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編號 240509
全文共有 5000 字
如果覺得頁面很長
那是因為留言很多
最近看網上的討論,發現一件事:許多人都把「情緒穩定」當作一個很難得的優點,狂熱地去追捧。
什么叫情緒穩定呢?大抵指這些:
遇到問題時不容易發火或沮喪,而是能立刻切換成解決問題的視角;
心情不會大起大落,而是能夠大致保持平靜,心如止水;
遇事不容易內耗,不容易鉆牛角尖,能夠更豁達地看待問題……
在很多人眼中,「情緒不穩定」是許多問題的根源,而一旦情緒穩定了,許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甚至有許多人說:判斷一個人是否成熟,最主要就是看他的情緒是否穩定。一定要遠離情緒不穩定的人,也一定要讓自己成為情緒穩定的人。
這些說法有道理嗎?
在我看來,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夠全面,也不夠正確。
情緒穩定是一件好事嗎?當然是一件好事。但這是否意味著,情緒不穩定就一定是一件壞事,就一定意味著一個人不夠成熟、不值得深交呢?
其實不一定。
我想通過這篇文章,幫你更好地理解和認識這一點,容許自己或他人偶爾的情緒不穩定。
為什么說情緒不穩定,不一定是一件壞事呢?原因很簡單:
因為情緒穩定性,本來就是一個正常的人格指標。
我在許多文章里都提到過:目前心理學界,最受認可的人格測試是大五人格。它把人格分成五個維度,分別是:外向性、開放性、盡責性、宜人性,以及情緒穩定性。
這五種性格特質是「自然的」,它們在一個人的整個人格里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形成人格的重要表現和底層架構。
什么叫「自然」呢?它的意思是:這五個維度并不是一種需要你去不斷訓練的能力,而是一種隨著你的成長自然而然被塑造和形成的特質。它們跟許多因素有關,包括你的基因、成長環境、經歷的事情、攝取的信息、處事的方式,等等。
進一步,大五人格發現:這五個維度都是服從正態分布的。也就是說,這世界上大約有一半的人傾向于一端,另一半的人傾向于另一端。
換句話說:在整個世界上,本來就是有一半的人情緒穩定,一半的人情緒不穩定。情緒穩定并不是一種能力,情緒不穩定也不是一種缺陷,這兩者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它們不是優缺點,而是一種「特點」。
它本質上跟外向和內向是一致的:這世界上本來就有一半的人偏外向,一半的人偏內向。如果我們能認可內向并不是一種缺點,而是一種特點,那么為什么我們要認為,情緒不穩定是一種缺點呢?
哪怕我們讓所有人都努力提升情緒穩定性,也必然存在高低的差異化。就像哪怕我們讓所有人都攝取足夠的營養,也必然存在高矮胖瘦的分化一樣。
自然界既然讓「情緒穩定性」成為一種自然的、核心的性格特質,那就一定有它的道理。否則「情緒不穩定」的人早就不存在了。
所以,如果你覺得你自己有一點情緒不穩定,這并不是你的缺點,也不是你能力不足 —— 它只是你的一個「特點」而已。
就像一個人可能偏內向、可能不夠自律(盡責性)、可能不夠親切隨和(宜人性),這些都不是缺點,而是性格特點。
為什么要強調這一點呢?因為我發現,我們這個社會有一種風氣:那就是優勢性格對劣勢性格的壓迫和傾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外向和內向。
有多少人小時候被家人或老師批評過「你的性格太內向了,應該外向一點」,又有多少人一直被灌輸一種觀點「內向是不好的,是不利于在社會上生存的,你應該變得更外向」?
但實際上,內向是缺點嗎?不是的,它只是一種性格特點。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是有一半的人偏外向,一半的人偏內向。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關鍵是什么呢?是我們剛好處于一個「外向是優勢性格」的社會階段而已罷了。
在現代社會,外向的人,更容易跟他人建立聯系,更容易展現自己,得到表現和出頭的機會,因此,也就更容易得到更多的社會資源,從而掌握話語權。久而久之,我們自然而然就會覺得:外向是優點,內向是缺點。
這就跟自律一樣。自律的本質是什么?是高盡責性。高盡責性的人,更容易把工作和任務做好,也就更容易成為被拎出來嘉獎和呈現的表率。因此,就在社會上形成了一種聲音:自律是好的,不自律是不好的,我們要盡可能做到自律。
但問題是什么呢?從自然的角度來講,本來就是有一半的人是偏向內向的,一半的人是低盡責性的,過度吹捧外向和高盡責,其實就是對這部分人的不公平。
他們并沒有做錯什么,只是因為基因加上成長環境的結果,就被我們冷漠地劃分到了「不及格」的一方。
就像身高一樣。社會的主流看法,總會認為高的人更好看、更優秀,但矮的人有錯嗎?他們沒有做錯任何事情,僅僅只是因為不能自主選擇的特質罷了。
我想告訴你的是:正如高矮不是優缺點、而是特點一樣,你是什么樣的性格,都不代表那是你的優缺點。
如果你恰好是優勢性格,那很好,你很幸運;如果你不是,那也沒什么,并不是你不夠好,只是你需要找到一個更適合你的環境。
實際上,換一個背景、換一個時代,所謂的優勢性格和劣勢性格,很可能全然不同。
如同福柯所說的:定義瘋癲實際上不在于瘋癲本身,而在于話語權。
我們這個時代,從工業革命開始,就進入了一個崇尚理性、追求秩序、強調功能的現代化時代。因此,這個時代的優勢性格是什么呢?
高外向性:證明你是一個高度社會化、能夠跟他人友好相處的人;
高盡責性:證明你是一個可靠、可信任、能夠處理好事情的人;
高情緒穩定性:證明你是一個可控、可預測、不會容易出現變故的人。
你看,這些說白了是什么呢?就是你要向整個社會證明:你是一個容易被理解和預測的人,不是一個特立獨行、破壞規則和秩序的人。這樣才符合這個社會想要的樣子。
這一點是有研究支撐的。2019 年一項研究發現:這個社會上的富人一般符合什么性格特征呢?高開放性,高盡責性,高外向性,高情緒穩定性,低宜人性。(Leckelt等, 2019)
但如果換一個時代背景,一切可能全然不同。
比如,如果我們處于一個高度崇尚深度思考的時代,那么內向必然會比外向更具優勢。
如果我們處于一個追求個性和特立獨行的時代,那么低盡責性就會更灑脫、更自然。
(現在已經有這個趨勢了,這也是現代化向后現代化轉型的標志)
如果我們處于一個追求藝術、創造力和浪漫,擁抱神秘,追求「智慧」(而不是智力),崇尚跟自然相處的時代,那么「情緒不穩定」就會成為一個優點 —— 因為它會使得你的感情更豐富、更澎湃、更容易碰撞出激情和火花。
當然,在這個前提下,我們肯定就不會用「情緒不穩定」來形容它了,而是會換一個好聽的名字,比如「感情豐富」「感情熱烈」 —— 聽起來是不是就好多了?
說了這么多,我們還是回到主題:那么,情緒不穩定在這個時代,究竟會給你帶來什么樣的好處呢?
簡單來說,情緒不穩定的進化優勢在于:
你會對威脅更加敏感,更容易避開危險;
你的避錯能力通常會更強,不容易犯同樣的錯誤;
你的感情會更豐富和熾烈,更容易感受到許多別人感受不到的情感;
你的審美能力通常會更強,更容易體會到美好、快樂和幸福感;
你的共情能力可能會更強,更容易理解和洞察他人的內心和感受。
這些,都是情緒穩定者可能不具備的特征,也是你的優勢所在。
只不過,這些優勢基本都是內在的,也就是只有當事人自己感受得到,別人感受不到。反過來,情緒穩定的表現則是外在的,別人往往能夠感受到。
因此,我們會更推崇情緒穩定,因為它對我們有用、對整個社會有正向效果;而不推崇情緒不穩定,因為它只對當事人有利,對我們沒有好處。僅此而已。
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并不是一個情緒穩定的人,我想對你說的是:千萬不要懷疑自己,也不要責備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好。
只要你的情緒波動并不是非常嚴重,不至于對別人造成嚴重影響,那么,請容許它的存在,接受這樣的自己。這就是你的特質,是它塑造了獨一無二的你。
在這個基礎上,你再往自己想要的方向前進。但這一切應當基于「我很好,我想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我不好,我想變得跟別人一樣」。
這個社會想讓每個人活成它想要的樣子,但最終的決定權,應該在我們手上。
當然,這里也要提一點:情緒不穩定,的確會在這個社會為你帶來一些不便。
最典型的就是兩點:一是對內內耗,二是對外攻擊。
前者不用說了,我寫過非常多的文章聊這個話題。情緒不穩定的人,遇事容易鉆牛角尖,容易陷入自我懷疑、自我否定、自怨自艾。
這種狀態往往是不好受的。如果你有這個困擾,可以看看我過往關于精神內耗的文章。也許會有一些幫助。
第二點可能是使得情緒不穩定被口誅筆伐的原因。一個情緒不穩定的人,往往容易生氣、發火,情緒容易藏不住,容易表露在外,這就很容易被別人看作一個不成熟的人,或者一個難以相處的人,可能會影響你跟別人的關系。
尤其是在家人、朋友和伴侶之間,這種現象會有更大的影響,很容易消耗掉雙方的耐心,導致關系破裂。而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對孩子也會有一些不利之處。
因此,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情緒不穩定,已經為你帶來了嚴重的內耗,或者嚴重影響到了你跟別人的關系,那么,適當去做出改變和調整,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性格跟身高的不同之處就在于:身高我們真的無法改變,但性格不然。實際上,大五人格在人的一生中是可以改變的。隨著人的成長,經歷更多的事情,以及自己有意識地選擇某種生活方式,性格也可以發生改變。
2021 年的一項實驗發現:僅僅用了3個月的時間,讓參與者接受訓練和刻意按照他們想要的方式去生活,他們的性格真的發生了改變。在情緒穩定性、外向性和盡責性上,平均改變了1/3-1/5個標準差。(Stieger等, 2021)
這是什么概念呢?要知道,每種性格差距最大的兩極,距離是6個標準差(正負3)。因此,上面的改變已經十分大了。用更長的時間去調整和訓練,足以讓一個人從傾向于某一極,改變成傾向于另一極。
那么,有什么辦法可以改變自己的性格呢?或者說,如果你是一個情緒不夠穩定的人,有什么方式,可以盡量避免內耗和影響他人?
1)訓練自己對情緒的反應
大腦是一臺貝葉斯機器。當你遇到一件事情時,你對它產生什么樣的反應、采取什么樣的行為,其實就相當于在無形之中,強化了這種反應和行為。換句話說,你如何行動,大腦就會變成什么樣。
因此,一個簡單的方式就是:下一次,當你遇到讓你情緒劇烈波動的事情時,試著告訴自己:我可以掌控我的情緒。
可以參考我在 中講的方式:你產生了一個感受,并不意味著它是真實的,也并不意味著你必須按照它去行動、去處理 —— 你完全可以決定自己要怎么做,決定權必須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你完全可以把它擱置在一邊,告訴自己:我知道了,先放著吧,等我有空再去處理。
那么你就會發現:很多時候,這些感受基本都是虛假的。它們從虛無中誕生,又歸于虛無,對你來說沒有任何影響。就像一陣風從你心上吹過,然后消散,不留下一點痕跡。
每一次的行動,都是在鍛煉自己對于情緒的耐受力。你每讓自己不被情緒所左右一次,大腦對于情緒的「免疫力」就會增強一分。
2)為自己設置一個包容箱
什么是包容箱呢?簡單來說,就是當你感到不開心時,可以去做的事情。
這可以非常有效地轉移你的注意力,幫助你更好地掌控和主導你的情緒。
這個「包容箱」,最好是一些正向的、低門檻的、你喜歡的事情。有人可能會把「吃喝」作為包容箱,但這很容易變成「情緒化暴食」,那就是一種心理疾病了,一定要避免。
比較健康和正向的方式是什么呢?比如打掃,整理,健身,散步,這些都是非常有效,也不會給你帶來負面結果的事情。
打掃和健身可以非常有效地發泄你的精力,對于憤怒等劇烈情緒很有用;整理和散步則可以幫助你讓心靜下來,對于焦慮和恐懼等非常有效。也可以出去游玩,讓正向情緒沖淡負面情緒。
或許你也可以參考我的方式:寫作。比如梳理自己看過的書、讀過的小說,給它們打分和評價……這些也可以讓心平靜下來。
另外要注意的是:不建議向別人單向地傾訴和吐槽,也就是不要把別人當成「情緒垃圾桶」,這樣可能會讓你的朋友不想跟你在一起,影響你們的關系。
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是跟你的朋友「一起去做某些事情」 —— 比如一起健身,一起散步,一起出去玩……這些會更有效,也更健康。
3)用榜樣對齊法提醒自己踏出怪圈
每個人都多多少少有那么幾個榜樣。可能是名人,可能是身邊的師長、前輩,可能是老板,也可能是親密的朋友……
他們往往具備一些你想要的特征,是你憧憬和努力的方向。
那么,下次當你陷入情緒的泥淖時,不妨想一想:如果換成他,他會怎么想,怎么做?
一個非常有趣的研究是:哪怕是針對5歲的孩子,當讓他們有意識去思考「在這個情景下,蝙蝠俠會怎么做」時,他們普遍都能表現出更佳的執行和控制功能。
如果你的身邊沒有這樣的人,你也不妨假設一下「一個充滿智慧的朋友,遇到這種情形會怎么做?」這往往可以立刻幫助你警醒,從而跳出情緒的怪圈中。
順便說一下,很多時候,我們對這個「充滿智慧的朋友」的構建,其實就是我們理想中自己「想要的樣子」。所以,你也可以理解為,這相當于讓未來的自己穿越回來幫助自己:
如果是未來的、更加成熟和睿智的我,遇到這樣的情景,他會怎么做?
這可以立刻幫你警醒過來,讓你用一種更客觀、更冷靜的心態面對當下的問題,擺脫情緒的內耗。
—— 閑聊時刻 ——
在大五人格中,常用的術語是「神經質」,也就是「情緒不穩定性」。高神經質代表情緒不穩定,低神經質代表情緒穩定。
文中為了方便大家理解,用情緒穩定性代替了情緒不穩定性,請大家留意哈。
另外,要看我過去關于精神內耗和情緒管理的文章,可以點擊:菜單欄 - 文章和書 - 成長手冊。
我已經把文章分門別類整理好了,歡迎閱讀。
希望每個人都能接納自己
同時成為更好的自己
也歡迎你分享,留言,在看
以及,歡迎將我星標
這樣才能第一時間看到我的推送喔
這是近期的其他文章:
THE END
- 晚 安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