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看完的書9本。
01 |信任
喜歡程度:9/10
很過癮的一本書。 一 本書也是四本書,反轉(zhuǎn)再反轉(zhuǎn)。
拋開書里的 女 性主義 不說, 關(guān)于“ 敘事 的 搶奪”這一主題都已經(jīng)是夠精彩的了 。
第一部分像是那種機場書店里成功人士的傳記,講述的是一個金融大亨如何在有生之年攀上財富巔峰,立于不敗之地,以及他那位善良妻子語焉不詳?shù)牟恍摇?br/>
第二部分開始,通過影子寫手的筆記、寫手的回憶以及大亨夫人米爾德里德的日記,冰山之下的世界開始顯現(xiàn)了——
這個“大亨的神話”是被塑造出來的,他本人自私、蠻橫、粗鄙、虛榮,所對應(yīng)的,是那些女性的被欺騙、被壓制、被封住了嘴巴——不光是大亨的妻子,還有那位影子寫手,大亨的女秘書。
看米爾德里德的日記,你會發(fā)現(xiàn)她是個多么真實優(yōu)雅的人,疾病無法遮蓋她的光芒。她喜歡閱讀、音樂,兼具好奇心和同情心;她理性、聰穎,丈夫的財富積累其實都是她在背后指導(dǎo)。
再回過頭來看,不管是第一部分那本影射的大亨傳記,還是大亨找人寫的自傳的筆記,怎么看,米爾德里德都是個“工具人”。她的形象是孱弱的,她的“美好”,是在男性允許范圍之內(nèi)的“無害的美好”。
扼殺真實聲音的,實則一整個階級和群體。
看到介紹說,這本書已經(jīng)定了要被HBO改編成電視劇了,凱特·溫斯萊特主演。好消息是作者也受邀為編劇。
不過“元小說”的妙怎么體現(xiàn)到影視作品里呢?
有點擔(dān)心。
02 |永不停步: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傳
喜歡程度:8/10
這本書和上面那本《信任》對照起來會很有意思。
時不時會覺得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老太太站起身來,扇了那些虛偽的男性敘述者一巴掌。
這本書說是說阿特伍德的傳記,但不限于她的個人經(jīng)歷,還講述了加拿大文學(xué)的發(fā)展,是怎么從一個近乎荒漠的圖景,或者說偏重詩歌的時代轉(zhuǎn)為后來更為多元的狀態(tài)的。
阿特伍德挑戰(zhàn)的不只是加拿大文學(xué)本身的處境,還有作為女性藝術(shù)家的刻板印象——
一種是女性通常是被塑造為繆斯的形象,是靈感來源而非創(chuàng)作者;另一種是女性藝術(shù)家往往面臨的 要么家庭要么事業(yè)的二元對立——她這兩者都應(yīng)對得不錯,并且從一開始,她就不覺得這成為問題。
她具備一種不循規(guī)蹈矩的自信,也許的確跟她童年成長環(huán)境有關(guān)。她的父親是昆蟲學(xué)家,母親是營養(yǎng)師,所以她從小就跟自然親近,是個“野外放養(yǎng)”的孩子,于是少了那種傳統(tǒng)教條的成長環(huán)境。
記得在另外一本書里看到她的演講,說到小時候一件趣事。
別的家庭去野外郊游,中途會停下來吃點熱狗冰淇淋啥的,阿特伍德一家也會停下來,不過通常是她父親發(fā)現(xiàn),某棵樹上長了蟲子,于是——
阿特伍德一家就去除蟲。
03 |植物在絲綢的路上穿行
喜歡程度:7/10
挺有意思的一本書,不光是講葡萄、石榴、黃瓜等等植物是怎么傳入中國的,還會說到這些植物的名稱、相關(guān)的文字是如何變遷的,以及歷史文化的影響。
比如“來”字,本義是外來的小麥,看“麥”的繁體字“麥”,上面就是棵小麥,下面的“攵”,是“止”的倒寫,有行走之意。說甲骨文里的腳都有方向性,腳趾向下,就表示從外而來。
還有黃瓜明明是綠的,為什么叫“黃瓜”……那天看到這個隨手發(fā)了個朋友圈問大家知不知道,有不少說黃瓜老了就是黃的,哈哈。
這書里說的原因,是避諱。
說黃瓜本是“胡瓜”,隋王朝有鮮卑血統(tǒng),隋煬帝將涉“胡”的字詞一律更換掉了。但為何偏偏是“黃色”呢?跟中國古代五色系統(tǒng)有關(guān),黃為土色,是中央之色。隋煬帝為了宣告王室正統(tǒng),于是將“胡瓜”改為了“黃瓜”。
這些豆知識書里說了不少,長見識。
這書還有一個特色,里面那些植物插圖真好看,并且會附一段畫家介紹。可以按圖索驥,去找那位畫家更多的畫來看。
此外,作者老引用到一本書——《植物的象征》。
于是轉(zhuǎn)頭來我就去買了一本。
04 |荒野之境
喜歡程度:9/10
有些書真是要等到一定時候才能感受它的妙,羅伯特·麥克法倫的《荒野之境》就是。
他這套“行走文學(xué)三部曲”之前買過,也翻了翻,當(dāng)時覺得文字美則美矣,但距離我的生活有些遙遠——大概是因為我那時候?qū)χ参锖妥匀贿€沒感興趣,況且,麥克法倫所去的那些地方,我這輩子也許都沒機會去。
這回“行走文學(xué)三部曲”重版,再看這本《荒野之境》時,我恰好在收拾露臺小花園,在一個工作臺上種了一桌子野花野草。這本書一下就看進去了,并且覺得好精彩。
麥克法倫是從家附近的一棵山毛櫸開始寫起的,寫到他去英國境內(nèi)探尋尚存的荒野,最后再回到那棵山毛櫸……麥克法倫想要繪制一張關(guān)于荒野的文學(xué)地圖,以此對抗常見的功能性的公路地圖,但他也意識到,這張地圖他永遠無法完成,也無意完成。
這是本關(guān)于觀察的書。是對視而不見的拒絕,也是對時間性的跨越。那些風(fēng)景描寫好美,顯現(xiàn)著麥克法倫的心境。但又不只是風(fēng)景,在旅途中,麥克法倫也發(fā)現(xiàn)著前人的足跡,他還在收集那些終將失傳的古代語言,于是看這本書,時常會有時空交疊的廣闊感。
他還時常提及另一位自然愛好者羅杰·迪金。他倆的友誼不遵循常見的時間律法。羅杰曾在自己的筆記里寫道——
“我希望我的朋友都像野草一樣出現(xiàn),我自己也像成為一株野草,隨性而至,百折不撓。我不想成為那種需要培養(yǎng)感情的朋友。”
看到這段話時,想到那句——“出現(xiàn)在別人的生命里,要像禮物。”
再看看我那一桌野草。
哈哈。羅杰的話要棒多了。
05 |游隼
喜歡程度:10/10
《游隼》是本“新自然寫作”的經(jīng)典之作,也是之前翻過,但沒看完。
這次看《荒野之境》里又提到它,于是翻出來再看。
這回看完了,真是杰作。寫得太美了,寂靜、克制。
這本書講述的是J.A.Baker日復(fù)一日地追逐游隼的經(jīng)歷,持續(xù)了十年。
看這本書時,我刻意選在了每天傍晚時分。天色會慢慢暗下來,我會漸漸專注。像是把自己調(diào)節(jié)到了一個書里的頻道。有時候甚至有點屏住呼吸在讀,就像是生怕稍有不慎,就會驚動書里的游隼,還有在凝神觀望的J.A.Baker。
書里有個情節(jié)我印象很深刻,那是一段對游隼腳印的描寫——
“鷹留下的這些奇形怪狀、粗壯厚實、坑坑洼洼的腳印與其他鳥內(nèi)的足跡非常不同。我將手掌放置于游隼曾站立的地方——這是他剛剛站立的地方——感受著那份強烈的親近感和認同感。”
印象里這是整本書里Baker和游隼最“親密”的接觸,看到這段時,不知為何就想到了《E.T.》里外星人和小孩手指碰觸的那一幕。
06 |如意故事集
喜歡程度:7/10
看這本書有種穿越回到小時候看動畫片的樂趣,就是那種每集結(jié)尾都會給你講個道理的動畫。那些道理自然都不記得了,但動畫的框架是一種默契,會讓小時候的我覺得故事會永遠講下去。
《如意故事集》是萬瑪才旦編譯的藏地民間故事。它也有一個框架——
小伙子聽大師吩咐要從遠方背回來一具如意寶尸。每次回程路上,寶尸都會講個故事,小伙子聽故事聽得入迷,一搭話,寶尸就會飛回原地,于是小伙子又得重新背一次……
這個設(shè)定真是可愛。寶尸和小伙子都可愛。他們之間也像是有默契。
用現(xiàn)在的話說,可以磕個CP。
07 |天使之門
喜歡程度:7/10
自上個月的《藍花》之后,這個月繼續(xù)看了本佩內(nèi)洛普·菲茨杰拉德的書。
《天使之門》表面寫物理研究員弗雷德和女孩黛西的生活和愛情,實則寫靈魂的求索,信仰的重建。小小一本書,被放進了很多東西。
我很喜歡書的開頭和結(jié)尾。
開篇是一幕混亂的景象——
“順著磨坊路往北,經(jīng)過墓地和濟貧院,這是一條通往劍橋鎮(zhèn)的道路。到了空曠地帶,左手邊,風(fēng)刮起柳樹的枝丫,在空中較量,最后柳枝承受不住,噼啪作響,從樹權(quán)上裂開,落在濕透的草地上;瀑布般的嫩枝垂落在地,痙攣地抖動。這些銀色的枝條突然遍地都是,隨處可得,奶牛從未見過這景象,瘋了一樣,用頭頂著柳枝,拋來拋去。柳條纏繞在牛角上,遮擋視線,奶牛看不清楚,絆倒在地。有兩三頭奶牛,傻子一般,仰面躺著,左右打滾,本應(yīng)永遠遮掩起來的灰白色大肚皮暴露無遺。就這樣,它們還在反芻。這是一個大學(xué)城,致力于邏輯和理智,眼前卻是一幅混亂的場景,樹梢墜落地面,牛腿揮舞在空中。”
而結(jié)尾,則是一個靜靜的神啟時刻。
黛西誤入了學(xué)院里那扇只開過兩次的“天使之門”,在里面耽擱了五分鐘,于是,碰上了慢慢走回學(xué)院的弗雷德。
書就在這里結(jié)束,戛然而止。
愛情峰回路轉(zhuǎn)的同時,理性與情感的沖突也似乎匯聚到了一個平衡點。
08 |惡時辰
喜歡程度:7/10
重讀了這本馬爾克斯早期的小說,不那么“魔幻”,比較“現(xiàn)實”。
《惡時辰》是一段暴力的“間隙期”,山雨欲來的氛圍一直籠罩著鎮(zhèn)子。
殺不完的老鼠、河岸發(fā)臭的死牛、不斷出現(xiàn)的匿名信…… 后者起初像是一個會被解答的重要懸疑,“到底誰寫的?”但讀著讀著你會發(fā)現(xiàn),答案其實不重要了。
政權(quán)交替,換湯不換藥。暴力從未遠去的原因,是根源從未被清除過。
09 |藍胡子
喜歡程度:8/10
“藍胡子”的典故是來自一個法國童話——
一個藍胡子的貴族,娶過的妻子皆下落不明,后來人們才知道,他把那些妻子都殺死了,鎖在了城堡的一個房間。
馮內(nèi)古特的《藍胡子》里也有一個“房間”,一個倉庫,那里放著的,是主人公拉寶·卡拉貝奇亞一幅巨大的畫作。
拉寶·卡拉貝奇亞其人,曾是馮內(nèi)古特另一本書《冠軍早餐》里的一個小角色,這本《藍胡子》則是他的自傳。馮內(nèi)古特塑造的這個角色70多歲,一只眼睛失明,是個不稱職的丈夫和父親。他也是個抽象畫家和收藏家, 與 杰克遜·勃洛克和 馬克·羅斯科 齊名。
但評論家認為他的那些收藏和畫作毫無意義。并且, 他的抽象 畫用的是一種 特殊的停產(chǎn)顏料 繪制的, 顏料會從畫布上脫落,變成碎片, 于是即便從技術(shù)角度來說,他 掛在博物館里的那些畫, 在他有生之年也會“ 失傳 ”。
看起來拉寶·卡拉貝奇是個被動的人,孤獨的人。
他的秘密在那個倉庫里。
那幅巨大的畫作,是一幅超寫實的畫。描繪是二次大戰(zhàn)結(jié)束之后他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山谷里目睹的場景——
“當(dāng)時太陽剛剛升起”。
一個抽象派畫家,遺作是一幅巨大的超寫實畫作。他把它鎖在了一個房間里。一個藍胡子的秘密。
難怪有人說這本書不只是馮內(nèi)古特對抽象藝術(shù)和寫實藝術(shù)的看法,拉寶的那些畫,不正是象征了馮內(nèi)古特自己的作品。他的許多書都含有幻想成分,一些評論家并沒有認真對待他的作品,盡管他的書幾乎都是有關(guān)戰(zhàn)爭、人性、意志和道德。
馮內(nèi)古特不是寫不來寫實的東西,而是他選擇不去寫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