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成長需要學習,但我們時常忘記,心靈的成長也需要學習,學習如何解壓,學習如何休息,學習如何懷抱期待。如果一件事只有一種解釋,如果一個問題只有一種解決辦法,如果人生只能不停地向前奔跑,整個世界也許都會陷入無限的疲憊和絕望。
心靈的成長有無窮法門,我們希望這三本書也能成為其中一扇門,無論是平凡普通的日常,人生中的風雪夜,又或是深陷困境之時,留在他們心中的點點滴滴能匯聚成力量,幫助他們跨過這些坎。
《下雨下豬下面條》用幽默記錄日常,消解孩子心中的種種情緒。每一個平凡的日子,每一件普通的小事,在一個有趣的靈魂看來,都有值得留念的地方; 《在爐火邊》點亮心靈的爐火,為磕磕絆絆的成長之路、生命中寒冷和疲憊的時刻建造令人心安的樹洞;《餡餅里包了一塊天》將心靈和一小塊珍貴的天包裹在一起,它讓我們相信甜蜜、奇跡、希望、互助,以及,自己的力量。
他寫的就是“我”
《下雨下豬下面條》
杰克·普色斯基[著]/詹姆斯·史蒂文森[繪]
廣東人民出版社·樂府文化
這個世界上的雨,無外乎是瓢潑大雨、豆大的雨點、牛毛般細雨,但有個人說,只是下雨多無聊,什么都掉才熱鬧。于是,他讓世界下了一場聲勢浩大、稀奇古怪的雨!
這樣的怪雨屬于兒童,屬于詩歌,屬于天馬行空的想象和胡說八道的樂趣。撰寫這些奇思妙想的人叫杰克·普魯斯基,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童詩桂冠詩人。
普魯斯基小時候不喜歡詩歌,他覺得那些老師在課上教給他們的詩都太枯燥、嚴肅、無趣。他覺得給孩子的詩里應該有一些孩子感興趣的東西,更有趣一些。于是,他寫下了自己兒時希望看到的詩,同時也寫下了許許多多孩子希望看到的詩。
普魯斯基喜歡在詩的最后一行使用反轉,他將之稱為給孩子們的驚喜小禮物。這個技巧應該是跟歐·享利學的,有一次他接受采訪時說,他小時候讀歐·亨利的故事,總會在結果處感到驚喜。
看看評論家用來描述他詩歌特點的詞匯:滑稽、迷人、哥特式、半開玩笑、超現實、豐富、多樣、令人發癢、冒傻氣的、頑皮的、古怪的、有創造力的、異想天開的、荒謬的、熱鬧的和純粹的、有趣的。以及最顯而易見的——奇特和非常奇特!
還有評論家和采訪者對杰克·普魯斯基本人的評價:一個成年人身體里的孩子,一個永遠長不大的男孩。
如同這些評價所說,杰克·普魯斯基寫的是孩子們喜歡的東西,無論是關于兄弟姐妹和父母,又或是巨魔和妖怪,他是一位真正的兒童詩人。普魯斯基說:“當我為孩子寫詩時,我心里有文字,但也想著孩子,包括我內心的孩子。”
他寫孩子敲門的怪現象:全身都瘦,但敲門的聲響震天動地。
一看到這首詩,你的腦子里是不是馬上能想到一個孩子砰砰砰恍若拆門一樣的敲門現場。感覺每個小區每戶有小孩的人家門上都可以貼一個標示:注意,本單元有一只不敲則已大怪獸。
每個人在兒時都挑過食,但長大以后很多家長都忘記了這種感覺,但是普魯斯基還記得:你不能逼我吃那玩意兒,一眼都不想見!一想到就全身發抖,嘗一口肯定馬上斃命……每個挑食的孩子讀到這首詩,應該都會狠狠點頭,恨不得全文朗讀且背誦。
他寫孩子和成人世界的沖突:我被罰站在墻角,媽媽火氣真不小。想不通真是想不通,媽媽怎么火氣這么大。一個超級搗蛋卻一臉無辜的孩子形象躍然紙上,讓孩子們大笑,讓成人恨得牙癢癢,卻只得苦笑。
他形容學數學的孩子:木頭木腦的駝鹿想不明白又滿是困惑,受夠了算術,簡直要氣哭。誰還忍心對這樣覺得自己不伶俐又不聰明的駝鹿發火,只想摸摸它們的大鹿角,好好鼓勵它們一番。
他寫孩子眼中奇奇怪怪的成人世界:在冰箱的角落里總有一份過期的食物,但又沒有久到一看就不能吃的樣子。于是大人們總說“我覺得可以再放一陣子, 還沒到扔的時候。”當食物終于變成了一坨惡心的爛泥,才一面說著“嗯,是時候了”,一面把它它扔進垃圾桶,然后又把新的食物挪了過去,放上一陣等過期。
普魯斯基把詩當作他的游樂場,他在詩里爬上星星、建造迷宮、扔回旋鏢、把自己縮小。他不只用詩去構筑畫面,他甚至把形成詩的文字也變成畫面的一部分。每個進入游樂場的讀者不斷發出驚嘆:原來詩還可以這樣寫?
他把詩的邊界打碎,他寫日常的生活,寫孩子的雄心壯志、奇思妙想,也寫那些百無聊賴的時刻,他把我們腦海里一閃而過的、失落的、困惑的、沮喪的、害怕的、喜悅的各種情緒都記了下來,把它們變成一首又一首詩。
每一個平凡的日子,每一件普通的小事,在一個有趣的靈魂看來,都有值得留念的地方。在這些詩里,我們看見自己,想起那些不為人知,也無法向他人訴說的孤寂時刻,也知道了,世界上至少還有一個人和自己一樣。
“我不孤獨”是普魯斯基的詩給孩子最大的安慰——你經歷的我也經歷過,你思考的我也思考過,你不想做的也正是我不想做的。
他寫孩子想象中的隱形朋友,“別人看不見,也未必相信……我倆本該一生相伴,可惜萬事都有盡頭,奶奶往沙發上一屁股坐,壓扁了我那隱形的朋友”。
他為孩子過完生日以后的失落情緒找到了解決辦法:為什么一定得“是生日”才能慶祝,我偏要慶祝“不是生日”日。他在《明天是我的“不是生日”》 里寫,“這樣的日子每天都有一個,每天都值得慶賀。昨天剛過完一個,今天的還在繼續,明天又是‘不是生日’”。
他寫什么都不想做的孩子,沒有原因,我就是不想,這也不想那也不想,而且,我不想停止“我不想”…… 我就要這樣過一天。誰來勸我也沒有用。我就是只想“我不想”。
除了孩子的“我不想”,他也寫“我就是要”:“這事兒我也說不清,就是心里樂開了花”,你說的做法不是不行,但我這么做就是更快樂。
孩子讀了這詩,也許會笑;而成人讀了這詩,也許也會笑,但那笑里似乎還會升騰起一絲從兒時就埋在心中的委屈,原來可以“不想”,也可以“就要”,這釋然又轉變成了對現在的孩子的理解。
比起“我不想”和“我就要”,這首《耷拉·多》對情緒的體察又達到了一個新高度:“我哪里都不想去,我啥事都不想做……想去哪里都為難。不如就待在這里,什么念頭也不想。對著空氣發發呆……”
這首詩能打動的應該是全年齡段的人類了吧。我們總會經歷這樣的狀態,對一切都什么都提不起勁,誰勸也不想動,話也不想多說一句。很多時候人們總會對正在經歷這樣狀態的人說:快樂起來,嗨起來,動起來就好了。但普魯斯基只是寫:只求耳根清凈,沒人找我。
詩歌,或者說文字、記錄,一直被認為對心靈有撫慰的作用。它幫我們理清自己的想法,在記錄的同時,這些情緒先從自我的角度被看見,被確認,被釋放,從而有了被放下的可能。
作家的存在就是他們總能替我們寫出那些無法宣之于口的想法,我們在看見他們寫下的文字的同時,內心的情緒獲得了標識和認可,從而得到“因理解而產生的治愈感”。
幽默是一種視角,它不斷調整事、物的角度,讓我們獲得更多跳脫出情緒的機會。
在亞馬遜的讀者評價里,杰克·普魯斯基的讀者群體常常橫跨一個家庭中的三代人,有很多人將它作為送給孩子的禮物。孩子讀它時發出的笑聲又變成了給饋贈者的回禮
不要害怕休息
如果說普魯斯基帶給孩子的是看待日常的不同視角,《在爐火邊》則是日本繪本作家鈴木守對奔跑時代的每個人的提醒——不要害怕休息!
《在爐火邊》
鈴木守[繪著]/孫雅甜[譯]
廣東人民出版社·樂府文化
你會有“休息羞恥”嗎?
平時工作到點了不好意思下班;
不管是周末還是節假日,總會不由自主站到電腦前做點工作,或是看看手機上有沒有同事找;
孩子的作業做完了,總想給他再布置點作業;
在無所事事狀態下有罪惡感,看到空閑狀態的孩子也感到焦慮……
我們被時間、競爭、成績、業績,甚至被自己追趕,“今天有拼盡全力嗎”?
這樣的你,會教孩子休息嗎,敢讓孩子休息嗎?
對時間、效率的焦慮像不斷收緊的大網,把所有人籠罩在其中,社會規則在不知不覺中支配了我們的心靈。讓我們的心疲憊不堪卻又不知該走向何方。
《在爐火邊》故事的開始描繪了這樣一個旅人,他在風雪中迷路,又冷又累。這時他看見了一棵樹,樹上有一扇門,他推門進去躲避風雪。
樹洞里黑乎乎的,有個溫柔的聲音喊他往里走,“快過來坐下,暖暖身子吧!”。
發出召喚的是一只兔子,它坐在爐火邊一動不動,只是看著面前燃燒的火焰。火光讓旅人暖和起來,一回頭,發現有幾只新來的動物正在他身后睡覺。
“就這樣呆著嗎,什么也不干嗎”,像是要回應讀者和旅人心中的困惑,兔子說道:“累了就休息。不要勉強自己。只要安靜地休養一陣子,就能夠重新振作起來。
我們常常忘記這個最樸實的道理:累了是可以休息的,是需要休息的。
休息的目的不是永遠止步,而是只有獲得足夠的休養,人才能重新振作起來。
疲憊和寒冷并不是專屬于大人的。我們有時會忽略,對孩子來說,磕磕絆絆和不被理解的成長過程,也是人生中的風雪之夜。
成長并不是用盡全力向前奔跑,學會休息是同樣重要的人生課題。當身體、心靈覺得疲倦,不必害怕讓身體休息,不必害怕讓自己休息,更不必害怕讓孩子休息,休息好了,才會擁有重新出發的精神和力氣。
旅人在爐火邊,依偎著同樣在爐火邊休息的動物旅伴,他的心又高興了起來,風雪夜留下的影響慢慢變淡。
他輕聲對兔子說:“我喜歡這里。”
兔子輕聲地回應他:“能夠喜歡上什么,是再好不過的了。只要有了喜歡的能力,找到了喜歡做的事情,無論何時何地,都能活得很好。”
翻開《在爐火邊》,我們就和旅人、兔子一起坐到了爐火前,被暖暖的爐火烘烤,被貓咪熱乎乎的小肉墊搭上眼皮,和許許多多動物旅伴肩并過肩背靠過背。
當遇到人生的風雪夜,我們的心知道有一扇可以推開的門,里面有溫暖的爐火,可以給起伏不定的心治愈、放松和再出發的力量。
外面,陽光又灑滿了每一個角落。
“累了就休息。不要勉強自己。只要安靜地休養一陣子,就能夠重新振作起來”;
“能夠喜歡上什么,是再好不過的了。只要有了喜歡的能力,找到了喜歡做的事情,無論何時何地,都能活得很好”。
喜歡會產生期待,對美好的期待,對未來的期待。第三個故事里也有這樣的期待。
永遠期待美好
《餡餅里包了一塊天》
瓊·艾肯[著]/小武[繪]/舒杭麗[譯]
廣東人民出版社·樂府文化
《餡餅里包了一塊天》是瓊·艾肯創作的一個充滿想象和奇幻冒險的故事。餡餅可以包各種各樣的餡料,當包進餡餅的是一小塊天時,奇特的故事就開始了。小武溫暖絢爛、拙樸童趣的畫風,又為這個故事渲染了一層明快的色彩。
瓊·艾肯出生在文學世家,從小是聽著故事長大的,17歲開始發表小說,寫過各種關于神話、魔法和神奇冒險的故事,曾獲得過“衛報兒童小說獎”“埃德加·艾倫·坡獎”。她對20世紀兒童文學的貢獻讓她在75歲時被授予“大英帝國勛章”。
她的故事很早很早以前就進入中國,并且在過去的30年里面一直持續地在發生著影響。梅子涵曾經主編過一本收錄了世界各國經典童話的故事集,書名取自書中的第一個故事《餡餅里包了一塊天》。樂府也曾經出品過瓊·艾肯的兩本童話集《雨滴故事》《海底王國》。
故事永遠不老。對很多讀者來說,他們從聽故事的小朋友變成了講故事的大朋友,而好故事會一代又一代流傳下去。
《餡餅里包了一塊天》講述了在一個寒冷的國度,一個老太太做餡餅時不小心包進了一小塊天,沒想到神奇的事發生了——餡餅竟然飛出了烤爐,飛上了天。老太太與老頭兒、小貓一路追著跳上了會飛的大餡餅,開啟了離奇的冒險之旅。
這個故事讓無數孩子大笑出聲。它曾出現在許多幼兒園的故事課上,當被問到“你們為什么在天上飄”時,不斷重復的回答“不是我們飛,不是我們飄,只是因為停不了”總會逗得孩子們哈哈大笑,幾次之后,他們甚至會大聲地代替餡餅上的旅行者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還是一個熱乎乎香噴噴的故事。在寒冷中盼著吃餡餅的心是熱乎乎的,搟面團發酵的過程是熱乎乎的,拉開烤爐后飛出的餡餅是熱乎乎的。當餡餅開始烤制,蘋果和烘焙的香氣就從書中彌散到空氣中,飄進我們的心里,把我們的心也烘得熱乎乎香噴噴,充滿期待。
旅途中,老頭和老太太遇到了許多旅人。相遇時,這些旅人正在自己人生的寒冬中茫然無措,沒有人能料到,解救自己于困境的竟然是一個包了一塊天的餡餅。餡餅載著大家飄啊飄,把嚴寒和雪花甩到后邊,來到溫暖的地方。
餡餅越飄越遠,我們感受的觸角也越伸越遠。更重要的是,我們始終和珍貴的一小塊天一起被包裹在故事里!真正的童話里,都有這樣的一小塊天——
故事里總有奇跡,奇跡讓不可能成為可能。天被包進餡餅里的奇跡,餡餅載著人飛向遠方的奇跡,餡餅變成小島的奇跡,這所有的奇跡讓所有人快快樂樂開始新生活變成了可能;
人生值得期待。在寒冷國度的老頭,期待在冬天吃上又香又甜又熱乎的蘋果餡餅。小小的甜蜜的期待最終帶他抵達了一個溫暖的國度。而在困境中的旅人,他們期待著被解救,期待著明天。在困境里期待美好對心靈是重要且必要的,有了對美好的想象和期待,才有可能抵達美好;
成長始于勇氣。有時突如其來的命運不知會把人帶向哪里,但不要害怕邁出腳步,甚至跳上從沒見過的會飛的餡餅,只有出發才有可能抵達全新的開始;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你踏向未知的旅途中,或許會遇見許多同樣陷在困境中的人,而看似對人生沒有掌控的你很可能是他們的救星。但這一切都始于你的勇敢出發;
辦法總比問題多。問題永遠不會終結,很可能一個問題剛結束,新問題又接踵而至,但擁有相互支持的同伴,或是勇敢面對一切的勇氣,一定可以找到新的辦法。
故事大王瓊·艾肯的筆下有很多古老的如同民間故事般的元素,但又充滿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現代精神和現代氣息。
童書作家、評論家常立這樣評價瓊·艾肯的故事:
“如果有一位旅人——比如你,在瓊·艾肯的童話王國中行走,想要抵達王國的邊界,那么令人迷惑的事情就會發生。你走過森林、山頂、海底、天空,在無盡的漫游中無法確定哪里才是王國的邊界,似乎走到哪里,哪里就是邊界,你會大喊:‘世界比我想象的還要大!’”(引自《海底王國》序言 )
瓊·艾肯曾有一篇講閱讀的文章《走遍天涯書為侶》被選入中國小學語文課本十多年,在文章里她寫道:
你喜愛書就像一個朋友,就像你的家。
你早已見過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見時你還會說:“真想不到你懂這個!”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過了多少年,你還會說:“我怎么沒注意過,那燈光照著那個角落,光線怎么那么美。”
你總可以從一本書中發現新東西,不管你看過多少遍。
瓊·艾肯的故事,無論你在什么年齡翻開它,哪怕已經翻開它101次,你也永遠可以看見新的東西,可以遇見新的可能性。故事如此,生活也是如此。
如果我們在兒時就遇到這樣的故事,它們會進入我們的心靈、生命,讓我們永遠期待,永遠擁抱新的可能,無論在什么樣的境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