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圖書出版工作中,一部分人要發現一個作者,發現一本書,做出一本書;還有一部分人要讓一本好書被更多人看到。
?我們也時常在想,我們想講給大家聽的“故事”有沒有被大家看到?我們的書究竟有沒有打動大家?這些問題的答案無從得知,但我們非常想跟讀者有著高頻率的交流,能讓我們和每本書的出現具有更多的意義。
所以,我們決定推出 <讀者來信> 特別欄目,今天就是 <讀者來信> 欄目的第二期內容!這封信里講述了來信者 與書結緣的過程,與樂府結緣的契機,并附上了對于《內向游戲》這本書的喜愛之處 。
書架上留有的一席之地
致樂府文化:
見字如晤 ,展信舒顏!
閱讀這樣的習慣,是從小在母親的熏陶下開始的。
母親會把書架堆得滿滿的,那一面墻的百來本書伴隨了我童年的時光,雖然大部分都是歷史傳記、科普類書籍,但在游戲機和看電視受到管制的童年,這些書籍和聽收音機的節目就成為最大的樂趣。
除了空閑的時候會翻看這些書,我還會在挨揍后躲到房間里時,坐在臥室角落汲取書籍里的內容然后破涕為笑,此間記憶歷歷在目并且印象深刻。
后來到了青春時期,同學之間會流轉著青春文學小說,或是把存了零花錢買的武俠雜志互相交換,又或者是偶然發現了社區圖書館的一屋子書,開始把金庸、古龍、溫瑞安竭盡所能的看遍、看懂,被刀光劍影、江湖世界所包圍,開始夢想著自己也能仗劍走天涯,見不平之事得以拔刀相助。
伴隨著懵懂的夢想和做不完的習題,加上人生的顛沛波折,邁入了成年階段,總會在口袋有閑錢的時候購買一些書籍,盡管不多,卻是完完全全屬于“自選”的書籍。從此,我也和母親一樣,有著搬家時候最大的煩惱——如何打包書籍,每一本都舍不得,然后就像蝸牛一樣背著重重的殼,一次次的搬來搬去。
開始工作后,不知何緣由,每逢生日都會收到書,或許從外觀看來,大家默認我是“愛書”之人——用當時的流行用語就是帶有“文藝”氣息的人。于是,書越來越多,即使有一部分得以借居在兄長的地下室里,但是過段時間就會發現,四處又堆了不少書。
再后來,平板電子書開始流行,但從小養成的習慣還是覺得紙質的圖書好,只是囿于總是要搬家還沒有穩固的居所,所以開始審慎的挑選能夠安放“家”中的書籍,從內容、作者、裝幀設計都會精心考量、重重把關,最后才會下定決心購置,然后再為大多數的書籍包上書套來承受歲月的痕跡。
而與樂府的相遇純屬偶然,因為有點特別,就是樂府作為出版品牌雖然做書,但在書籍出版流程中卻主要是跟出版社合作。早年認識書籍都是依靠出版社來分辨,或者是有某些關注的內容才會專門留意。選書的過程有時就像戀愛的過程,帶有隨機和緣分性。當時買到的第一本樂府的書是《詩歌手冊:詩歌閱讀與創作指南》,它有著克萊因藍的流行色外封,還有讓人愛不釋手的麂皮手感封面,當時在書店就是因為先摸到了書本的質感,再加上那段時間對女性詩人的偏愛,就決定,這本書應該被我帶回家。
后來因工作際會也跟樂府有所往來,對做書的理念和涂涂有了更多的認識,也喜愛“心里滿了,就從口中溢出”的溫情,開始默默關注更多樂府的書。在我母親的書籍購買偏好里,樂府出的書大概會落后于不少經典出版社,因為有點非“主流”,但對于家系傳承下2.0版本的我而言卻恰到好處。那些被選取的故事和作者,都帶有自己的執拗和堅韌,足以顯現樂府的特質和風格,又或可以說是一種逆流的任性和專注。身處一個波動的去紙化的時代,在散落的爆炸信息里,究竟要如何尋到一片寧靜,也許答案就在樂府里,在我愿意為它留有的一席之地里。
如果要抉擇一本最愛的樂府書,我想分享私藏已久的這本《內向游戲》,一本會動的書。除了愚公子本人的書如其人般內斂趣致,還不得不贊賞樂府書籍的量身打造,不論是封面設計、開本、裝幀、封裝、內頁、材質與肌理……每一本都在視覺觸覺多感官方面給讀者獨一無二的體驗。對于從小就喜歡在送禮或收藏書籍的時候細致包裝的我而言,面對樂府的書都需“忍痛”敞開,因為我并不想破壞它原有的設計。一本書,除了內容外,出版的用心與否就主要下在裝幀設計的功夫上,對于書籍本身內容的把控,作者想表達的意涵,都能夠被一眼看出(當然不是在刻意批判某些精簡書系對于書籍成本的考量),對于電子化的時代里,如何能夠讓新的讀者有機會“一眼相中”,著實是需要深思熟慮的事情,在這方面,樂府下了很大的功夫。
回到《內向游戲》這本書,我喜愛作者精簡的字句、點到為止的內心獨白。有段時間很流行《答案書》,類似于在腦海里想一個問題,然后隨手一翻看到的那頁話,就是對應的某個隨機性的答案,當然基本都是正向積極的鼓勵。《內向游戲》也是很適合隨手一翻,不長的短句,有時像詩非詩,卻能夠對應上日常的剎那瞬間,但它并非都是甜蜜的歡喜,也有著太多真實的失落和淡淡的哀傷。
生活里有蜜,也會有刺痛,有親情、友情、愛情,還有自我獨處的自省,《內向游戲》便是在這些瞬間里捕捉到各種感受,在文字和圖畫(掃碼還能看動圖)交織里呈現,就像一面鏡子,窺見了他人和自己的感同身受。
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跟自我和解的過程,年少的自我迷失愁苦,都在生活里被重新打磨,有些時候是摻雜著苦澀和心酸,有時候是對他人的羨慕和嫉妒,這些無法對他人言說的細微情緒,可以在這本書里找到某種和解或者是建立同盟的方式,讓自己的“孤獨”找到一個出口。
<讀者來信> 專欄投稿郵箱:
yuefuwenhua@126.com
(備注【讀者來信】)
郵件包含:文章內容(最好為word文檔)
并附上電話和微信聯系方式+收件地址
具體投稿內容詳見 :
(點擊文字即可跳轉)
《內向游戲》
作者:愚公子
每日揮刀五百下,一個人,一年
是詩,是漫畫,也是動畫
內向主義者,在靜默的表象之下,有波濤萬頃
萊布尼茨說:“單子沒有窗戶。”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個體,猶如浩茫海洋上不起眼的群島,獨自存在。但閱讀《內向游戲》,你可能會找到一點共鳴。它是對都市“打工人”生活狀態和精神狀況的精準素描:那些偶然的剎那,那些莫名的失落或小歡喜,那些內心被戳中一下下的微小瞬間。
每一個孤獨的個體,在他的“內向”里,其實有非常熱烈的內在。我們的喪氣、焦慮、灰心、疲憊,久違的放松、悸動的心情、小小的期待……在這本小小的書里,都會得到真誠的回應。
有點特別的是,它還是一本可以“動起來”的書,366張漫畫,微信直接掃圖,即可觀看動畫。如果不點下一個,它就在那里一直循環,仿佛在和你的內心,反復確認,那一點好玩的趣味,一些未曾說出的愛與哀愁,一些淡淡波瀾的內心游戲,諸如此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