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僥幸從白公館逃生的羅廣斌、郭德賢等人,顧不得休養,立馬再次重返白公館、渣滓洞,尋找可能幸存的獄友。
當他們趕到遇難獄友們埋葬地,眼前的場景,讓他們痛徹心扉,尤其是王振華、黎潔霜夫婦。
他們夫婦被槍殺時,一人懷里抱著一個孩子,孩子的小手,都摟著大人的脖子,子彈穿過了孩子的胸部,小腰以下,全部被打爛了……
看著兩個小男孩的遺體,羅廣斌、郭德賢心疼的是眼淚直流,他們一個才1歲多點,一個才幾個月大,這幫喪心病狂的劊子手,怎么如此狠心?
其實,這兩個孩子是有機會活下來,至少可以活一個,只是,王振華、黎潔霜夫婦不愿意,他們不愿意孩子認賊作父。
王振華,東北人,本名王樹本,1909年生人,在其22歲時,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全境淪陷,懷著國恨家仇,王振華流亡到了關內。
1934年,王振華進入北京大學經濟系讀書,在此期間,他開始積極參加東北流亡學生的抗日宣傳活動。
可令人意外的是,他最終選擇了一條在當時很小眾的路——托派。
當時的托派很復雜,實力也一般,至于王振華為什么選這條路,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卻是確定的,他的目的一定是為了抗日!
據王振華在北大的校友說,那時候的王振華,秉性倔強,思想幼稚而偏激。
從北大畢業后,王振華去了上海,繼續宣傳抗日救亡,還因為抗日,遭國民黨逮捕,被關押了2年多時間,直到七七事變爆發,才被放了出來,繼續在上海從事拖派工作。
然而,王振華的抗日主張,與托派的政治綱領嚴重不符,因此,他跟托派越走越遠,最終,被托派驅逐出上海。
離開上海后,王振華輾轉來到來到香港,在香港與黎潔霜相識相戀。
黎潔霜是廣西蒼梧縣人,出生當地一個工商兼地主家庭,是大家閨秀,自幼喜歡文史。
在她上初中時,就曾閱讀大量進步書刊,對蔣介石的對日妥協、對內鎮壓學生運動的做法,很是痛恨。
1936年秋,她考入廣西大學附屬高中,參加了廣西大學讀書會,開始跟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探討如何抗日救亡。
同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她還參加了由共產黨領導的“反對內戰,一致抗日”的游行活動。
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后,黎潔霜曾打算跟桂軍一起北上抗日,但可惜被母親阻撓,未能成行,雖說如此,但她并未就此放棄,反而加入了“梧州救國話劇社”,以文藝宣傳的方式,號召更多人加入抗日隊伍。
1938年,廣州淪陷,黎潔霜跟著哥哥來到香港避難,不能親自扛槍保衛家鄉,黎潔霜深感遺憾,她只能力所能及的為抗日做一些事情。
上過學的她,白天在工廠做工,晚上在夜校給工人們當老師,進行抗日宣傳,同時還在報社發表文章,揭露蔣介石假抗日真反共反革命的嘴臉。
黎潔霜比王振華小9歲,但相同的革命志向,卻讓他們走到了一起。
1940年,王振華受到“托派”號召,前往重慶當地委書記,黎潔霜也跟著他一起前往重慶。
到重慶后,王振華進了拖派領導的《工人呼聲報》,擔任編輯油印工作。
作為北大高材生,王振華的文筆很好,寫的文章極富感染力,吸引了一大批讀者。
而黎潔霜,則進了江津國立女子師范學院讀書,閑暇之余,二人漫步小院,如同神仙眷侶。
可惜,幸福快樂的日子沒過多久,災難便降臨到了他們頭上。
1941年2月,王振華因為反蔣,再度被捕,被捕后,反動派從他住處,搜出了黎潔霜的照片和信件。
在王振華被捕后,有人曾跑來給黎潔霜通風報信,可黎潔霜并沒有跑,反而對來人說:“振華被捕,我不能讓他一個人受難,我要去陪著他!”。
于是,她不僅沒躲藏,反而大張旗鼓的打聽王振華的下落,最終,如愿以償的被反動派抓了……或許,這就是愛情的力量吧。
被抓后,黎潔霜對于拖派的事情閉口不談,而是直接承認了和王振華的關系,目的只有一個,能跟王振華關在一起!
他們先是在烽火集中營被關了幾年,直到1946年,才轉到重慶白公館。
剛進白公館的時候,王振華、黎潔霜很“孤僻”,他們不參與獄中共產黨員的任何活動,但也不與他們對立。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發現,牢中的共產黨員,對于革命事業,同樣堅貞不渝,同樣舍生忘死,甚至比起他們這些拖派,有過之而無不及。
漸漸的,他們開始跟獄中的共產黨員有了交流,對于王振華、黎潔霜的遭遇,獄中的同志深表同情,他們一起發力,與獄卒展開斗爭,爭取把他們分配到了同一個牢房。
受徐林俠、張露萍等人的影響,王振華夫婦的思想也得到了極大的轉變,開始傾向于共產主義。
獄中的他們,跟共產黨員一起斗爭,一起勞動,一起照顧生病和受刑的獄友們,相處十分和諧。
1948年,在來到白公館的第3年,黎潔霜產下一子,取名王小華,1949年,她又生下一子王幼華。
牢里的生活,艱苦至極,由于長期缺乏營養,生產后的黎潔霜沒有奶水,只能攪漿糊喂孩子,兩個孩子長得是瘦瘦小小。
特務頭子徐遠舉見狀,覺得有機可趁,便對黎潔霜說:“只要你寫一份悔過書,就放你們母子出去!”。
對此,黎潔霜是嗤之以鼻:“我們一家人,死也要死在一塊!”。
白公館看守所的所長楊興進,見黎潔霜的大兒子王小華長得可愛,沒兒子的他便起了收養的心思,但黎潔霜仍是一口回絕:“我的孩子就算餓死了,也不給你做兒子!”。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也不知黎潔霜從哪里聽到的這個消息,興奮至極的她,不顧個人安危,把喜訊告訴了放風的同志們。
消息傳開,白公館內的同志們欣喜不已,只等著解放軍趕緊打到重慶,好解救他們脫離苦海。
可惜,事與愿違,隨著解放軍的腳步一點點畢竟,白公館、渣滓洞開始大批屠殺革命群眾。
楊虎城、宋綺云、許俠林、江竹筠等革命志士,相繼慘遭殺害。
1949年11月27日,解放軍兵臨重慶城下,甚至關押在白公館和渣滓洞的同志們,都已經能聽到槍炮聲。
在撤離重慶之前,渣滓洞的看守們,又開始了最后一次大屠殺,這次,王振華夫婦和2個年幼的孩子,也被押上了刑場。
看到這一幕,獄友們是目眥欲裂,嘴里大喊:“把孩子放下!”,可惜,獄卒們并不搭理他們。
上刑場后,黎潔霜跟行刑的人商量:“你們多打我幾槍,把我的孩子放了行不行?”。
“不行,小崽子也要一起槍斃!”,這話,讓黎潔霜失聲痛哭,她不怕死,可她不希望自己的兩個孩子也隨她而去。
一旁的丈夫王振華見狀,大聲喝道:“不要哭,跟這幫人有什么條件可講?”。
在一陣激烈的槍聲中,王振華夫婦和一起被押赴刑場的共產黨員一起高喊“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倒在了血泊之中,跟他們一起倒下的,還有2個孩子。
比起王振華、黎潔霜他們,羅廣斌、郭德賢等人是幸運的,11月27日后半夜,白公館被殺的只剩下他們19個人了,但在最后時刻,他們爭取到了獄中看守楊欽典,楊欽典打開牢房的門,把他們給放了。
若不是后來羅廣斌寫了《烈火中永生》,寫了《紅巖》,王振華、黎潔霜夫婦的事跡,可能就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了,因為,他們并非共產黨人……
即便因為《紅巖》,他們的故事被人熟知,但因為“托派”的身份,直到1983年,他們才被追認為烈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