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全球最大規模選舉的印度2024年議會選舉迎來最終章,這個歷經7個階段,共計46天的選舉在6月4日決出勝負。
莫迪領導印度人民黨鎖定543個議席中的292席,莫迪由此開啟第四個總理任期,如無特殊情況,莫迪將領導印度至2029年。莫迪成為繼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之后首位連任三屆總理的人。
但從選舉結果來看,距離當初莫迪的400席目標差距較大,印度人民黨控制的席位甚至上屆還有所較少。印度國大黨將徹領導的反對黨集團表現優于此前外界預測。
▲印度議會選舉
長久以來,由精英分子組成并倡導世俗主義的國大黨一直是印度政壇毋庸置疑的霸主。但自莫迪2014年首次當選印度總理以來,國大黨對印度政權的壟斷被人民黨打斷。
與國大黨依靠農村、低種姓選民不同,印人黨的選票來源于城市中產階級和以印度教徒為代表的保守勢力。
莫迪執政10年來,印度社會的世俗色彩逐步被印度教色彩掩蓋,莫迪倡導的“印度教民族主義”已取代世俗主義成為印度社會的主流。
▲莫迪的支持者
在塑造個人影響力的同時,莫迪在將印度教宗教敘事與印度崛起捆綁在一起。不斷增強印度教的政治屬性,同時提高自己在印度教徒中的地位。2024年5月26日,莫迪在接受新德里電視臺采訪時表示:
“我堅信神派我來是有目的的。一旦目的實現,我的任務就完成了”。
▲莫迪接受采訪
莫迪為印度人描繪了一幅盛世遠景,借助印度教民族主義的崛起,莫迪在軍事、政治方面不斷出擊,十億多印度教徒的“大國夢”被莫迪點燃,印度教徒夢想中的羅摩盛世似乎即將到來。
與此同時,印度的宗教、民族對立也變得更加尖銳。
▲抗議莫迪農業改革的農民
重新塑造印度政治生態的莫迪有著怎樣的成長之路?在他的領導下,印度真的會崛起嗎?
一、有聲有色的大國
1950年1月26日,新德里的國會大廈內。61歲的總理、國大黨領袖尼赫魯走到發言席前:
“1947年印巴分治,我們獲得了獨立,成為英國的自治領。從今天起《印度憲法》生效,印度共和國成立”。
▲印度國會
尼赫魯出身于印度的高級種姓,一個富裕婆羅門家庭,是印度精英階級的代表。種姓制度根植于印度教信仰中,給每個人劃定了“命數”。
富人將權勢代代相承,窮人則在困苦中不得解脫。
▲種姓制度
在全場的歡呼中尼赫魯接著講道:
“以印度現在所處的位置,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要么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國家,要么銷聲匿跡”。
▲尼赫魯
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傳遍了印度,古吉拉特邦的瓦德納加爾火車站前,一個售賣茶水的小商販還有更高興的事情。1950年不僅誕生了印度共和國,他的第三個兒子也來到人間。
在狹小的屋室內,他抱起兒子開心的笑起來:
“你的名字就叫納倫德爾·莫迪”。
莫迪來自一個低種姓家庭,雖然是印度教徒,但他并不是占人口多數的印度斯坦族,而是古吉拉特族,該民族占印度人口的4.7%。
▲古邦位于印度西部
獨立后的印度擁有約100個民族,最大的印度斯坦族占比約46%,而人口千萬的少數民族超過10個,國內缺乏占據主導性的民族。
印度被承認的官方語言達22種,地方性口語更是達到440余種,除了80%的印度教徒,還有上億的穆斯林以及耆那、錫克、基督、佛教等眾多宗教。民族、宗教、種姓對立嚴重。
▲語言有點多
雖然有不小的民族和宗教矛盾,但印度獨立時繼承了6萬公里鐵路(同時期中國僅為2萬公里),工業體系初具規模,其中鋼鐵產量更是位居全球第六,印度還從英國手中獲得了一套運行有效的文官體系。
▲運力驚人的印度鐵路
尼赫魯認為憑借這些家底,印度一定會在成為大國的道路上闊步前進。
上世紀50年代,美蘇冷戰日益激烈。1955年,亞非29國在印尼萬隆召開會議。作為會議的發起者之一,尼赫魯在這場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會上發表演說:
“我們需要的是民族獨立,而不是殖民主義,我們選擇的是發展經濟,而不是在美蘇之間選邊站隊”。
▲萬隆會議
尼赫魯的表態即透露出對亞非反殖運動的支持,也揭示了印度試圖充當第三世界領袖的野心。
有了目標,尼赫魯開始行動了。1961年,尼赫魯與埃及、南斯拉夫、印尼、阿富汗5國領導人舉行會晤,決定成立“不結盟運動”,借以將第三世界國家聯合起來,希望成為美蘇冷戰下的“第三極”。
1961年12月18日,1萬余名印軍在重武器支援下向印度半島西海岸的果阿逼近。這座城市自1510年起便被葡萄牙占領,印度是從英國手中獨立的,而葡萄牙并不想慷慨的把果阿交給印度。
▲果阿
獨立后的印度看不上葡萄牙這種“過氣殖民帝國”,尼赫魯需要一場勝利來呼應自己的大國追求。
果阿的葡萄牙駐軍不足5000,距離葡萄牙本土遙遠難獲增援。印軍只用了26小時就擊潰了葡軍。
▲印軍占領果阿
雙方傷亡總計不足百人,卻是反殖民斗爭的重大勝利。葡萄牙對此地長達451年的殖民被終結,新德里的報紙都在高呼“這是印度人最得意的時刻”,尼赫魯也自信滿滿的吹噓道:
“印軍已是一支非常強大的軍隊,我是深知內情才這么說的……印度陸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大”。
▲尼赫魯與軍方
似乎是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尼赫魯對印軍的實力產生了錯誤的判斷。他頗為硬氣的向中國提出了領土要求,派遣軍隊入侵中國西藏。
只可惜印度這次選錯了對手,果阿戰爭結束僅僅10個月,印度就在中國軍隊的反擊下潰敗。
印度政府做了最壞的打算,首都新德里進行了政府部門疏散,一些政府官員逃離了首都,執政黨國大黨的老議員戴夫就是其中一員,他乘火車返回了位于老家古吉拉特。
▲被繳獲的印軍物資
戴夫在古吉拉特邦的辦公室臨近一個小鎮的火車站,莫迪家離戴夫的辦公室不遠,已經12歲的莫迪開始給戴夫家打雜。看著面色凝重的戴夫,莫迪忍不住的問了一句:
“先生,究竟是什么事情讓您苦惱”。
戴夫自言自語地回答道:
“戰敗給尼赫魯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他垮了,沮喪不堪,因為他耗盡一生精力建立起來的大國虛像被戰爭打得無影無蹤”。
戴夫看了看莫迪接著說道:
“你的父親靠在火車站擺茶水攤養活你們6個孩子,這些事情你不會懂得”。
早在8歲那年(1958年),莫迪就加入了國民志愿服務團(英文縮寫“RSS”)的少年組織——紗卡團。
▲兒時的莫迪
RSS成立于1925年,鼓吹印度教民族主義,極力宣揚印度教在印度的支配地位。印度獨立后,RSS的影響力進一步膨脹,特別受到貧苦中下層印度教徒的歡迎,形成了一股強大政治勢力。
少年時的莫迪一會兒給國大黨議員打雜,一會給RSS跑腿,壓根談不上有什么政治信仰。但莫迪的宗教信仰十分堅定,特別是RSS宣傳的清心寡欲的宗教思想被莫迪全盤接受。
▲訓練中的RSS
1967年,父親為17歲的莫迪物色了一位15歲的新娘,這個年紀結婚在當時的印度十分正常。勵志獻身宗教的莫迪不甘被婚姻玷污,更不希望像父親那樣擺一輩子茶水攤。
激烈爭吵過后,莫迪選擇離家出走。而莫迪的妻子賈蘇達本從此開啟了守活寡的生活。
▲歲月過往,夫妻二人有名無實
在莫迪的傳記中,這段經歷被美化成“宗教修行”。莫迪用2年時間走遍北印度,說好聽點就如同化緣的唐僧,實際上就是一路要飯,這一點與有乞丐經歷的朱元璋倒是有幾分相似。
▲莫迪曾到達喜馬拉雅山下
1970年,衣衫襤褸的莫迪返回家鄉,短暫與母親相見后,他前往鎮上找到RSS在當地的領導者薩希卜,希望能再次加入RSS。
薩希卜接納了莫迪,莫迪的人生開始了新的一頁。而在邊境戰爭中被按在地上摩擦的印度經過幾年休養,在尼赫魯之女英迪拉·甘地的領導下逐漸恢復了元氣,印度的“大國夢”又開始作祟了。
▲英迪拉與尼赫魯
二、苦行僧
1947年印巴分治后,印度教徒為主的印度和穆斯林為主的巴基斯坦變得水火不容。英國人規定英屬印度內的土邦可自行決定前路,克什米爾土邦大君信奉印度教,但土邦的大多數民眾是穆斯林。
獨立伊始,印巴就圍繞克什米爾大打出手,兩國就此成為世仇。
1971年,印度入侵東巴基斯坦,協助其建立孟加拉國,一舉肢解了巴基斯坦。
▲克什米爾
此時的莫迪和薩希卜居住在一起,但他還是一個雜工。每天負責給薩希卜一家取牛奶、洗衣、煮飯。
看著印巴戰爭勝利的消息,莫迪也是一陣興奮。但他不理解印度會在之前的戰爭中敗給山那邊的鄰居。 他詢問薩希卜:
“中印兩國在同一時間贏得民族解放,印度無論是GDP、鐵路里程、工業產值都優于中國。中國同時遭受美蘇的戰略壓力,而印度在美蘇之間左右逢源,可為什么總感覺印度比中國稍遜一籌呢”。
薩希卜告訴莫迪:
“安下心來,相信印度,我們是天生的大國”。
莫迪的付出贏得了回報,薩希卜利用關系將莫迪送入德里大學攻讀歷史和梵文。
▲德里大學
成為“文化人”之后,莫迪被任命負責RSS在古吉拉特的宣傳和會議組織工作。這豐富了莫迪的人脈,也鍛煉了他左右逢源的能力。
1974年5月18日,這一天是佛誕日。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中突然傳來了裂地巨響,在英迪拉的命令下,一顆當量1.2萬噸的小型核裝置成功起爆。
核爆后次年,印度出兵鄰國錫金,以“公投”的方式吞并了這個小國。
▲錫金亡國
當然,無論是肢解巴基斯坦還是核爆試驗,都是由英迪拉率領的國大黨政府組織的。但英迪拉的經濟政策并不成功,70年代的印度通脹率不斷攀升。
莫迪作為反對者之一,不斷變換形象幫助RSS去聯絡其他反對派,他一會化妝成僧侶,一會變成小販,讓一眾反對派大佬認識了自己。
國大黨畢竟是印度政壇的老牌政黨,反對派聲勢浩大卻難以形成合力。1980年,一部分RSS成員組建了印度人民黨(簡稱“印人黨”)。
1984年,由于錯誤的民族政策,英迪拉被怨恨自己的錫克族衛兵刺殺。面對印度政壇洗牌的機會,莫迪受RSS指派在1985年加入印人黨,開啟了政治生涯。
▲英迪拉遇刺
英迪拉遇刺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國大黨的執政地位,印人黨等反對黨蠢蠢欲動。1988年,莫迪被任命為印人黨古吉拉特邦分支的秘書長,成為印度政壇的一顆新星。
▲印人黨旗幟
進入90年代,隨著冷戰的結束,全球體系進入新階段。國大黨如同一個老朽的趕車人,越來越難以駕馭印度這架拼接馬車。印人黨開始攻城略地,掌握了越來越多的地方議會。
例如1995年,印人黨就拿下了莫迪的老家古吉拉特邦的政權。而隨著印人黨實力的增長,莫迪在1995年被調往首都新德里,出任印人黨全國秘書長。
1998年,印人黨在瓦杰帕伊的領導下一舉拿下了三分之二的議會席位,成為執政黨。此時的莫迪已成為印人黨總書記,是印度政壇的重量級人物。
▲瓦杰帕伊
1998年5月11至13日,距離印巴邊境100公里的博克蘭連續傳來巨響。消息送到總理府時,莫迪正端坐在瓦杰帕伊的對面。
“我要向全世界宣布,印度的5次地下核試驗基本成功,這將鼓舞全體印度人”。
莫迪將手架在鼻梁上,他回答道:
“核武器是世界大國的標志之一,還要讓全世界知道,忽視印度的聲音將是一個致命錯誤”。
印人黨政府組織的核爆讓整個印度陷入癲狂,仿佛此時的印度已能夠和聯合國五常平起平坐。
▲可攜帶核彈頭的印度導彈
如果說尼赫魯帶領印度邁出“建設大國”的第一步,那么從英迪拉到瓦杰帕伊,印度努力成為世界的重要一極,這是印度大國夢的“第二步”。而印度大國夢的第三步,將在莫迪的領導下邁出。
▲老仙出馬
三、跛足巨象
2001年,莫迪受命返回古吉拉特,靠他的威望領導印人黨在當地的選舉。當年10月,莫迪當選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成為印度“封疆大吏”中的一員。
莫迪沒想到,上任不足半年,一場巨大的危機就出現了。
2002年2月27日,古吉拉特邦的戈德拉火車站人聲喧囂。載運著1700名印度教徒的薩博馬蒂號列車停靠在站臺上。
車上的印度教徒突然對站臺上的穆斯林發出了咒罵,一名穆斯林商販則將一個燃燒物扔進車廂。火勢迅速蔓延,59名印度教徒命喪火海。
▲人潮擁擠的火車站
此事點燃了古吉拉特邦的宗教沖突,印度教徒在邦內對穆斯林展開了血腥的報復。消息傳到莫迪耳中,莫迪立即召開全邦安全會議。但莫迪在會上對警察說:
“印度教徒在發泄自己的不滿,你們不要阻攔他們”。
在莫迪的縱容下,穆斯林婦女遭到強奸,男性穆斯林則被當街撲殺。哪怕數據經過遮蓋,印度政府仍宣布超過2000名穆斯林遇害。
▲騷亂的局勢
莫迪是古吉拉特的“兒子”,更是這里的“家長”。慘案招致國際社會的批評,哪怕是標榜印度教民族主義的印人黨都認為莫迪做的太過了。總理瓦杰帕伊公開表示:
“莫迪的作為極不恰當,他必須辭職”。
印人黨在果阿召開高層會議,商討對莫迪的處置。莫迪親自出席并發表了激昂的演說:
“印度教是印度的核心,我可以辭職,但我絕不容許印度教徒的利益受到一丁點的侵犯”。
▲恒河邊的印度教徒
可能是對印度教的情感過于真摯,與會的印人黨高層被感動了,一場對莫迪的處理大會變成了聲援大會,莫迪保住了自己的位子。
消弭沖突后,莫迪出臺了古吉拉特邦發展規劃,著重發展供水、電力、教育、扶貧。
到2014年莫迪卸任首席部長時,古吉拉特邦的發電量從0.86億兆瓦提升到2.4億兆瓦;邦政府總計下發扶貧資金16.3億美元,惠及人口850萬;人口識字率從61%上升到79%。
隨著歐美汽車企業及印度本地藥企紛紛在古吉拉特開廠,當地到2014年提供了全印16%的工業產值和22%的出口量,古吉拉特也被譽為“印度的廣東”。
▲古吉拉特產業分布
在莫迪主政古邦的這些年,國大黨在2004年卷土重來,曼莫漢·辛格取代瓦杰帕伊成為印度總理。金融家出身的辛格曾在1991年至1996年的國大黨內閣中出任財長。他指導印度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并在1995年促成印度加入WTO。
1996年瓦杰帕伊上任時,印度GDP為0.39萬億美元。到2014年辛格離任時,印度GDP達2.04萬億美元。GDP規模從全球15位躍升到第10位。
▲辛格
2014年,莫迪在“古吉拉特經濟奇跡”的光環下,帶領印人黨參選。與之對陣的,是尼赫魯家族的第四代傳人拉胡爾。
多年修煉,老仙莫迪對陣新秀拉胡爾,印人黨席卷543個議席中的334個,莫迪終于成為總理府的主人。
▲中印經濟對比
四、羅摩之道
上任伊始,莫迪就在2014年9月出訪美國。在紐約的一場演講中,莫迪自信的表示:
“印度應該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這是一個大國的應盡的義務”。
為了向外界展示更強的姿態,莫迪決定先從內政抓起,著手增加印度中央政府集權。很快,莫迪就甩出了自己的三板斧。
▲莫迪在紐約
2016年11月8日晚8點,莫迪出現在印度千家萬戶的電視屏幕中,他講到:
“從11月9日起,政府將徹底廢除500和2000盧比的大額紙幣流通,這將有利于打擊腐敗和洗錢,民眾可以在12月30日前到銀行兌換新鈔”。
莫迪發布廢鈔令時,印度90%的交易仍用紙幣支付。
由于廢除的紙鈔流通量巨大,而兌換時間只有50天,印度全國的各大銀行前排起了長隊,民眾生怕錯過兌換期,自己手里的鈔票變成廢紙。
▲排隊的民眾
擠兌風潮蔓延全國,印度政府下令每人每周只能從賬戶支取2.5萬盧比(約2100元人民幣),這進一步引發了人們的不滿。
廢鈔令一出,窮人富人都要把錢拿出來兌換,讓政府掌握了更多的資金情況,有利于增加稅收。結合此前推行的稅制改革,莫迪政府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抗議廢鈔令
除了內部改革,莫迪還不斷強化印度對南亞各國(除巴基斯坦)的影響力,時不時拿出貿易禁運、軍事威脅來恐嚇周邊小國。
不丹妥妥的成為印度的保護國,尼泊爾也因為與中國的合作項目,三番兩次的被印度貿易禁運(尼泊爾85%的進口物資來自印度)。
在坐穩南亞頭把交椅的同時,印度還加強與在印度洋的布局,制定東進戰略,企圖把腳伸進南海。
莫迪的種種行為都透露出他對中國的看法,即將中國看做主要的競爭對手。
▲印度海軍
執政8年來,莫迪帶領印度GDP邁進3萬億美元。通過一系列改革,中央政府的權利得到加強。在“印度制造”的口號下,印度工業水平有所進步,大量軍購更是擴充了印軍實力。
2022年,印度迎來獨立75周年的大慶。莫迪號召年輕人“利用未來25年,努力把印度建設成發達國家”。
細細看來,印度擁有龐大的人口基數,其中不乏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全球第一的耕地面積、較成體系的工業、強大的軍事力量、龐大的英語人口(約1.3億人以英語為日常用語),這都是印度成為大國的砝碼。
▲畸形發展的IT產業
但人才大量移民、土地利用率低下、工業水準較差、軍隊貪腐成風,這都阻礙著印度變強。
▲反對農改、反對軍改,印度的抗議活動猶如家常便飯
電力供應不足、基礎設施落后、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婦女地位低、人均糧食產量不足無不制約著印度前進的腳步。
隨著印度教勢力的崛起,莫迪的政治基本盤進一步增強。2023年12月,印度100名反對黨出身的人民院議員遭停職,印人黨辯稱大量議員停職為“藐視議會、侮辱議長”所致。
▲莫迪封住了反對黨的嘴巴
這是本屆人民院的最后一次冬季議會,各黨都希望利用議會辯論為2024年大選造勢。然而,由于大量反對黨議員無法參與辯論,印人黨得以在選舉前借反對黨“失聲”之際,迅速通過有利于本黨連任的18項議案。
與此同時,國大黨、平民黨等主要反對黨的的重要領導人遭受檢查或逮捕,起因就是控制政府的印人黨指責反對黨成員涉嫌貪腐、政治獻金丑聞等,反對黨話語權被嚴重削弱。
▲國大黨領袖
2024年4月,印度新一屆人民院選舉開幕。莫迪此次參選最大的“招牌”就是經濟發展成果。然而從莫迪第二任開始,印度經濟便增長乏力。莫迪2014年9月提出“印度制造”戰略時,目標是將制造業在GDP中的占比從2015年的16%提升至2022年的25%,但2023年這一比例也只有17%。
截至2023年,印度約10億適齡勞動人口中只有約1億人有正式工作,其他人只能從事臨時工作或失業,并且出現學歷越高、失業率越高的現象。
▲印度社會人口基數龐大
由于就業不足,印度在過去3年內有近5600萬勞動者進入效率低下的農業領域。與此同時,莫迪期待的農業自由化改革不僅未能落實,反而激起大規模農民抗議,莫迪推進的自由化經濟改革離成功越來越遠。
但是莫迪通過打壓國大黨等政治對手、提升印度教的政治影響力,其政治地位難以撼動。
▲莫迪通過印度教,把自己塑造成印度的神
莫迪在2024年印度議會下院(人民院)選舉開始前曾放出豪言,計劃帶領印人黨奪取543個席位中的400個,在議會中形成壓倒性優勢。
從最終結果來看,國大黨在農村、低種姓人群中的基本盤仍然穩固,400個議席只能是莫迪的白日夢。
▲印度人口集中在北方,印人黨在此影響力巨大
另一方面,印度南方的達羅比荼諸民族(泰米爾、泰盧固等族)抵觸莫迪推行的印地語化教育的同化政策,東北黃種人居多的阿薩姆、特里普拉等邦民族矛盾尖銳,當地民族政黨在各邦影響力巨大,這也將對印人黨的最終席位數帶來變數。
從印度全國來看,數以億計的狂熱印度教徒將莫迪看作帶領印度走向世界之巔的領袖,這股強大的力量裹挾著印度社會前進。對于印度人來說,莫迪似乎又成了唯一的選項。
▲印度民間對莫迪的支持率一度超過7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