考察隊員在29日分別出發赴藏。科學考察隊和登山運動員一起于1964年2月10日集中拉薩,2月11日至3月初,科學考察隊在拉薩集中,鍛煉身體,討論科學考察任務,制定詳細考察計劃,為野外考察工作在思想上、身體上、業務上做好準備。
3月5日、7日科學考察隊分批離開拉薩,經麻江、日喀則、拉孜、定日,沿途進行路線考察,3月8日到達定日。測量、冰川組人員與大隊一同到達希夏邦馬峰登山大本營后即開始工作。冰川組上達5800米營地進行工作。3月中旬至下旬,地質組和地貌及第四紀地質組在定日附近做地層、古生物、地貌、第四紀野外考察,于3月底到達大本營,并上達到5300米、5800米營地進行調查。
冰川組科考隊員在考察冰塔區
地質組科考隊員在定日盆地考察第四紀初期貢巴礫巖中的風蝕洞
3月下旬至4月2日,測量組開始天文點測量,并進行三角測量。冰川組在25日去第一、第二號營地,開始進行現代冰川考察。地質地貌組在哈門錯-西門錯湖(現在稱佩古錯)至大本營一帶考察。4月3-15日,地質地貌組離大本營去第一號高山營地,開始對那克多拉河上游(大本營至現代冰川)做地質、冰緣地貌和古冰川的考察。4月6日地質、地貌、冰川工作者7人登上6190米的冰磧山頂,對希夏邦馬峰北坡的地質、地貌、冰川分布有了概略的了解。4月18-21日,冰川組開始在野博康加勒冰川5650米處和那克多拉7號平頂冰川5900米處打鉆測溫。
測量組科考隊員在進行地形測量,清繪希夏邦馬峰的地形圖
冰川組科考隊員在海拔5650米的冰川上打出10米深的測溫孔,測量結果表明希夏邦馬峰北坡冰川屬于大陸性冰川
施雅風先生帶領冰川組科考隊員考察冰洞、冰蘑菇等現象
4月下旬至5月初,冰川、地貌、地質組在第二號高山營地附近工作。測量組進行那克多拉河上游的地形圖測繪工作。登山運動員在攀登主峰的過程中,曾采集了7000米至主峰一帶的冰雪樣品和若干標本。
劉東生(前左)帶領地質組隊員在5800米高山營地附近考察
5月2日十名運動員勝利地登上頂峰之后,全隊撤離大本營,5月8-12日,部分科學考察人員沿中尼公路至聶拉木一帶,對希夏邦馬峰東面、南面的波曲中上游以及富曲中下游進行了地質、地貌和現代冰川的路線考察。5月12-15日,由聶拉木返回拉薩,經過定日、拉孜、日喀則、江孜、羊卓雍湖,沿途進行了路線觀察。5月中下旬,科學考察隊在拉薩進行小結,5月下旬隊員離拉薩返北京。
6月中下旬,大部分科學考察隊員在北京集中,開始進行初步總結工作。6月24日,國家體委李達副主任和各有關單位領導接見科學考察隊同志,并發獎。
國家體委領導接見科學考察隊隊員并發獎
6月26日,科學考察隊向中國科學院領導和有關單位領導匯報科學考察工作,郭沫若院長親自接見了科考隊員。
中國科學院郭沫若院長(中間沙發黑衣者)聽取科考隊隊長施雅風(中間沙發左一)和副隊長劉東生(中間沙發右一)的匯報
施雅風(右)和劉東生(左)向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四光匯報
7-8月,科學考察隊編寫初步總結報告,編輯“探索希夏邦馬峰秘密”記錄電影和“希夏邦馬峰科學考察圖片集”。
1966年出版的《希夏邦馬峰科學考察圖片集》書名由郭沫若院長題寫
1964年8月21-31日,在北京召開了一個國際性學術會議——北京科學討論會,這是新中國第一次承辦的大規模國際性學術會議,來自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44個國家和地區的367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組織者通過中國地理學會邀請希夏邦馬峰科學考察隊負責人施雅風隊長在會上宣讀考察報告。8月29日,“希夏邦馬科學考察初步總結報告”在北京科學討論會上宣讀,會議期間還展出了相關的考察成果,放映了考察影像資料,希夏邦馬峰的科學考察成果,在北京科學討論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1964年10月,署名為施雅風、劉東生的“希夏邦馬峰地區科學考察初步報告”在《科學通報》上發表。
1964年8月在北京召開的北京科學討論會,參會外賓到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參觀,侯德封所長(前排左4)等所領導和劉東生(最后一排右2)等與外賓合影
劉東生(左1)向竺可楨副院長(前排右1)和中科院地學部主任尹贊勛(前排右3)介紹采集的標本
9月初,在中國科學院竺可楨副院長的主持下,決定了希夏邦馬峰地區科學考察工作進一步專題總結的分工、協作問題。
1965年4-6月,科學考察隊在北京集中討論,編寫專題總結報告。據地質學史專家張九辰研究員采訪施雅風先生得知,1965年編好的考察報告,大部分內容是劉東生主持的地質和古生物方面的內容,交到了科學出版社,1966年施雅風先生已經看到了排好版的書樣,結果趕上了“文革”被毀掉了,“文革”結束以后,施雅風先生和劉東生先生找了科學出版社,出版社費了很大力氣,重新排版印刷,直到1982年12月才正式出版《希夏邦馬峰地區科學考察報告》。
施雅風先生慶幸他們當年參與編輯的“探索希夏邦馬峰秘密”的紀錄電影和《希夏邦馬峰科學考察圖片集》在“文革”以前就做好并公映和出版了。本文中配的圖片,則大部分來自郭沫若題字、1966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希夏邦馬峰科學考察圖片集》。
這本書的“前言”落款的時間則是1966年3月,其概況的科學考察成果包括:
(1)測量方面:進行了希夏邦馬峰高程、經緯度的測量,并測制了希夏邦馬峰到大本營的路線地形圖。在此之前,有關文獻和地圖集上記載的希夏邦馬峰高度有8013米、8014米、8018米、8023米、8073米等,本次測量得到的高程為8012.06米。此外,希夏邦馬峰是由3個山頭組成的,經過測量,確定了希夏邦馬峰的主峰高程以及其西北200多米處的山頭高程為7996.30米,其西北400多米處的另一山頭高程為7998.55米。通過實地測量獲得的資料,解決了用肉眼難以分辨的主峰與次峰,為登山運動員攀登頂峰及時提供了可靠的資料。此外還通過走訪當地居民,進行地名調查,確定希夏邦馬峰當地的意思是“高山缺氧,氣候嚴酷”,根據測量規范指示按藏語地名譯音規則寫成漢文為“希夏邦馬峰”,至于有些地圖上標注的“高僧贊峰”一名來自梵文,當地居民并無這種叫法。
(2)冰川方面:以希夏邦馬峰下的野博康加勒冰川為主要研究對象,除對冰川的類型和形態進行研究之外,還對冰雪的物理性質展開了研究。在登上頂峰的王富洲、云登、成天亮登人的協助下,取得了6900-8012米地段冰雪樣品和觀察資料,并圍繞野博康加勒冰川搜集到一些希夏邦馬峰從5300米到8012米的材料。
(3)地貌及第四紀地質方面:對希夏邦馬峰北坡古冰川沉積進行了野外觀察和室內巖石學的研究,從冰川沉積物的孢子花粉分析研究了這里古氣候的變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希夏邦馬峰下5700-5900米處采集到上新世晚期地層中高山櫟化石,為研究喜馬拉雅山脈的近期上升和古氣候演變提供了極為有意義的證據。
在希夏邦馬峰北坡海拔5700-5900米采到的古植物化石——高山櫟(上圖)和伴生的類似黃背櫟(下圖)
當年北京地質學院古生物教研室的年輕教師張康富在5800米二號高山營地附近海拔5700-5900米地帶發現7塊珍貴的高山櫟類化石標本,共有9枚葉片印痕,經劉東生先生帶回北京交給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我國著名的植物學家徐仁先生進行鑒定,確定其中一塊是高山櫟化石,1973年徐仁先生在《植物學報》正式發表了“希夏邦馬峰高山櫟化石層的發現及其在植物學和地質學上的意義”一文,明確提出希夏邦馬峰在上新世以后二三百萬年間,已升高了大約3000米。這一工作開創了利用植物大化石定量重建青藏高原抬升歷史及其古氣候面貌的先河,對青藏高原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
盡管對依據希夏邦馬峰高山櫟化石推測喜馬拉雅山上新世以來隆升幅度的認識并不完全一致,甚至相差甚遠,但是希夏邦馬峰高山櫟化石的發現對于青藏高原構造隆升的研究,仍不失為重要的古植物學證據。當年希夏邦馬峰科學考察采集的一些巖石標本現在保持在國家自然博物館,筆者有幸在2022年4月29日在北京自然博物館的標本庫房見到了著名的高山櫟化石標本。
盡管前人對1964年希夏邦馬峰高山櫟類化石開展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當時是撿到的標本而不是原位采集的,因此對其具體產出層位一直不太清楚,化石分類也還有待繼續完善。2017年啟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為再次考察希夏邦馬峰高山櫟類化石產地并開展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契機。成都理工大學蘇濤教授團隊于2021年5月14-17日和2023年10月2-5日對該高山櫟類化石產地開展了兩次野外科考,實地勘測含高山櫟類化石的剖面,并采集到14枚高山櫟類化石葉片,經過研究將希夏邦馬峰的所有高山櫟類葉片化石歸并為同一個化石種——古帽斗櫟(Q.preguajavifolia)。在2024年5月發表在《巖石學報》的一篇論文中,作者認為,由于高山櫟類現生種的海拔分布范圍大,而且化石產地的地質年代尚不清楚,希夏邦馬峰高山櫟類的古海拔意義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蘇濤教授等人鑒定的希夏邦馬峰高山櫟類化石
(4)地質方面:除對定日及希夏邦馬峰地區的石炭紀、二疊紀以及三疊紀和侏羅紀的地層進行了研究之外,還對希夏邦馬峰的變質巖系及沉積巖進行了巖石學的研究,其中包括王鴻寶等在7000米以上取得的巖石標本。對變質巖系中長石、云母的鉀-氬法的絕對年齡測定結果,其數值為1100萬年至3800萬年。這是研究喜馬拉雅山脈造山運動時代的新資料。
地質組隊員在野博康加勒冰川海拔5700米的冰塔區,測量花崗片麻巖“眼球”的大小
1965年10月,我國著名的巖石學家、同位素地質奠基人李璞先生等人在《科學通報》上發表“西藏希夏邦馬峰地區巖石絕對年齡數據的測定”,通過7個樣品的鉀-氬法年齡測定,貫入眼球狀片麻巖及其上的黑云母片麻巖中的花崗巖及偉晶巖年齡為1300萬年至1500萬年(中新世),可能代表希夏邦馬峰地區最晚一次強烈的地殼變動;眼球狀片麻巖中的長石年齡為3500萬年,他們認為該地區存在始新世-漸新世之間的一次地殼變動,其時間為3500-3600萬年左右。
此外,在采集的動植物化石和動植物標本中,發現許多是古生物學和生物學上的新種或新屬,如定日蘇熱山的魚龍化石,為研究我國中生代海相脊椎動物化石提供了極為可貴的線索。在高山生理、氣象的研究方面,也獲得了不少系統的資料和新成果。這些研究成果都收集在《希夏邦馬峰地區科學考察報告》一書中。
劉東生(中間)等地質組隊員在海拔4400米處發現了魚龍化石
定日縣蘇熱山海相三疊紀地層中所產海生爬行動物化石在地表出露的情況
菊石化石
登山隊氣象組為登山與科學考察活動提供情報信息
登山隊醫務組在顯微鏡下進行高山生理的研究工作
中國登山隊副政委運動健將王富洲正在剖制動物標本
結語
最后,我想說,因為最近事情實在太多,真的沒時間和精力來消化和整理資料,但是面對希夏邦馬峰登山科考60周年的紀念日,我還是寧愿放棄五一假期來簡單歸納一下這次登山和科考的重要意義,限于時間,可能說得不到位、不準確,但是,向前輩們致敬,永遠記得他們做出的貢獻,也是激發我們繼續努力,不斷開拓進取的動力。
備注:文中關于登山、科考的絕大部分圖片均來自《希夏邦馬峰科學考察圖片集》。
編輯:劉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