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一期(233)
國軍中將——鄧毓玫
鄧毓玫(1900-1967),字含光,陜西咸陽人,1921年在三原陜西省立第三師范畢業后,又到關中自治研究所深造。1922年考入陜西陸軍講武堂,1923年秋畢業后入陜軍任見習排長。
1924年5月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一隊(因黃埔軍校同學錄中,他的名字在補錄名單里面,沒有所屬隊別,故說法不一,一說是第三隊)學習。
軍校畢業后,派赴河南國民二軍胡景翼部,任騎兵營營長兼第一連連長。
1926年北伐軍攻克武漢后,鄧毓玫受北伐軍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之召,從河南到武漢,被委任為駐江西吉安的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二師(師長葉劍英)第一團上校團長。
1927年春調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學生第八隊隊長。
1928年到南京,被任命為駐安徽渦陽國民革命軍軍總司令部征募處主任,同年6月征募處撤銷,調回南京總司令部軍事廳任職。后奉派赴北平,到原來在安徽駐扎的陳調元部任職。
1929年陳調元調任山東省主席,鄧毓玫隨部到山東,同年冬任新編第二旅少將旅長,駐防山東棗莊一帶。
1930年春調任陸海空軍總司令部甘寧青軍事聯絡員,負責協調西北軍各方面工作及收編地方武裝。
1931年任駐天水陜西警備師(師長馬青苑,參謀長張平)高參。
1932年,馬青苑因不滿楊虎城,發動天水事變,被楊虎城派部隊鎮壓,馬青苑逃到南京。鄧毓玫脫離馬青苑部后,應甘肅省主席邵力子之邀,赴蘭州任甘肅省政府參議兼隴南行署專員,1933年4月邵力子調任陜西省主席,鄧毓玫隨邵回陜,擔任陜西省政府參議。
1936年受黃埔一期同學,時任第二十八師師長的同鄉好友董釗邀請,出任第二十八師招募處處長,后改任該師兵站主任。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1938年3月初,日軍占領山西運城的風陵渡,風陵渡與潼關隔河相望,而潼關是陜西的門戶,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鄧毓玫隨董釗的第二十八師奉命由商洛調到潼關,防守黃河河防,抗擊日寇的進攻。同年春,隨第二十八師開赴臺兒莊,防守山東郯城北澇一線,整個戰役下來,該師官兵傷亡三千余人。
后開赴漢口北部,參加武漢會戰。駐防信陽羅山一帶,參加了羅山戰役,重創了日寇。
1940年任軍事委員會天水行營(主任程潛)少將高參,駐地西安。1941年秋奉程潛命,赴河南、山西一帶點編游擊部隊,開展敵后游擊戰。1942年,天水行營改為西安辦公廳,任西安辦公廳高參兼抗日前線視察小組組長,負責黃河沿岸檢查抗日工事及檢閱部隊駐防情況。
1943年,西安辦公廳撤銷,調任第八戰區長官部(司令長官朱紹良)高參
1945年任第一戰區長官部(司令長官胡宗南)高參兼前線視察小組組長。
抗日戰爭勝利后,進入中央訓練團將官班學習,1947年任國防部部員,后派到駐山西平遙的第八集團軍(總司令孫楚)任中將副總司令。1948年離任回陜。
同年任川陜甘邊區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副主任,1948年10月,該建制撤銷。改任第十八綏靖區(司令官董釗)高參,1948年12月,隨部由咸陽遷往漢中,1949年8月,第十八綏靖區撤銷,由漢中飛赴重慶,后到成都。
1949年11月,在成都被顧祝同委任為隴南挺進軍中將司令,未赴任。12月成都解放后,回到西安家中。
1953年春入西北人民革命大學政研班學習,同年6月畢業后任陜西省人民政府參事,9月因其原部下叛亂涉嫌,被西北行政委員會公安局逮捕、關押,1967年10月病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