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小腳老太太到在到最老的留學生,他以一己之力向封建舊勢力宣戰,以一己之力培養出四位中央委員。
曾照顧毛主席母親文七妹,也曾在晚年時期窮困潦倒,靠租住別人的房子,過著艱苦的生活。
至死不知兒子蔡和森已然去世,至死念叨著“他可有寄信回來?
告訴他們,我沒有多大的期望,可是我堅信革命一定會勝利的。”
她的出生
被譽為偉大的新婦人,被縣官判定為其志可嘉的夫人,獨自創辦女子學校,教女子學國文,學跳高,學習學習新式思想的婦人。
也是55歲赴法國留學,創造子女三代留學奇跡的人,刺繡深受法國婦女歡迎,而她55歲學習法文的努力,也映入了所有人眼中。
在白色恐怖中照顧著三子孫三代人,照顧著兒子,女兒,照顧著外孫女,并為子女們的革命活動做努力。
倡導在憲法中增加女子地位,“男子可做的,女子也可做,”她曾跟鑒湖女俠相識,兩個人共談女子追求真理的道路,她是女中豪杰,也是革命般的母親,是一位旗幟可嘉的女子。
葛健豪
葛健豪于1865年出生,在當地有這三戶大家族,一戶曾國藩的家族,一戶便是鑒湖女俠秋瑾的家族,另一戶便是葛健豪的母氏家族。
葛健豪一生于這樣的富貴家庭,也自小有了聯姻,在彼時的清朝末年,相熟的貧窮人士讓子女讓兩家的子女結婚,這是為了討生活,而相熟的富貴人家讓兩家的子女結婚,這是為了強強聯姻。
葛家便是第二種,葛健豪是幸運的,她出生于當地大家,而她的父親曾經做過鹽運使,也曾跟曾國藩家族有姻親關系。
她小生于開明家庭,能自小跟隨哥哥前往書館中學習識字,還能閱讀四書五經等經典,彼時的葛健豪這樣成為了一位小小才女。
可是葛健豪,又是不幸的,因為兩家的聯姻,葛健豪16歲那年便結婚了,她嫁到了永豐,可夫家卻很快沒落,家道中落后,丈夫也變得越發混蛋,并不是一個能夠興家立業的人。
《呼蘭河傳》中有這樣一段描寫,若兩家聯姻,女方家道沒落了,男方可以不要。可男方家道沒落了,女方不可以不嫁,因為一旦如此,便意味著是女方把男方家中給害窮了,卻又不嫁了。
因為這樣的原因,葛健豪是注定要來到此封建家庭的,也是注定要跟這樣的家庭家庭共患難的。
婚后生活
在嫁入此家后,她連續生了六個孩子,她不甘心于只做一個賢妻良母,同時也關心社會民生,讀經典著作。
而她的丈夫雖然家道中落,可是憑借昔日的家庭關系,仍然在上海機器局中搞到一個職位,那時正是洋務派倡導自強求富的階段,上海機器局十分的火熱。
得到了此職位后,葛健豪的丈夫很快便有些飄飄欲然,甚至開始吸起了鴉片,討了小老婆,面對如此混蛋的丈夫,葛健豪沒有如普通婦女那般自暴自棄,反而直接向那時的封建社會宣戰,帶著孩子回到了娘家。
她的丈夫覺得這不像話,嫁出媳婦兒潑出去的水,哪有整日混在娘家的道理,便要接葛健豪回去,葛健豪不從,丈夫只能在當地買下了房子,買了幾十畝地定居下來。
在此處,葛健豪也曾拜訪秋瑾,彼時秋瑾的娘家離此處很近,所以兩位有著革命思想的女性也經常交流,葛健豪十分崇拜秋瑾女俠,將她的故事講給子女聽,以此勵志孩子們求學,做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秋瑾
后葛健豪家里,發生了一系列事故,比如她的母親陳氏去世,沒過多久年僅11歲的女兒,摔下樓梯,她的大兒子得白喉去世,面對家中的一系列死亡事件,盡管葛健豪是革命女性,可以不由得她不認為,當地的風水不好。
因為此事,葛健豪又跟著丈夫重新回到了老家,家里的經濟狀況日趨破產,所以葛健豪的孩子們全都中斷了學業,可深受新式思想影響的葛健豪明白v只有學習,才能謀求出路。
為了供孩子們讀書,葛健豪拿出了所有的嫁妝,讓蔡和森延續學業。
她是一位十分開明的母親,所以禁止女兒裹腳。
葛健豪(中)
那時女孩子們都要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葛健豪是一位革命母親,主動讓女兒跟男孩子去玩兒,而家中丈夫為了500大洋將女兒賣給了別人。葛健豪因此而大怒,讓女兒去了長沙,以此躲避聯姻后,女兒也曾與蔡和森前往長沙匯合,因此入校就讀。
葛健豪的丈夫因為此事,想要跟葛健豪動粗,見葛健豪執意如此,便氣的離家。
求學之路
家中發生了此裝事故,蔡和森怎會不知,邀母親前往長沙就讀,并為母親想出了一條出路,長沙省城有一個女子教員交習所,在那里還可以免去學費,并不用擔心金錢問題。
葛健豪報名時卻遭遇了拒絕,她覺得不公平,因為自己符合高小文化的條件,對方只是在有意卡自己的年齡。48歲的葛進豪便讓兒子蔡和森為自己寫了一紙狀紙,到縣衙報案,縣官是一位十分開明的人。
得知小腳老太太要入學就讀時十分驚訝,葛健豪有些抑揚頓挫的念叨“我便是葛健豪,“健”要做改造社會的健將,“豪”就是要打倒土豪列強。
如此驚人之語,縣官感嘆其志可嘉,特批了葛健豪的入學。
葛健豪一家三代人在省城入學,被傳為當時的企劃。
自入學就讀后,葛健豪每日勵志學習凌晨3點還在苦讀唐詩宋詞等,有志不在年高,雖然她已然上了年紀,記性已經變得不好,可是在夢想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漸漸的學校里的大部分學生開始向葛健豪學習,年紀小的叫她伯母,年紀大些的她姐姐,因為她的存在帶動了學校里的學習風氣,老師們也極為欣賞,這一個大齡學生。
在1914年左右,毛主席轉入湖南第一師范大學,并與蔡和森結識,在得知了葛健豪伯母的事跡后十分贊賞,后毛主席,蔡和森等人在此地創建學會,葛健豪就在一邊靜靜的聆聽。
蔡和森
葛健豪不僅要做一個突破封建禮教的女性,她還要引導眾多女性走上這一條道路,所以她想要創辦一所女子學校。
在這所學校里,她開設了國文,同時也開辦了縫紉等傳統項目,這樣子不僅能讓女學生們學習新式教育,同時也能有手藝養家糊口。
她還讓自己的女兒在學校中當了教師,教這些學生們唱歌跳舞,跳遠等新科目。彼時社會上對這一所學校也是褒貶不一,而大部分辯駁的言語則多是斥罵“男不男女不女,敗壞社會風氣。”
葛健豪的學校也因此停止創辦。后葛健豪在當地租了一處房子,還租了半畝菜地,自己種糧食,種蠶豆,彼時的毛主席,蔡和森等人便在此處小院落中,進行真理的探索。
毛主席的母親文七妹病重,就是來到葛健豪家中養病。
55歲留學
在法勤工儉學的思潮興起時,葛健豪的家中也受到了沖擊,在子女的影響下,葛健豪這一位小小老太太,這一位以年至五旬的婦人有了出國留學的心思。
為了學費,她借了600元大洋,就這樣跟子女一起前往法國。她說“我自己一個人活在這世上有什么意義?若要有意義,便做一些真正的大事,做一些救國救民的大事,研究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
葛健豪抱著這樣的初衷來到了法國,成為最大的留學生,因此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贊譽,年至五旬的她在異國他鄉,攻讀法文,那時在學校里她總是睡得最晚,起的最早的一個,所有的時間都交付給學習。
頭上已經有了白發,可是念起法文來卻字正腔圓,學起習來,從不甘落于人后。
為貼補家績,她白天學習,晚上偶爾還會做刺繡,做的刺繡十分精美,深受當地法國婦女們的喜愛,連連稱贊這是中國的工藝品。
在大革命失敗后,這一位老太太也曾幫助兒女們干革命,在白色恐怖的籠罩中從事最危險的地下工作,掩護子女們的行動,并照顧外孫女李特特。
在1928年左右,他的二女兒和三兒媳都為革命犧牲,在1931年左右左右,蔡和森犧牲。
彼時葛健豪上了年紀,背越來越駝,路越走越慢,銀發越來越多,家里人怕她難過,不敢讓老太太知道,看她臉上的皺紋越來越多,她在惶恐不安,她在想念著自己的兒子,卻又不敢戳破什么。
老人臨終前喃喃的問“蔡和森有沒有回信來?我可能看不到他們革命勝利的那一天了,可我想他們一定會勝利的,”說到這里,老人的眼里有了最后一絲神采,然后消失。
這一位小腳老太太,這一位前往法國留學的最老留學生,她的生命自此終止,結束了她飽受爭議,也飽受贊譽的一生。
舉報/反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