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巢起義大亂之時唐僖宗出逃,楊筠松與仆則巍也隨即離開皇宮。仆則巍也叫仆應天,著有《雪心賦》,擔任都監一職,與楊公是摯友。兩人來到鄂州,當時鄂州刺史是廖鸞,為虔州人,虔州即現在的寧都縣。
武昌刺史廖鑾棄官返鄉后經楊筠松選址,舉家于寧都遷往黃陂中壩,成了清河郡廖氏在黃陂的開山始祖。楊筠松在贛州期間主要是沿著貢江往返于贛州和于都、寧都之間,晚年更多的時間在贛州為盧王擴城布局。
(盧王故里 唐清元攝)
仆應天與廖鸞為舊識,廖鸞的兒子廖三傳是仆應天的徒弟,跟隨系統學習建筑堪輿知識。
廖鸞的父親是廖昌岐,是寧都廖家的六代祖,官拜禮部尚書,他有三個夫人,大夫人萬氏,育有兩子;二夫人朱氏,育有四子;三夫人楊氏,育有四子,廖鸞就是最小的兒子。
廖昌岐的這十個兒子都是當朝為官,但除了廖鸞,其他九個人都不在寧都,廖鸞有三子,分別是三郎、四郎、五郎。
其中廖三郎就是廖三傳,為什么叫廖三傳?因為他飽讀詩書,尤其精通《公羊傳》、《左傳》、《谷梁傳》。
楊筠松:生于834年,卒于900年(也有說是903年)
廖三傳:生于850年,卒于921年
廖瑀:生于943年,卒于1018年
(縣級文物保護 盧宗泰墓 唐清元攝)
根據時間,廖瑀的出生與楊公去世的時間隔著四十多年,不可能是如網上說的拜楊公為師。
廖三傳的兒子是廖通,官職與仆應天一樣,是后唐的都監,廖通娶妻陳氏,育有三子,分別是克敬、克純、克謙。
二子克純是廖瑀,廖金精的名字來源是廖瑀在寧都金精山洞修習,故自號“金精山人”,而三僚廖氏的開基祖是廖邦,既是廖瑀的徒弟,又是他的親侄子。廖瑀又被稱廖伯瑀,是后代對他的尊稱。
《廖氏清河璜溪族志》記載:廖瑀先祖廖崇德世居河南,于唐貞觀庚子(640年)任虔化(今寧都)縣令,遂落籍虔化縣城為廖氏始祖。廖鑾(830——902年),為清河廖氏寧都黃陂肇基始祖。唐乾符二年(875年)進士,曾為武昌郡守,鄂州刺史,因避黃巢亂歸隱后,從虔化縣城(今寧都梅江鎮)西門鵝鴨塘遷黃荊蔸(即懷德鄉),成為懷德鄉開基祖。廖氏族譜的吊線譜上,十分清楚地反映了廖瑀與廖鑾的傳承順序:廖鑾之子——廖三傳,廖三傳之子廖通——廖通之子廖瑀。廖瑀系河南遷寧都先祖廖崇德之十世孫,廖鑾之四世孫。
《清河郡廖氏族志》載:“廖瑀,名克純,字伯禹,號平庵居士,又號金精山人,虔化縣懷德中壩人。”《寧都府志》載:“廖瑀,字伯禹,年十五,通五經,鄉人稱廖五經。宋初,以茂異薦,不第,精究父三傳堪輿術,卜居金精山,自稱金精山人,著有《懷玉經》。”
廖瑀是贛州最為著名的堪輿學家之一,足跡遠至贛、閩、粵等地。曾為饒州許氏選宅并預言:“日后,貴府子孫當有為吾州守者”。在廖瑀故后的宋建炎四年(1130年),許氏后裔孫果然考中進士,任贛州知府。這位許氏后裔沒有忘記廖瑀的預言,曾經專程到廖瑀墓前舉行了隆重的祭祀儀式,并為廖瑀立碑記下了此事。清同治《贛州府志》上也記載了此事。
廖瑀把技術傳授給了自己的兩個兒子(長子千五郎,次子千八郎),兩個兒子均遷福建其堪輿術也傳往福建,廖瑀這一房在寧都已無后裔。廖瑀堪輿還傳其三弟克謙之子十九郎廖邦,廖瑀傳給侄子廖邦以后,廖邦就遷往了三僚定居,廖邦與先到三僚的曾文辿僅隔一山開基立業,廖邦是三僚廖姓真正的開基始祖。廖瑀沒有去過三僚,但是廖姓人十分崇敬廖瑀,所以廖氏宗族把廖瑀和楊公一道尊為廖氏宗族的祖師爺。
廖瑀著有《懷玉經》《扒沙經》《八分歌》《金精鰲極》《地理總論》《地理秘傳》《地理問答》《地理泄天機》《葬法新印》等書,但多已失傳,僅《懷玉經》流傳于世。
廖瑀和他的族人給后世留下了許多傳奇的故事,有文字記載的是地理先生當駙馬的故事。謝世南,寧都黃陂楊依人,廖瑀女婿,是楊公的第六傳人。《珍溪東山謝氏族譜》載:謝世南,名儀,是個有名的堪輿家。其岳父廖瑀著有《懷玉經》,一直藏在衣裳里層,從不輕易泄露。但是,有一日廖瑀去女兒家做客喝醉了酒,女兒為他洗衣時將書偷出來抄錄。謝世南按照《懷玉經》的方法悄悄給自己尋了一塊好地。也許是效應,謝世南之子竟當上了宋代的駙馬爺。
謝世南之子謝永錫(廖瑀外孫),名樂,字武佾,精通周易,兼習父術,以堪輿地理之術交游諸公卿。宋真宗祥符年間,得了真傳的謝永錫奏請,只要更改城門,就將誕生太子,后來果真應驗。皇帝非常高興,就以第六個女兒南陽公主配嫁謝永錫。謝永錫后來官至武功大夫。贛州地理師娶了當朝皇帝宋真宗的女兒,這可是轟動朝野的事,當朝書法家米芾用朱砂書寫石刻于碑上記錄了此事。清同治《贛州府志》上也載:“謝世南,廖瑀子婿,親授廖瑀書。傳子永錫,游公卿間,官至武功大夫。世南贈武功郎。及卒,侍郎廖彥銘其墓,博士米芾書丹,人以為二絕”。
廖鑾和廖三傳的墓也有一定考古意義,據《廖氏清河璜溪族志》和《黃陂鎮志》載:廖鑾的墓始建于唐天復二年(902年)七月,廖三傳的墓建于后梁龍德元年(921年)。當年這兩座墓都是建在黃陂鎮鴨子湖,兩座墓同時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秋遷到黃陂鎮大橋壩塘下龜形。
北宋時期,石城縣客家私人辦學第一人的溫革,他創辦的柏林講學堂,地址就是選擇在一個天然的大石龜前面。在開基之日,窮鄉僻壤的柏林堂下村竟意外地挖出了一大堆銅錢,就是這天賜瑞祥的好兆頭,溫革把他的講學堂取名為“青錢館”。有力地推動了客家教育發展的溫革曾聞名于朝野,被當朝皇上宋仁宗恩賜為“鄉賢”,敕封為“大儒”。其業績被載入了《宋史》《大明一統志》《江西通志》《寧都直隸州》《石城縣志》之中。
其長子廖三傳的墓則建在龜之尾,廖三傳和廖鑾的墓相比較就小的多了。兩座古墓都是清代遷葬、1989年重新修過的,經測,和楊公的布局還是有出入。
被廖氏供為祖師爺的廖瑀,是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葬于黃陂大橋壩雷坑金釵形。廖瑀的墓穴是一開始就建在大橋壩的,其曾祖父廖鑾和祖父廖三傳的墓倒是清代從鴨子湖遷入到這里的。曾經這三座古墓相距不過一里,廖瑀的墓穴在溪水的下方。當年和廖瑀并排在一起的墓一共有五座,大躍進時這幾座墓的墓碑都被取去做水庫了。廖瑀墓的毀滅和他這一族在寧都無直系后裔有很大的關系。
所幸的是,今日黃陂大橋壩雖然已沒有廖瑀的墓了,但在黃陂大橋壩的村口上,至今還保存了由廖瑀選址立向的一座叫“地母庵”的古廟。這座陳舊蒼老的象一座民宅的古廟,卻是一件蜚聲海外的楊公風水作品。地處僻壤的寧都黃陂,因為是廖氏風水祖師爺廖瑀的家鄉,再加之廖三傳是楊筠松同時代的風水人,所以對于廖三傳和廖瑀文化的探索依舊不會停止。
注:根據現有的志和廖姓家族的文獻資料,作出分享補充。
(整理:唐清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