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少不讀老莊,老不讀孔孟。
對于老子的《道德經》,一般人不敢輕易涉足。
沒想到,近日,30歲出頭的董宇輝,卻在直播間講起了《道德經》。
講到《道德經》中的名句: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余。
董宇輝說,對于強者,大自然會弱化它,減弱它,但對于弱者,大自然會補足它,加強它。你看,兔子和老鼠,一窩生好多個,一年生好多窩,但大象做不到,老虎、獅子也做不到。
大家想一下,如果老虎一窩生二十個,一年生五窩。那老虎也活不了,因為食物全被吃光了。如果你過于強盛,過于強勢,大自然會削弱你,達到一種平衡,這就是天之道。
但人之道恰恰相反,老子說,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余。舉個例子,錢都流向了不缺錢的人,愛都流向了不缺愛的人。現在,有錢人變得越來越有錢了。
這個在孩子身上也能體現,如果一個孩子成績很好,你不要整天表揚他。因為他已然獲得了成就感,而那個成績差的孩子,只是題做錯了,又不是人生題做錯了,只是成績不好,又不是人品壞。結果家長不愛,老師批評,同齡人嫌棄,他自己內心也否定自己,你是不是在補有余而損不足呢?
其實,人類社會在做很多這樣的事情。《道德經》里,有時候一句話能夠點醒你,好多原本覺得稀松平常的現象,它告訴你,其實不對。
《道德經》的文字,比較晦澀難懂,老子的思維,也跟常人不同,他常常用不同角度或者逆向思維來看問題、說道理。
老子說的“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余”,我原來一直很難理解。覺得天之道和人之道,都應該是損有余而補不足,才是合理的。
沒想到,董宇輝卻用兩個例子,把這個道理解釋得很通透。
關于“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他舉的是兔子和老鼠、大象和老虎的例子,他一說,大家就明白了,大自然會“劫富濟貧”,你強,就會削弱你,你弱,就會補足你,總體保持平衡。
關于“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余”,他舉的是有錢人和成績不好的孩子的例子,他一說,大家就明白了,人類社會與大自然恰恰相反,它往往“劫貧濟富”。
尤其是,他說的“錢都流向了不缺錢的人,愛都流向了不缺愛的人”,又是一句警句,值得我們深思。
關于《道德經》,他說有時候,書中一句話能夠點醒你,好多原本覺得稀松平常的現象,其實不對。
確實,老子被稱為“中國哲學之父”,《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講的都是圣人之道、修養之道,蘊含著深邃的哲學思想。
哲學家尼采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 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德經》對我們為人處世、做事做官,保持自己內心寧靜,做到與自然、社會和諧相處,具有重要作用。
值得放在枕邊,常讀常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