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明式家具從香港出發走向世界,那么今天呢?明式家具又走到了何方?
欣逢盛世。2024年5月22日,恰逢王世襄先生110周年誕辰之際,廣東中山區氏傳統木作陳列館正式揭開面紗。區氏從40年前的一本書出發(詳情見上篇:),滿懷熱忱走到今天,以一座鏈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家具陳列館,向王世襄、向中山市、向世人交出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區氏傳統木作陳列館開幕展覽現場
在現場一幀幀流動的畫面中,遙想1985年王世襄攜《明式家具珍賞》首開先河的盛況,仿佛重回當時的明式家具文藝盛宴。
明式家具走到今天,路往何方?嶺南區氏用自己的方式描繪出了它在當代最美好的樣子。
1/
開幕現場:
幾代家具人的熱淚盈眶
當天上午,區氏傳統木作陳列館開館慶典暨“上座”留余齋藏中國古代坐具展開幕、《區氏家具》新書首發,在各界領導、文博與藝術界專家學者、傳統家具文化愛好者及全國媒體朋友共同參與下,慶典圓滿而難忘。
參加開幕式的領導嘉賓有:
中山市橫欄鎮黨委書記李翔宇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博協美術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總館長王璜生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副院長、中國文聯文化產業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趙力致辭
區氏家具董事長區勝春在開幕式上致辭
陳列館開幕儀式。
從右至左:陳永杰、區勝春、張金華、區錦澤
嘉賓為區氏傳統木作陳列館揭幕
鎮館之寶為《明式家具珍賞》
高潮部分來自于香港敏求精舍會長陳永杰先生拿出兩幅字,贈予區氏作為開業禮。不曾想,兩幅字惹出了幾代人在現場飆淚的感人瞬間。
第一幅字:
斯是陋室
移門好就櫥當榻
仰屋常愁雨濕書
這幅字講的是北京芳嘉園四合院,王世襄自孩童居此,結婚育兒,并終老于是院。文革時期前該院已經被分為多個單元,鄰居有李可染、黃苗子郁風夫婦、張光宇、黃永玉等等,全是文藝界頂尖人物,一時俊彥。
由于王世襄居室已經極細,收藏又日益豐富,明式家具特別占據空間。所以干脆就把頂雙柜平放地面,柜門拆掉,晚上他就卷縮睡在里面。又因房子瓦頂日久失修,每逢下雨天就多處漏水。于是黃苗子戲撰和書寫下列對聯和橫批,送贈和調笑王世襄。
第二幅字講的是王世襄《咸寧干校三記》摘錄:到干校后,先分配看守菜地,隨即參加開畦種植。有一天看見田埂上一株油菜遭風雨襲擊,根大半外露,莖亦已傷折,但金黃色菜花開得十分燦爛,有的已經結子。
因而大受激勵,口占小詩:
風雨催園蔬
根出莖半死
昂首猶作花
誓結豐碩子
「山外文化」主理人李捷向來賓講述兩幅字背后的感人故事
區錦澤接過陳永杰相贈的這份珍貴禮物
受托上臺講述此段故事的「山外文化」主理人李捷動情地談到此處時說,前一日收到陳永杰的禮物,他與區錦澤二人賞完,悟到了字里行間的情義,兩個加起來八十多歲的大男孩忍不住抱頭痛哭。
李捷在臺上講這個故事時,我就站在區錦澤身邊,聞聽李捷此言,他又忍不住抹眼淚。陳永杰先生與老區也眼睛泛紅……就是這樣一個幾代家具人的落淚瞬間,構成了此次開幕的高光時刻:身同感受,憑詩寄意。過中艱辛,唯有自知。個中喜樂,也唯有自知。
2/
做到實處,就對了!
了解區氏家具和區家人的朋友,都有一個共同的評價:實在。來聽聽來過現場的回音:
陳永杰
(香港敏求精舍前會長、臺灣清翫雅集資深會員)
這是件了不起的事
明式家具的線條美、簡約美,從實用性到裝飾性,在中國的家具發展史達到了一個高峰,這是德國的艾克先生、王世襄先生及近代的中外學者專家所公認的。
區氏傳統木作傳承了這個工藝而普及到民間,是件了不起的事!
而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里,區氏傳統木作作為一個成功的鄉鎮企業也起了一定的示范作用,謹藉區氏傳統木作陳列館開幕表示衷心的祝賀!
黃定中
(留余齋主人。建筑師、企業家、收藏家)
有幸生活在大時代
我們有幸生活在大時代,日子滾滾向前,變化萬千。但生活還是生活,衣食住行還是尋常不過。
家具一般處于生活的物質世界,但美好家具可以提升生活品質,提升精神世界。所以不論古家具或是新家具,如達到藝術品級別的都值得收藏,值得珍愛。區氏陳列館開了一個好頭。
張丹
(南京博物院)
這是個兼具展示性、體驗性和學術性的家具主題展
「上座」展以坐具為主題,展示了很多精美的明清座椅,雖是一個類型切入,但展品兼具不同的時代、地區和工藝風格,表現了中國明清家具的多元內涵。展品的介紹很專業,對每件家具都有采集地的標注,對家具的材質、斷代很嚴謹,體現了策展團隊的學術水準。展覽的空間設計也別出心裁,引人入境。總的來說,這是個兼具展示性、體驗性和學術性的家具主題展,相較傳統家具展令人耳目一新。
李文峰
(藝術家,中央美院工藝美術系教師)
創造了一個地區的文化新高度
此次區氏傳統木作陳列館開幕,我的感受有三點。
第一:精,場館布置精益求精,家具制作精良,曠古涵今,格調典雅。情景理念豐富多元,層層遞進,體驗感受立體,維度多重,既保留傳統韻味,且當代性十足。
第二點:氣,現場氣氛濃烈,不僅人氣旺,更具學術氣息。展品呈現自身獨特氣息的同時,也折射出濃烈的人文氣息。
第三點:情,整個現場情感狀態飽滿,每一個場館建設參與者都以最大的熱情投入到其中,每一個環節都飽含大家的心血,從對王世襄先生的崇敬之情,到家族發展的血脈情,繼而到對每一位參與者的感情投入,都是飽滿熱烈的。這種以學術帶動產業發展,兼容并蓄的思想,使區氏木作陳列館創造了一個地區的文化新高度,值得敬佩!
張行保
(北京行之行創始人)
其社會價值和學術價值無法估量
區氏傳統木作陳列館的開幕應該是廣東地區首家規模最大、學術性強、館藏古代家具品種最多的木作文化陳列館。此館凝結著創始人區勝春和區錦澤兩代人四十多年的家居夢想,充分體現了一個民營企業家的文化情懷。區勝春先生從制作家具,到收藏家具,再到收藏各類家具圖書藝術品等,最終呈現一個內容豐富的中式木作陳列館,其社會價值和學術價值無法估量,為弘揚傳統木作文化影響深遠,功在當今,利在千秋。
蔣念慈
(知名古董家具專家,香港華藝大榮主人)
祝賀中山,新增了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
首先我要恭喜區氏,這次開館辦得很成功!作為大灣區家具行的一員,我其實很感恩。因為廣東在大家的印象里是沒什么文化氛圍的地方,這一次因區氏陳列館的開幕,這么多家具行的專家老師以及美術院校的教授們齊聚一堂,有新面孔,亦有不少老面孔,不是像一般的活動堆金堆銀,而是在全程扎實地學術交流,氣氛濃烈,難得一見!
其次我要祝賀中山。中山是一個二三線小城市,但它的歷史很悠久,除了是孫中山先生的故鄉,它還擁有非常豐富的古董文化資源,尤其是古家具。如今區氏陳列館的開幕,為中山乃至廣東省都增添了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功德千秋。
梁歆然
(法國羅漢堂)
像是在博物館和專業書籍圖書館里切換
很榮幸參加此次開幕。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區氏作為一家硬木新家具的民營企業,能夠憑一己之力做出這樣規模和品質的陳列館,老家具及展品每件都有特色,特別是還有一間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王世襄書房,感覺像是在博物館和專業書籍圖書館里切換,非常了不起!
3/
文化之火,生生不息
又是一年夏季風來臨,中山下了綿延不絕的季風雨。亞洲大陸上農耕文明的形成,有賴于季風的周而復始。風如約而來,土地就會如期孕育生命,所有的文明也如此這般持續運行千百年。
中國的文化傳統在堅守中綿延不絕,與此同時,中國人也在一點點打開面向世界的窗口。歷史會留下每一個人的價值。比如嶺南區氏。
1985年,以王世襄、黃天為代表的專家學者在香港首推明式家具先河,從此開啟了明式家具的文藝盛宴。
黃天先生主講「暢安先生書緣與明式家具學」
尤為令人淚目的是,5月22日的下午學術研討會環節,當年為王世襄編著《明式家具珍賞》《明式家具研究》的三聯書店編輯黃天先生,在現場展開了一場生動有力的演講,為明式家具愛好者們復現了當年他和王老一起編書的幕后故事。這是黃天先生首次在大陸公開演講,反響強烈。
王世襄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活動
主題論壇:「上座」古代中國坐具之美
主題論壇:區氏傳統木作陳列館的建設與文化傳播
此外,主辦方還圍繞多個主題展開了滿滿當當整個下午的學術研討。探討主題有:暢安先生書房與明式家具學、「上座」古代中國坐具之美、 區氏傳統木作陳列館的建設與文化傳播主題論壇等,干貨滿滿,回味悠長。
在現場生生不息的學術討論中,我仿佛看見八十年代的明式家具文藝盛宴,在今日的嶺南再現最后的霞光。文化的共享,讓價值尺度發生轉換和自我覺醒。
是的,喜愛明式家具的人們有福了:從此以后,除了上海博物館,在廣東中山,更有一座深藏了王世襄生前精神財富的書房與家具陳列館可奔赴。
撰文:程香
攝影:山外、區氏
區氏傳統木作陳列館
首個主題展覽
“上座”—— 留余齋藏中國古代坐具展
展覽時間/
2024.5.22-2025.5
展覽地點/
廣東·中山·區氏傳統木作陳列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