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江蘇省腫瘤醫院(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106區,患者湯女士(化名)出院時家屬送來了三面錦旗,感謝胸外科、頭頸科、麻醉科三個科室專家聯手,為她切除難治腫瘤,讓她重獲新生。
此前,湯女士吃飯時感到難以下咽。在當地醫院檢查發現,湯女士狹小的頸胸交界處,藏了一個葫蘆形的巨大腫瘤,食管也被擠壓變形。因為腫瘤位置特殊,多家醫院均告知不能手術。經朋友介紹來到省腫瘤治療。胸外科副主任李明、蔣明團隊和頭頸外科主任張園團隊協作,聯手達芬奇機器人,歷時8小時成功將8公分的葫蘆狀腫瘤從患者頸部和胸腔內取出。
8CM腫瘤形似葫蘆,跨越頸、胸兩部位
病理報告顯示,湯女士體內的葫蘆形腫瘤屬于神經纖維瘤,大小為8×6×3.5厘米。通常神經纖維瘤多數呈良性進展,生長緩慢,很少發生惡變。但楊女士腫瘤位置處于咽喉要道,并且葫蘆形的腫瘤一半位于頸部,另一半藏在胸腔深處,與周圍重要的神經、動脈、靜脈、支氣管相連,情況不容樂觀。
腫瘤侵犯氣管、食管和周圍多個重要血管
被腫瘤擠壓、彎曲變形的氣管
食管被腫瘤擠壓變形
切還是不切,這是困擾醫生和家屬的一個難題。選擇切除,則需要承擔高風險。由于腫瘤較大、位置危險,手術時無法避免損傷部分神經和小血管,稍有不慎,可能會致殘甚至威脅生命。
腫瘤把食管壓成了一道線,氣管和周圍血管神經都受壓。如果不做手術,解決不了進食的問題,呼吸也會越來越困難,患者的生存時間、生存質量也會明顯下降。醫患溝通后,最終湯女士家屬決定接受手術。
兩科室協作,人機聯手,上演8小時“拆彈”大戲
術前CT顯示,巨大的腫瘤盤踞在患者的頸部和胸部。醫院組織了多學科專家會診,鑒于患者的身體狀況差,聯合診斷后醫生們達成共識,由胸外科和頭頸科共同協作。頸部采用切開的方式取出腫瘤,但胸部段的腫瘤藏得很深,傳統手術一般會采用開胸劈胸骨的治療方式,但這會給患者胸部留下20-30cm的傷口,出血多、創傷大,不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而機器人手術在很大程度上減小了患者的創傷,只需要在胸部打3-4個直徑為0.8cm的小孔方便機械臂進入,就可以在胸腔內還原醫生的雙手。
這場手術可以說是一場硬仗,半個胸外科的醫生齊聚手術室,共同探討切除方案。患者食管的形狀原本是管狀結構,但在腫瘤的壓迫下變成了薄薄一片,牢牢包裹在腫瘤表面。此外,腫瘤周圍還遍布著重要血管和神經,手術時需要盡可能地減小損傷并剝離腫瘤。
在機器人的協助下,李明主任敏銳地找到了腫瘤與食管之間的唯一縫隙,破解了腫瘤與組織“緊密相依”的難題,憑借著高超的技術,他嚴格控制好手術刀的深度和力度,盡力保護好周圍重要組織和血管,成功將胸腔內的半截腫瘤取出。
機器人攔腰切除胸部腫瘤后,頭頸科張園主任開始上臺負責切除患者頸部的腫瘤。切開頸部后,張園發現這半截腫瘤正狡猾地藏在氣管后方,此處經常會侵犯雙側喉返神經、導致氣管狹窄或侵犯引起聲嘶甚至呼吸困難、侵犯食管影響進食。張主任仔細地分離、小心地操作,歷時4小時完整地將“葫蘆”腫瘤的上半部分大頭從患者頸部取出,并耐心地修補好食管3-4cm長的破口。此腫瘤如果處理不好永久氣管切開、食管瘺是很有可能發生的,湯女士幸運的是右側為喉不返神經,且張主任操作輕柔,減少了雙側喉返神經均牽拉損傷的后果,避免了嚴重的氣管切開并發癥,把損傷降到了最低。至此8個小時的手術順利完成。
8公分的葫蘆狀腫瘤被順利取出,術前擔心的并發癥都沒有出現。湯女士呼吸順暢了,進食輕松了,人也精神了。 感動之余,一家人為醫生送來了充滿感激送來了三面錦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