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6月10日,是農歷的五月初五,也就是我國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每到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清掃屋院,然后再將艾條插于門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清明插柳,端午掛艾”的民俗。
其實,端午的艾草是大有講究的,在現在的生活中很多人都會弄錯。那端午艾草到底要怎么插?有什么講究呢?無論多忙都建議看看。
一、端午為啥要插艾?
端午插艾的習俗由來已久,在春秋時期人們就已經在使用艾草,這在《詩經》中有相關的記述。而在晉代的時候,人們不但會在門上掛艾,還會把艾草戴在身上,晉代《風士志》中有描述: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
那端午為什么要掛艾草呢?
首先,端午節正是寒暑氣交互轉換的時候,預示著一年最熱的時候已經到來,再加上雨水增多,所以氣候是又熱又濕的,這樣就也容易滋生各種毒蟲和病菌,而艾草的莖和葉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具有驅蚊蠅、蟲蟻和凈化空氣的作用。在中醫學上,艾草也是傳統的中草藥,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稱其為“草醫”,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
其次,“端午”的“端”字本義為“正”,“午”為“中”,因此“端午”也就是“中正”的意思。端午的時候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正南的方位,青龍七宿到達南天正中,此時的天地純陽之氣達到頂點,但陽極陰生,所以端午也是陰氣初生的時候。而陰氣初生,也就是晦氣初生。古人認為艾草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所以在端午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懸掛艾草。
二、端午插艾的講究
1、掛早不掛晚
《論衡》中說:夫毒,太陽之熱氣也。天下萬物,含太陽氣而生者,皆有毒螫。意思就是說靠太陽生長的萬物都有毒素,所以太陽就是萬毒之源。古人認為太陽的熱氣就是毒,而端午太陽到天中,火氣旺極,所以毒氣也就是最強的時候,因此農歷五月也被為“毒月”。
天之火需要地之火對抗,而艾草生長在地上,吸收了地之陽氣,端午時期的艾草也就是陽氣最足的時候。陽氣至極即為火,這個時候把艾草懸掛在門上就相當于把一把火掛上門上,就可以阻擋一切的晦氣和毒氣。
古人言:陽在天,陰在地,天之至陰為辰,地效之則有水;天之至陽為日,地效之則有火。意思就說大地之水為至陽之物,而一早的艾草也就是水分最足的時候,也就是力量最強的時候,所以要想艾草的功效達到最大,就要在太陽還未出的時候收割下艾草進行懸掛,正如在《荊楚歲時記》中所說: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
2、艾草不離根
植物大都是通過根部吸收水分的,而在采摘艾草的時候保留根部,就可減少艾草水分的流失,也就能最大限度保持其力量。
除此,采摘回來的艾草還要用紅繩或是五彩繩捆綁后才可以懸掛起來,為什么要用紅繩或是五彩繩呢?因為紅色為火,五彩繩則是由 “青紅黃白黑”五色組成,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齊全,而且懸掛的時候要根部朝上。
3、掛單不掛雙
艾草除了要在晴天早晨太陽未出之時采摘回來,再用紅繩或是五彩繩綁住才能懸掛外,古人對懸掛的艾草數量也是有講究的。
萬物由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轉化化生而成,所以萬物都具有陰陽屬性,數字也不例外。其中單數的屬性為陽,雙數的屬性則為陰,所以在懸掛艾草的時候,要使用單數為佳,也就是三根、五根、七根等,以增強艾草的陽氣力量,用來阻擋五月初生的陰氣。
端午節是我國非常重要的民俗節日,所以在這一天就會有很多的民俗活動,除了懸掛艾草之外,還有龍舟比賽、祭龍、懸掛艾草和菖蒲祭祀祖先、洗草藥水、打午時水、浸龍舟水、吃粽子、放紙鳶、拴五色絲線、薰蒼術、佩香囊、飲蒲酒、雄黃酒等。大家所在的地方都有哪些端午習俗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