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藝術并不是一門賴以謀生的技術,而是一件耕種性靈的工具。從孔子主張君子學習包括樂舞在內的“六藝”以來,中國就形成了“藝術教育”的傳統,也造就了大量學術和藝術“兼通習之”的士子。
從先秦時期孔子、莊子等人的美學思想,到魏晉時代文藝思想的突飛猛進、隋唐文藝見解的百花齊放,再到宋代文人的藝術主張、明清兩代文藝思潮的轉換和藝術家的個性覺醒,中國藝術就是在一代代士人醉心藝術、闡發藝術的進程中不斷積累起來的,可以說,藝術就是藏在每一個中國人靈魂深處的“精神家園”。正如英國藝術理論家蘇立文所言:
“在中國藝術中,一切只是一個開始,一個將接受者導入到它的藝術世界的引子。”
藝術里的中國,既淡雅、悠遠,又莊嚴、宏偉,我們既能從中看見中國人古今相連的審美情趣,也能看見中國人生生不息的美的創造力。
但比起發展脈絡清晰、品類明確的西方藝術,中國藝術的入門難度要大很多。光是種類,中國藝術就能分出繪畫、書法、陶器、玉器、青銅器、漆器、畫像石等無數門類,更別說每一件藝術品背后所包含的美學、文學、歷史、哲學等多學科的知識了。
再者,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藝術作為它的載體,如果只是了解了藝術品的技法而忽略了它的意境,則遠遠無法了解到我們中國文化的偉大。但意境,恰恰是最難表述的。
理想國最近出版的《如何打開中國藝術》,是一本令人驚艷的好書。這本書涵括了包華石、蔣人和、巫鴻等25位海外藝術名家的研究,書中內容包羅萬象,囊括了考古、收藏、書法、禮器、建筑、園林等多個藝術領域。
從宮廷畫、人物畫、山水畫、文人畫等古老的繪畫傳統,到百年前的商業廣告;從帶有偏見的術語,到國家官員的選拔、宮廷贊助機制的差異,再到藝術生產的具體表現,最終打破諸般中心主義與本位思想,用“一劑事實的藥方”,打破“古老的成見”。
在這本書里,你將看到中國藝術不同面向的基本問題,以及有關研究的最新思考。比如:活字印刷為何沒有滿足中國的技術需求?荷蘭印刷的黃金時代,與文震亨《長物志》反映的藝術收藏市場是否有所共鳴?歐洲“明暗法”傳入后,中國肖像畫的形似與神似又如何轉變?銅鏡的歷史衰落與玻璃鏡的時尚改易如何發生交叉?
就拿中國藝術中最常用的術語——“虛實”來說吧。如果你能理解這個概念,就能從整體上把握中國藝術和文學的深層內涵了。
“虛”可以被理解為空缺、空虛、缺失或想象,而“實”可以被理解為豐富、真實、有形或實質。書中告訴我們,在漢語中,“虛”與“實”這對術語既對立、又互補,就如同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的“陰”和“陽”,相互聯系且相互依存,這就是“虛實相生”的道理。
“虛實相生”是先秦老莊思想特質的鮮明體現。《道德經》有云:“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此處的“無”就是“虛”。《莊子·天道》里也提到:“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
道家學派認為,事物必須包含實與虛兩種要素才會產生效用,而在中國傳統藝術意境構造中,一般將山水畫分為虛與實兩部分,講究“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因此,“虛實相生”就成為中國山水畫家營造虛無縹緲的詩意空間的重要藝術手段。
比方說,明代畫家董其昌就提到過:“須明虛實……實虛互用,疏則不深邃,密則不風韻,但審虛實,以意取之,畫自奇矣。”而同時代的另外一位畫家笪重光更進一步闡述了“虛實”在山水畫中的重要性:“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而且,“虛實”只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一個側面,這本《如何打開中國藝術》,一共向我們闡述了二十五個關于中國藝術的深刻命題,比方說,“雅”與“俗”之辯、中國藝術里的“時間”和“空間”、從“宮廷畫”到“文人畫”,以及書法、折扇、園林、收藏等諸多方面。
可以說,這是一本關于中國傳統藝術的“游覽導引圖”,閱讀這本書,就相當于在25位藝術名家的指點下,盡情徜徉在中國藝術的寶庫中,領略其中的無限風光,而不必擔心有“入寶山空手還”的遺憾。讀完這本厚厚的書之后,你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獨屬中國人的情懷——
藝術,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的精神追求和哲學沉淀。而理解中國藝術,就像是回到中國人的精神故鄉,這是屬于中國人的獨有的浪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