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放假這幾天可算是睡美了,美夢春夢發財夢,夢夢俱到,主打一個敢想。
白天盡量在家里做飯,什么紅酒煨牛尾、砂鍋燉羊排、枸杞拌海參,都給安排上,主打一個字:硬。
順便跟著媳婦見了幾個已婚閨蜜,咱就負責端茶倒水,聽著她們吐槽老公和老板,看著幾個娃打打鬧鬧,說著說著就聊到了:教育焦慮。
第一個家庭女孩5歲,夫妻兩人都是985名校碩士畢業,都在西安的知名外企任職,月收入4萬+,170多平米的房子有公積金房貸65萬,不過兩個人的每月公積金就覆蓋了。
沒啥壓力,妥妥的新中產階級。
前幾年上幼兒園的時候就放棄了公立,一定要進優質的私立幼兒園,一個月基本學費4000多,還有各種親子活動、家庭活動啥的差不多一年還得搭進去2萬塊。
就這么過了2年。
因為孩子馬上要上小學了,目前正在為孩子上哪所小學,怎么能能進名校的問題重度焦慮。
誰誰家的孩子送到了哪里去上學,誰誰家的孩子怎么優秀...
兩個人還在商量如果上不了名校要不要讓媽媽辭職全職在家帶娃?
如果上了名校,孩子又到了參加課外班的年齡,是不是更應該重點陪伴?
擇校費、特長班、每年定期的研學旅游,突然發現孩子教育上的花費和心理壓力和房貸比起來,后者連個屁都不算。
媽媽本來就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加上這兩年的國際形勢,也不敢輕易辭職。
是啊,中產父母怎么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呢...
第二個家庭孩子7歲,已經上了五大名校小學,同樣她和她老公都是某硬科技大學碩士,都在高校任職,子女上學有優勢。
能上好學校,收入還不低,可越是這樣,追求就越高,焦慮值也越高。
原因是兩邊老人都不在西安,輪流來看娃,只能給娃做飯別的都輔導不了,爺爺還特別喜歡出門遛彎,姥姥喜歡跳廣場舞,感覺來西安和度假差不多。
爸爸因為科研項目和課題的原因又是經常出差,周末回家了也是睡覺、出門和同學朋友喝酒或者在家打游戲,一輔導娃作業就頭暈惡心想吐,教育娃的壓力都是媽媽一個人身上。
特別想換一個能陪著孩子寫作業的爸爸。
除了日常上學,還給娃報了4門課外班,還都是先給娃做性格和心理測試才考慮報的,生活遠比電視劇精彩多了。
古人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在當今社會,努力和傷悲都要提前個十幾年。
第三個家庭也是孩子上了不錯的公立小學,父母賺錢平均水平但工作很穩定,空閑時間多。
最主要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全都是公務員或國企退休,每月都各種找理由給小家庭補貼。
雖然家境好、綜合收入高、時間充沛,但是就這樣,孩子的學習成績一直很穩定墊底,對學習毫無興趣,用老師的評語就是:
這個小朋友成績穩定,動手能力強。
各種教育方法都嘗試了,夫妻倆還是各種給孩子學習上手段,學習不行就上補習班。
一直絮絮叨叨其它同事家的孩子怎么樣;誰誰送孩子出國了;誰誰家的孩子是怎么給娃鋪好路的。
我覺得娃挺適合走體育這條路,確實身體素質好,飯量也好,很少生病,硬逼著小孩子乖乖坐到教師聽課,放學回家寫完作業睡覺太壓抑了。
聊到后面,都在問:你們難道不焦慮嘛?
咱也附和著:焦慮啊,必須焦慮啊,老家還有10畝地我都想好了這是給娃最后翻身的資本。
西安中產教育鄙視鏈和教育真的太難受了。
2017年6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認為,中產教育鄙視鏈”上無贏家,這種“鄙視鏈”在反映出的攀比之風,必須警惕。
動畫片要看英文的、名字要有個英文名、旅行要去牛津劍橋耶魯哈佛、興趣班要學馬術擊劍和冰壺,幼兒園必須一年10萬起步...
為什么現在生育率低?生一個娃就被扒一層皮。
很多新手父母在孩子剛出來的時候都是信誓旦旦:一定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可當周圍的同事閨蜜好友都在雞娃的時候,你還能淡定住嘛?
以前看了某知乎高贊回答說:
“大多數人費勁雞娃,并不是指望孩子能出人投地,而是不想讓他在殘酷的競爭中墜落?!?/strong>
跨越階層極其困難,但跌落階層很容易。
這就是所有家長焦慮的根本原因。
就這個五一,一個家里有礦的80后的朋友已經決定把他還在上小學的孩子送出去讀書,孩子媽媽也跟著出去陪讀。
我聽完感覺這就是一個妥妥的陽謀啊。
目前在國人正常出國移民的種種需求中,教育確實穩居第一位,而且越來越低齡化。
龍年春節時候,我一個已經定居美國的初中同學給我說:
"在美國普通家庭也有教育焦慮,東方雞娃和西方雞娃都是雞娃。"
亞洲移民越來越多,推高了房價也帶來了教育焦慮和內卷。
美國各種補習機構已經越來越成規模,只要你想補習,無論是哪個年紀,無論是學校課程補強、競賽培訓、標化考試,還是辯論、演講、計算機編程等,都能找到相應的課程。
貧富差距同樣大的英美,精英階層也是靠雞娃來維持階層或者實現階層跨越。
回憶80后的小伙伴們,那個時候也有補習班,但只有成績特別差的才會去上。
大部分孩子都是自然成長。
同樣,自然成長的孩子由于缺少了很多研學、參觀、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機會,大部分孩子也很難積累自己的各項社交、才藝、語言技能,到高中畢業或是大學畢業,真正踏入社會的時候,就會出現很多不適應。
根據現在的社會變化,目測以后二線以下城市的普通家庭能考入一線名校的孩子會越來越少。
普通家庭的孩子除了學業以外,很難再有機會再去發現、挖掘、完善自己的特殊技能。
學習好、努力、聽話,這些優勢僅僅在學生階段會得到認可,進入社會以后,這也是資本家挑選最好的牛馬的標準。
普通家庭的孩子即使考進了名校,也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情緒成本來彌補他們技能不足的短板,重新樹立自信。
可見,為孩子提前準備這些文化資源與技能,才是中產階級疲于奔波的真正原因吧。
我們的社會,正在培養出怎樣的年輕人?這些孩子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不知道有沒有家長問過自己...
分享城市更新與存量資產盤活等商業地產經驗、寫策劃方案報告,關注西安創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