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地產(chǎn)股迎來了新一輪的翻紅。
翻紅的背后,又是地產(chǎn)的小作文:
“相關(guān)部門正在考慮一項計劃,讓地方城投收儲地方開發(fā)商尚未售出的存量住房,并用于保障房。”
收儲的資本金中,20%為自有資金,80%為銀行。并且,將予以2%左右的貼息,來降地方城投加杠桿的資金成本。
這個計劃的威力在于,地方是用收購的邏輯來降低地方存量,但財務邏輯確實類似收儲邏輯。
不能虧的。
因此,收儲計劃的對象,基本可以明確為出險開發(fā)商。
過去我講保交樓的時候,也說明過盡管保交樓為地方要務,但保交樓仍然有一本財務賬:
能夠參與保交樓的項目,剩余貨值必須大于剩余工程造價。所以,我們也看到盡管保交樓持續(xù)推進,但仍然有大量出險項目不能參與“保交樓”,或者說遲遲無法“排上號”。特別是外環(huán)項目。
保交樓工程,有助于市場修復信心。但也存在弊端,地方動用大量資源增加了城市外環(huán)存量,并不利于地產(chǎn)市場發(fā)展。
因此,收儲出險項目改造為保障房,就成為兩全其美的辦法。
不僅可以用“較低價格”收儲出險項目,還能明確區(qū)別出“商品房”和“保障房”兩個產(chǎn)品線。
根據(jù)“購買力”完成各自維度的“居者有其屋”。
一旦如此,純商品房的供給量將立馬斷崖式下跌,再加上其它工具,市場活力就很容易被激活。
因此,小作文雖小,但力度是極大的。
盡管真假未定,但救市預期已經(jīng)被營造,全面修復地產(chǎn)也只是時間問題,只是我們不知道在憋什么大招。
不過,收儲存量房的預期,也僅限在核心城市。
在我看來,不管是降利率、降房價、給補貼、以舊換新、收儲存量房等任何策略,都不如提高收入來的直接。
在過去,我們的房價收入比達到了48倍,還是很多人加杠桿沖進房地產(chǎn)。不僅僅是房地產(chǎn)“只漲不跌”的預期,背后還有一個是“通脹收入預期”。
根據(jù)慣性,我們隨著收入的不斷增長,家庭負債率會從70%降低到20%。
如今,我們的房價收入比跌到了28倍,依然很多處于持幣觀望。本質(zhì)上還是購房者的預期太差了。
對房價沒信心,怕過去的努力白費了。
對收入沒信心,怕未來的幸福搭進去。
所以,在購房者的收入信心和市場穩(wěn)定沒能得到修復,地方無論采取何種操作,基本上都是短期刺激,無法在根本上解決地產(chǎn)問題。
先收入通脹,再通過通脹化債,基本唯一解法。
當然,發(fā)錢也是好辦法。
不管是08年的四萬億,還是16年的棚改貨幣化,本質(zhì)上都是通過擴大投資變相發(fā)錢拉動內(nèi)需刺激市場。
人們沒有富裕到,把房子當“消費品”。
學習強國,走進新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