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有多數網友及粉絲們在世界許氏網(旗下入駐42家媒體平臺)文章與視頻當中留言,“問”,舊族譜中提到的“莆田甘蔗園”,今在莆田市哪個位置?莆田珠璣巷(朱氏巷·豬屎巷)今在莆田哪里?關于《莆田珠璣巷》的地名,已在2019年微信公眾號上發布過,就不再贅述。
廣東潮汕地區,湛江,海南,等地,眾多姓氏家族舊族譜中有記載著,先祖居住地在莆田甘蔗園,想了解下是在莆田哪位置。小編經查閱多方資料和實地問訪,結果如下,這些莆田先民記載的舉例如:
唐代莆田人遷居海南
唐代最早遷居海南的為吳賢秀 (742-807)字敬之,號壺邱,莆田人。唐乾元二年(759)進士。唐永貞元年(805年)正月,嶺南道泉州建安郡(今福建)莆田的吳賢秀被貶為廣東雷州司戶,他偕王氏及三子渡海到瓊州,落籍瓊山張吳圖都化村(今海口靈山鎮大林村)。其后裔散居地海南省瓊山縣、定安縣等地。
唐末莆田縣坎頭村 黎中樂(進士)(黎從化之子),奉旨征西番有功,升瓊州府管督副使,第三子黎信奉母命入瓊州隨父渡海而落籍瓊州,落籍于官隆圖的龍合村(今紅旗鎮龍合村),為黎姓遷瓊肇始祖。
宋代 北宋 莆田人遷居海南
莆田縣坎頭村(今莆田市秀嶼區平海鎮嵌頭村)符有辰奉詔自莆田渡海到瓊州撫黎,任廣南西路瓊管清化軍指揮使,因安撫瓊州黎民百姓有功,敕封五代襲萬戶侯,后落籍瓊州文昌縣安樂鄉淡水村,符有辰被稱為“符氏渡瓊肇始祖”。莆田縣坎頭村連寬,自莆田渡海到瓊州,任瓊州府總鎮指揮使,落籍瓊山縣。莆田縣張壁,渡海到瓊州,落籍瓊山縣府城甘蔗園村(今府城鎮甘蔗園社區),卒葬于府城西郊。
陳彥和(字子怡)。莆田縣孝義里城郊(今屬荔城區)玉湖陳氏。陳偲次子,陳動之孫。宋紹圣元年(1094)畢漸榜進士。官司農卿,中奉大夫。為最早渡瓊的陳氏肇始祖。渡瓊時間則記載不一,《海南陳氏譜》記載為968年;有的陳氏舊譜記載為1078;王俞春《海南進士傳略》載陳彥和1094年從福建泉州過瓊任瓊州府參軍。由于陳彥和一系家譜失傳,其具體入瓊時間歷史存疑。查莆田陳邁后裔“十八陳”相關祖譜,陳彥和之父為陳偲(陳動之子)。
莆田縣宋原銘(字日新,明經進士)任瓊山縣知縣,奉旨與弟宋理渡海到瓊州,后來兄弟均落籍文昌縣玉田村,成為遷瓊宋氏肇始祖。莆田縣杜仲儒,帶妻趙氏及二子杜鳳鳴、杜鳳岐由閩渡海到瓊州,任澄邁縣尹,落籍于澄邑(今澄邁縣老城鎮)。莆田縣高可仁,任昌化軍知軍,攜其子高天宜渡海到瓊州,落籍于昌化縣。北宋徽宗年間,海南瓊崖等地爆發黎民起義,欽命莆田縣龍海清為瓊崖宣慰使,鎮守十多年,功勛彪炳。任滿時正值金兵南下,水陸不通,遂立籍文昌會文鎮龍家村,屯軍四十里,周邊村莊均為其部屬所居。莆田縣甘蔗園豬屎巷曾悅任瓊州府昌化軍教授,奉召渡海到瓊州。去世后葬于儋州原三都鎮流西村(該墓列為儋州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莆田縣甘蔗園(古屬仁德里管轄,今莆田市西天尾鎮境內)賴朝奉(賜進士出身,中憲大夫),渡海到瓊州,任瓊州府昌化軍教授。原居小塘北村,次居流西村,再遷鹽田村。劉廷忻(曾任奉直大夫、大郡伯、知州)任海南島西部儋耳縣鎮州知州,奉旨渡海到瓊州,蒞任六年,卸任后落籍于儋耳羅懷井村(今儋州市木棠鎮劉坡村),后遷那細村。北宋末年,莆田縣東里黃福孫(黃岸的第16世孫)任雷州通判,渡海到瓊州,落籍文昌。其子黃德寶隨遷文昌鋪前鎮南山村。后裔散居文昌市等地。
莆田縣坎頭村(今莆田市秀嶼區平海鎮嵌頭村)黃池清(字直哉)授隸校尉,派到瓊州任奏差官(后擢升為錄尚書),渡海到瓊州,落籍于瓊山縣博度村,后裔散居海口、定安、演豐、三江鎮等地。莆田縣張慶魁,國學士,先任廣東雷州府通判、雷州徐聞縣尹,后擢升為瓊州最高行政長官“瓊管安撫使”,奉詔渡海到瓊州,落籍文昌縣翁田鄉錦山的欖坡村,后裔析遷文昌縣北坑村等地。
南宋莆田人遷居海南
莆田縣林暹(字邦容)登進士第,奉詔渡海到瓊州,任經略安撫使,與妻及子林洵武、林洵仁始居于府城瓊州。莆田縣的呂日登(貢生)因同鄉好友林暹任瓊州安撫使,呂日登被林暹招為幕僚,隨林暹到瓊州,落籍瓊州潭牛考京和統平村,成為海南呂氏肇始祖,死后也葬于林暹墓側。莆田縣黃篪 考中黃公度榜進士,派任“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統理嶺南諸郡軍民、知瓊州事”,從莆田渡海到瓊州,落籍瓊州府城。
莆田縣坎下村(今莆田市秀嶼區平海鎮嵌頭村)陸思圣奉旨渡海赴瓊州任紫貝縣(今文昌市)知事(次年升遷為瓊山縣正堂)。落籍瓊山調塘。莆田縣七芳村王居正因遭被貶,交由廣東監察史安置,攜妻李氏(丞相李綱之女)及長子王斗魁(字星垣),次子王斗赳(后遷居浙江),孫王尚仁、王尚義、王尚禮等渡海到瓊州,落籍瓊州府城高第街,被尊為“王氏渡瓊肇始祖”。
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福建路興化軍仙游縣唐安鄉連江里青澤亭境蔡坑(今福建省仙游縣楓亭鎮九社村蔡坑自然村)蔡成被貶瓊州,只身渡海到瓊山縣。渡瓊后續娶妻邱氏(無生育),落籍瓊山開疊里村(今遵潭鎮涌潭村),以教書為生。晚年,其長子蔡廣自仙游到瓊山縣服侍。蔡廣來海南后續妻傳宗,生一子:蔡中甫。蔡成卒于慶元六年(1200年),被尊為海南蔡氏肇始祖。
蔡成(字朝器)。仙游縣連江里(今仙游縣楓亭鎮)人。蔡佃孫。自幼勤奮好學,性格耿直。承叔祖蔡伸蔭澤,歷任仙游縣主簿、宣教郎、建安知縣、建寧府通判、戶部給事中、閣門使等職。與權臣不合,宋隆興年間(1163—1164)與僚友論湯思退奸邪誤國。思退聞知,請孝宗帝貶其遠出瓊州,不許歸家。蔡成聞貶,便同二、三門人侍從渡瓊至瓊山縣疊里,后貽書子蔡廣帶眷渡瓊。后子孫繁衍,分布全島各地。蔡成為海南蔡氏肇始祖。
莆田縣仁德里甘蔗園村、原大理石平章事周秀梅攜子周榜湘(時任大理寺評事)渡海到瓊州,落籍瓊山縣遵都圖秀梅里(今海口遵譚鎮秀梅村)。莆田縣上柵嵌頭村郭子儀第三十世孫郭元吉(字允其)任瓊州府評事,與其弟郭元音渡海到瓊州,后被為封“鎮南招撫”、千戶候,娶妻曾氏,落籍文昌龍尾村。莆田縣馮元,其子馮佳任瓊州通判;馮雀任澄邁知縣;馮文俌(1174—1248),字宗周。任海南衛副將,率軍到瓊州平五指山黎亂有功,初落籍海南澄邁,后遷瓊山縣義豐鄉蘇尋都橋頭。莆田縣許模公調署瓊州府通判之職,渡海到瓊州任通判,落籍文昌縣東閣村。莆田縣莊嗣宗奉旨渡海到瓊州,任瓊州府知府,落籍文昌文城。
莆田縣坎頭村(今莆田市秀嶼區平海鎮嵌頭村)蘇升 任瓊州知府,攜妻馮氏、兒子蘇攀、蘇麓及家人十余口渡海到瓊州,落籍瓊州府城官銜,為海南蘇氏肇始祖。
莆田縣坎頭村(今莆田市秀嶼區平海鎮嵌頭村)鄭志灝(字倬云)進士,授“文林郎”瓊州府昌化縣知縣,帶妻盛氏及三子鄭美器、鄭美玉、鄭美珍渡海到瓊州,落籍瓊山。莆田縣涵頭里張有文(別名守恭)任瓊山縣丞(二尹),攜帶父親張一經、夫人和胞弟張有義渡海到瓊州,寓居府城薛村沙南村。
莆田縣黃良佐(原名佐 字奉王)授瓊山縣知縣,渡海到瓊州,落籍塘圖龍窩村(今演豐、三江一帶)。莆田縣張應科(曾任徐州通判,任瓊州安撫使,后升任瓊管安撫使),帶其弟張應甲、張應魁渡海到瓊州,落居文昌縣翁田北坑。莆田縣歐達,渡海到瓊州,任文昌縣知事,落籍文昌。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福建路興化軍莆田縣張天平隨趙昰政權渡海到瓊州落籍文昌縣頭范村,后遷定安。莆田縣牛田里咸頭村何仁德調任雷州太守、瓊州巡按,何仁德偕夫人倪氏及長子何珍、次子何珊,渡海到瓊州,初居文昌水涯抱菜村,后攜次子何珊遷瓊州樂會縣(玏瓊海市)科解村。
南宋末年,福建路興化軍莆田縣王志德(謚“溫雅”)與弟王志魁,渡過海遷臨高縣美國村。福建路興化軍莆田縣巷頭村曾仁(字元舉)、曾信、曾傳三兄弟渡海到瓊州。曾仁任瓊州府承務郎,落籍儋州中和鎮水井村;曾信(字光旭),初任修職郎,曾任金門千戶忠武將軍加升武節驍騎軍,落籍于瓊山府城南門口。
關鍵信息點甘蔗園是莆田縣仁德里。查舊時仁德里有二處。一處在今莆田市龍華鎮境內,屬仙游縣管轄,另一處在今莆田市西天尾鎮涵江白塘鎮附近一帶,屬莆田縣管轄,如果族譜中提到仙游縣,那甘蔗園就在龍華鎮,仙游縣龍華鎮金山村,有一個叫蔗圃園的小村莊,這里歷史上也有過種甘蔗的園子,很多人認為蔗圃園可能就是甘蔗園。如果族譜中提到莆田縣甘蔗園,就在荔城區西天尾鎮到涵江白塘附近一帶。福建社會科學信息學會會長劉傳標認為,甘蔗園極有可能不是地名而是指一片種植甘蔗的園子。
唐朝時期,仁德里澄渚(今莆田荔城西天尾),周邊為莆田縣的一片內海,莆田縣地處淺海和沼澤地帶,蒲草滋生,為解決人多地少問題,莆田先民鏟除蒲草,排泄海水造田,在全閩,全國,率先構筑海堤。宋朝時期,木蘭陂水利工程引水灌溉且鹽堿地適合甘蔗種植,所以澄渚周邊一帶圍墾地開始種植甘蔗,形成一大片甘蔗園,也形成甘蔗產品加工與交易市場,這一大片甘蔗園直到明清時期還保留著。
順便提一下莆田縣仁德里澄渚,還是莆田九牧林(林氏)的發祥地。答案基本已明確了。
文章投稿:許建輝
整理發布:許建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