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4年5月16日晚,第39期企業史讀書會在線上如期舉行。本期讀書會邀請了南京大學的李玉老師和日本弘前大學的林彥櫻老師,結合自身研究經驗來講述他們所認為的歷史學方法是什么。
另第40期讀書會將于2024年6月13日(周四)晚上19:30召開,由南京大學新中國史研究院李玉教授主持,閱讀書目為羅伯特·F.埃貝爾(Robert F. Hébert)與阿爾伯特·N.林克(Albert N. Link)合著的《企業家精神理論史》,敬請關注!
本次讀書會由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林立強教授主持,討論的主題為“企業史研究中的歷史學方法”。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福建師范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首都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山西大學、太原科技大學、長治博物館、日本大阪大學、弘前大學、英國萊斯特大學等海內外高校的專家學者、碩博士生及其他史學研究者共100余人參加。
在發言環節,李玉老師從宏觀的角度出發,圍繞“歷史的企業與企業的歷史”這個主題對企業史研究的歷史學范式進行了由淺入深的闡述。他對企業史研究的歷史學范式提出了六點認識:第一,提出企業史研究是多學科的對話,并多以研究者的所在學科決定其研究范式。第二,討論了企業的屬性界定和對企業的認知問題即企業的定義問題,認為這是企業史研究的根本問題。第三,闡述了“企業史研究的學派之爭”,指出不同的研究范式有著不同的任務指向。第四,指出政治經濟學范式是企業史研究的主要范式,這反映出歷史學與經濟學存在一定的交集,從理論出發通過歷史案例來驗證該理論并解決一些經濟問題,即我們熟悉的經濟史。第五,解釋了“歷史的企業和企業的歷史”這個問題。即歷史學范式更看重歷史的企業,以企業證歷史,以歷史襯托企業的發展。第六,討論了歷史學范式與社會科學范式相互借鑒的問題。指出歷史學范式需要借鑒經濟學范式在邏輯分析方面的貢獻,克服歷史學范式講明白了“事理”,但沒有講明白“道理”的缺點。歷史學范式要向社會科學范式學習,從“說明”向“證明”的方向靠攏。多學科范式要互相借鑒,找到彼此間的“最大公約數”。
林彥櫻老師從微觀角度出發,著重闡述了經濟史與企業史研究中的歷史學方法。他認為核心問題是討論這一研究方法的特點。首先,他介紹了經濟史和企業史在日本學術界的學科定位:他指出經濟史在經濟學院主要扮演為經濟分析提供實證依據的角色;企業史則在管理學院扮演了從歷史中提供案例的角色。其次,他提到了歷史分析法與定性、定量分析法的異同。進而提出歷史研究可以通過史料批判和敘事邏輯的分析成為“科學”。再次,他認為歷史追求的不是像自然科學那樣嚴謹的客觀性,而是追求能夠獲得普遍認同的“溫和的客觀性”。復次,他論述了歷史學方法的四個要素:立意(研究目的和問題意識)、取材(史料的收集)、分析(史料的取舍、批判、推斷和解釋)、敘述(史料的重構),并分別展開說明這四個要素中經濟史、企業史的歷史學方法的特點。最后,他探討了歷史學方法與定性分析法的相通之處,并提出了歷史學方法與管理學方法相融合的三個要素:從理論假說出發,將歷史事件當做個案分析;按照案例分析法的條件選擇歷史案例;融入管理學理論并追求對理論的反饋。
在自由討論環節,福建師范大學博士后夏青老師針對如何做一個好的企業史研究進行了提問。李玉老師表示想要做好研究,就要通過看材料找認知,并不斷尋找新材料;做研究時不需要面面俱到,但是要有論述性,且論述要與材料進行互證。歷史學研究中對于其他范式的引進是為了增加歷史研究的相關細節,彌補歷史研究的不足。同時,李玉老師也針對“歷史的客觀性”問題與林彥櫻老師進行了交流。
高超群老師對史料分析步驟中如何通過史料進行推斷、如何通過推斷進行事實重構、如何對史料進行解釋等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林彥櫻老師表示這是一個涉及哲學假設的問題,認為推斷是對大多數人不約而同得出類似的結論進行的定性。在解釋方面則要更多地融入作者的主觀看法,即學者通過大量閱讀史料而產生的“史感”。林立強老師認為在解讀史料中,如何進行“深描”十分重要,而“深描”及其代表的“史感”體現了歷史學的魅力,企業史研究想要獲得“史感”就更加需要其他學科提供分析框架方面的加持,單靠傳統歷史學方法難以揭示企業內部存在的管理體系。
福建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曹寧同學圍繞本次讀書會的內容,針對自己在學習中的困惑進行了提問,如:基于史實的邏輯分析難道不具有科學性嗎?國內外學者們關注的企業史前沿問題有哪些?在進行企業史研究時應該如何將理論與個案相結合?歷史學應該如何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李玉老師、林彥櫻老師分別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耐心地解答。
在點評環節,蘭日旭老師結合自己的教學與研究經歷,表示由于不同學科所使用的方法不同,要想解決方法論問題,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學科定位問題。并提出文獻分析法是否屬于歷史研究方法。同時,蘭日旭教授指出史料是企業史研究的基礎,任何方法的應用都離不開史料的支撐。最后,蘭日旭老師提出經濟史的研究方法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世界觀意義上的方法,即以某一個參照物作為評判標準;第二種是演繹和歸納的方法;第三種是具體學科的方法,理論本身也可以成為方法,而該方法誕生于相應的時代背景。林立強老師結合自己最近閱讀的外文資料,介紹了西方管理學者眼中的歷史學方法的五個特點,即情景化、隨時間變化、因果關系、復雜性與偶然性,供大家借鑒與討論。
本次讀書會歷時兩小時五十分鐘,于22時20分圓滿結束。據悉,未來結合同學們在寫作論文過程中的實際情況,將安排類似的以“方法論”為主題的探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