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是否有貴氣感,不是由他的穿著打扮、吃穿用度所決定的,而在于他是否能敢于做自己,敢于不活在他人的評價里。愛孩子,就要贈予他盔甲,讓他有能力應對世界。
——薩姐
作者:暖心
知乎上,有網友發了一個帖子。
她說:家庭經濟條件不差,所以一直在“富養”孩子。
有時間就會帶孩子出去旅游,逛博物館。
只要是合理的要求都會滿足孩子,從來沒有虧待過他,可是孩子最近做的事卻真的讓我感覺他很“low”。
吃飯的時候,他總是要將喜歡的菜放在自己的面前,說他兩句還會甩臉;
說話時,總是帶著“我靠、他媽的”等詞語,感覺特別沒素質。
每一次旅游回來,就會去炫耀他去的地方有多好玩。
她說:為什么我拼命帶著孩子見世面,還是無法養出“高級”的孩子呢?
事實上,很多父母都有這種感覺。
總是想方設法用金錢為孩子堆積出“高級感”,可最終孩子還是很“廉價”。
因為,忽略了對孩子的價值、人格的完整教育,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01
90%的父母都沒發覺,
你正在培養一個“廉價感”的孩子
近年來“廉價感”這個詞頻繁被網友提起,那什么是“廉價感”呢?
從心理學上來說:廉價感是源于自身的自卑和長期缺乏價值,所以會通過一些令人不舒服的言行去“控訴”自己的價值。
如果你家孩子有這些行為,就要警惕他將來可能沒出息。
1)愛占便宜的孩子,更自私
我們通常會看到一些孩子:看見別人有零食,厚臉皮地湊上去讓他分享;看見別人的好玩具,想方設法地想要占為己有……
千萬不要小看這些舉動,這樣的孩子都有著利己主義,總希望不勞而獲,而不愿意付出,久而久之會被別人扣上“小氣、自私”的帽子。
愛占便宜的孩子,最終可能會因為利益感太重,反而會牢牢吸附那些“更遠的倒霉事”,最終讓他碌碌無為。
2)愛炫耀的孩子,都很虛榮
有位媽媽留言說:自家的孩子特別愛炫耀,給他買的新東西,特別一些名牌服飾都要拿到學校去顯擺一圈。
孩子為什么愛炫耀呢?動機有三層:
第一層:是希望你喜歡他,并且夸贊他;
第二層:讓別人的目光看見他,嫉妒他;
第三層:用炫耀來回絕他人,并讓他找到自己的價值,讓他從自卑感中延伸出一種滿足感。?
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叫“孔雀心態”:希望通過炫耀自己,找到被人追捧的感覺,會給人高傲自大的感覺。
這樣的炫耀并不是好事,因為它會膨脹虛榮心,最終孩子會變得物質、拜金、不懂感恩。
3)沒有分寸感的孩子,招人嫌
有些孩子總喜歡在別人家亂翻東西;
說話口無遮攔,總是得罪人……
我曾經就看過一個男孩因為當街指罵一對情侶丑而被當眾扇耳光的事件。
為什么這樣的孩子惹人煩呢?
一是因為:有些孩子說出來的話不尊重別人,口無遮攔,很容易傷害別人。
二是因為:沒有分寸的孩子,缺乏同理心,說出來的話只有傷害,讓人心生厭惡。
4)情緒不穩定的孩子,很容易產生暴力傾向
有些孩子:一點不順心就發脾氣,不高興就摔東西,甚至是同學、朋友惹他不高興,都能大發脾氣。
這種完全不會控制情緒的孩子,其實更具傷害性。
哈佛醫學院兒童心理學家羅斯·格林博士明確指出:
暴脾氣小孩相對于一般孩子更缺乏靈活性和對挫敗的忍耐力,他們所作出的各種挑戰性行為,正是面對紛繁復雜的現實問題找不到出口的絕望吶喊。
這種經常性、持續性地易怒,會導致孩子情緒化嚴重,最終很有可能發展成為暴力傾向患者。
5)性格懦弱的孩子,更容易被人忽視
當你發現孩子經常說“我不敢、我害怕、我不行”等詞語的時候,需要警惕了。
這樣的孩子一般內心膽怯,遇到事情就退縮,沒勇氣去保護自己的權利。
如果父母忽視孩子的這種“求助”,孩子最終會變得:
溫吞順從,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
害怕得罪人,所以總是委屈自己。
時間長了,社交能力會越來越弱,更更容易成為被霸凌的對象。
02
廉價感
是父母給的“恥辱”
身為父母,我們害怕孩子懦弱,也不愿孩子成為人見人厭的“壞”孩子。
可是,很多父母卻忘了,父母的“無知”才是讓孩子廉價的助推器。
1)不停的語言暴力,注定讓孩子懦弱、自卑
語言暴力分兩種:
一種是打擊式的語言,比如:“你這么笨”、“為什么比別人差”、“豬腦子”等這些詞語。
從腦科學中來講,這些詞會讓孩子的大腦為了適應環境會發育成“求存模式”的結構,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你說孩子笨,他最后真的會很笨。
還有一種父母,會不斷向孩子控訴自己的不容易:
“給你買這件衣服,可是爸爸媽媽幾天的伙食費。”
“爸爸媽媽這么努力工作還不都是為了你!”
這些話很容易被“低配得感”包圍。
前段時間,不少網友因為低配感“控訴”了自己的痛苦:
好看的東西不舍得用、好吃的食物不舍得吃、喜歡的總要留到最后……
最愚蠢的教育是用愧疚感,造成孩子的終身自卑。
2)溺愛的父母,讓孩子無能
有些父母就是見不得孩子受苦:
不讓孩子做家務;
甚至吃什么都要遞到孩子手上……
父母覺得這樣是在保護孩子,實際上恰恰會毀掉孩子。
作家高世祥說過:
“父母的過度保護,會養成孩子的依賴心理和退縮行為,退縮是自卑不堅強的表現。”
無條件的照顧,只會養出巨嬰;
無條件的滿足,讓孩子只會伸手;
無條件的縱容,讓孩子變得不負責。
軟弱無能的孩子,都是被父母一點點“捧”出來的。
3)情緒不穩定,導致孩子性格暴躁
有些父母,習慣用暴力去教育孩子,孩子犯錯了打一頓,平時對孩子都是又打又罵。
殊不知,父母的情緒暴力就是在為孩子的性格“埋雷”。
心理學專家杰爾·萊特說:
情緒不穩定的父母,最容易養出兩類孩子:
一是形成討好人格,失去自我,讓孩子因為討好父母而變得唯唯諾諾;
二是脾氣暴躁,形成反社會人格,習慣于用暴力去對待每一件事。
03
養孩子,就要讓他充滿“貴氣”
如今,很多父母都在說,養孩子就要讓他有“貴氣感”。
甚至有網友覺得,培養孩子的貴氣感,就要帶他去旅游、去增長見識。
然而,這樣的貴氣只能在表面,如果想要養出一個內核貴氣的孩子,需要做好這3點,才招人愛。
1)培養孩子的“情商”讓他情緒穩定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當中說:
要想養一個貴氣、高貴、有教養的孩子,首先要把孩子的情緒養好,成為一個平和的人。
平和的人力量在內心,真正有力量的人都是內核穩定、平和的人。
其實,這就是在養孩子的情商。
孩子的高情商,能為他抵擋80%的麻煩,讓他擁有穩定的內核力量,在面對別人的負反饋或攻擊的時候,更有能力去正面對抗。
因此,父母首先是:尊重和引導他發泄情緒。
面對孩子的情緒,我們要教孩子正確發泄。
比如:帶孩子酣暢淋漓的運動一場,讓孩子痛快地哭一場。
這樣,孩子對負面情緒有了應對能力,就會提升他的情商。
其次,教會孩子:不在外人面前動怒,學會管控情緒。可以利用同理心告訴他:如果別人對你發火,你一定會很生氣,所以你也要尊重別人。
一個情商高的孩子,表達能力與思考能力都很強悍,一般也才能輕松化解遇到的困難之事,也更容易獲得別人的好感。
1)培養孩子的自信,甩掉“不配感”。
毛主席曾說:“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
我們要給孩子自信,讓他的人生充滿價值。
建議父母:
一是要不吝嗇對孩子的鼓勵和贊美。
好的信念會帶給孩子力量;負面的評論讓孩子自卑。
父母要學會正能量教育:平時多夸獎孩子,做到揚長避短。
用正面鼓勵去感化孩子,讓他覺得“我是一個有用的人”。
二是要相信孩子的能力
不要害怕孩子做不好一件事而去指責他,有時候要學會給他“能力”。
比如:
孩子第一次獨自出門去買東西,我們要鼓勵他:我相信你會很勇敢!
第一次攀巖:我相信你能爬上去。
給孩子一種信念:我覺得你很好,讓他覺得自己“有用”。
2)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從心理學上來說:
孩子兩到三歲:有強烈的“我要自己做”的欲望;
“七歲八歲討人嫌”的年齡:孩子的邏輯性變強,希望擁有自主權。
“十幾歲時的青春叛逆期”:是脫離父母走向獨立的過程。
我們要讓孩子更高級,就要學會讓擁有獨立性:
·3-6歲時,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6歲是培養自主的第一階段。
可以簡單地教給孩子一些動手的事情。
比如:掃地、擦桌子、疊被子、整理書桌等。
任何人必須要經歷一些苦難才能真正獨立,所以就要從小讓孩子動手。
·6-12歲,要讓孩子自己面對困難挑戰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成長過程中所嘗試做的事情,就應該讓他們去做,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家長應有意識地為孩子創造一些挫折情境,讓他們在實踐中學會應對困難。
例如,可以讓孩子參加一些具有挑戰性的活動,如戶外探險、競技比賽等,讓他們在面對困難時學會堅持和勇敢。
多讓孩子面對困難,他就多一次處理問題的經驗。
·12-18歲,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知名漫畫家蔡志忠曾說:“我很感激父母的教養。我們家從我小時候到15歲離開家到臺北當漫畫家,這15年來,沒有問號。”
充分的選擇權,會更好地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父母只需要建議,讓孩子學會自己去做主。
不干涉的父母,才能讓孩子擁有完整的自我。
04
一個孩子是否有貴氣感,不是由他的穿著打扮、吃穿用度所決定的,而在于他是否能敢于做自己,敢于不活在他人的評價里。
愛孩子,就要贈予他盔甲,讓他有能力應對世界。
培養自信,讓孩子內心更強大。
給孩子正能量,讓他學會欣賞美好;
允許他獨立,讓他自給自足;
給他文化與修養,讓他人生充滿貴氣。
孩子終究會長大,但能撐起他人生厚度的唯有“價值的人生”;這才會是孩子成長最渾厚底蘊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