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在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地區(qū)發(fā)生了一場奇怪的戰(zhàn)爭——日本和沙俄兩個虎狼之國為爭奪這塊殖民地而相互死磕。
他們一路從旅順打到奉天,繼而在對馬海峽展開決戰(zhàn),最后日本以劣勢裝備全殲沙俄波羅的海艦隊,取得了日俄戰(zhàn)爭的勝利。
日方指揮官是他們的軍事天才,東鄉(xiāng)平八郎。回國后,天皇為其舉行了盛大的慶功宴,掌聲響徹整個宴會廳。
當被問及屢立戰(zhàn)功的秘訣時,東鄉(xiāng)平八郎緩緩從腰間取出一塊牌子,上面刻著七個字:「一生伏首拜陽明」。這個「陽明」指的就是有千古完人之稱的王陽明。
有一種說法是,19世紀末,日本的國際地位能迅速竄升,并與歐美列強分庭抗禮,都歸功于明治維新的成功。
而明治維新的發(fā)生多少受到了注重行動的王陽明學(xué)說的影響,明治維新中的重要人物,如吉田松陰、西鄉(xiāng)隆盛及高杉晉作等,都曾閱讀王陽明著作。
明史曾說:「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意思是,明朝及以前,既是文人、又善于用兵的,沒有超過王明陽的。
《左傳》有言: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此之「三不朽」。而在中國歷史上,「立德立功立言」的完人有“兩個半”。王陽明是一個,另一個是孔子,還有半個是曾國藩。
如今,王陽明死后500年,早已經(jīng)打倒孔家店的中華大地上,又刮起了一陣陣「王陽明熱」
無數(shù)知識分子、商業(yè)精英熱衷研讀「陽明心學(xué)」,認為這是「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大成者」,是「治療當今社會癌癥的一劑良藥」,甚至有人說「21世紀一定是王陽明世紀」。
那么王陽明真的如傳說中的那么神嗎?他的心學(xué)真的能被當成現(xiàn)代成功學(xué)嗎?今天我們來盤一盤王陽明。
出生異象
歷史上每一個偉人的出生似乎都得伴隨點異象,沒點異象,后世都不好意思稱其為偉人,王陽明也不例外。
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10月31日,王陽明出生在浙江紹興府余姚縣的一個大戶人家。落地前,王陽明的傳奇就已開始。
正常人都是懷胎十月,瓜熟蒂落,而據(jù)說王陽明在其生母鄭氏的肚子里呆了14個月才肯出來。
鄭氏分娩時,王陽明的祖母做了個夢,夢到一個天神抱著一個赤子從云端而來,還能聽到敲鼓吹笛的喝彩聲。
天降神童,一家人喜出望外,于是祖父王倫給王陽明起名「王云」。
但很快現(xiàn)實就給王家潑了一盆冷水,小王云一直到5歲了還不會開口說話,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貴人語遲」嗎?
直到有一天,一位得道高僧路過王家,小王云突然穿堂而出,高僧看到他后,好一陣端詳,然后喃喃說道:好個孩兒,可惜道破。
意思就是祖父給他取名王云其實是道破了天機。之后,祖父給王云改名為「王守仁」,取自《論語》中的「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一句。
神奇的是,從那天起,王守仁就開始說話了。之后開始啃讀四書五經(jīng),還能舉一反三,其領(lǐng)悟能力讓人驚訝。
王家祖上世代為官,有說他們是王羲之后裔的,也有說他們是金陵名門烏衣王氏后裔的。
王陽明的六世祖王綱曾在明朝開國元勛劉伯溫手下做事,官至四品,浙江余姚小城出了這么個大官,這在當時是件轟動全城的大事。
不過更破天荒的事還在后面,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王守仁10歲時,其父親王華高中狀元,續(xù)寫了王家在余姚的傳奇。
次年,祖父王倫帶王守仁入京投奔狀元郎。祖孫倆在途經(jīng)金山寺時,受到了了當?shù)厝说难缯垺?/p>
人們沒能一睹狀元郎的風(fēng)采,心想看一眼狀元老爹和狀元兒子也是好的。
席間,大伙起哄讓王倫賦詩一首,王守仁看祖父搜腸刮肚半天也想不出個所以然來,就代他賦詩《過金山寺》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眾人驚嘆,不相信這是出自一個10歲孩童之口,認為肯定是王守仁提前背好的。
眾人讓小守仁以眼前的景色為題再作詩一首,沒想到小守仁信手拈來,一首《蔽月山房》脫口而出
「山近月遠覺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 當見山高月更闊。」
這回再沒人質(zhì)疑小守仁的文采了,眾人紛紛稱贊,他日他的成就畢竟不在父親之下。
到了京城之后,父親把王守仁送進了京師的學(xué)堂。課上,他問先生「何為天下第一等大事?」
先生笑答「那自然是好好讀書,像你父親一樣考取功名了。」王守仁卻反駁說,「依我看,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圣賢!」
父親王華知道后,哭笑不得,不知道是該夸兒子志向遠大,還是該勸他清醒點面對現(xiàn)實,畢竟古往今來,能被稱的上圣賢才有幾人啊。
當時,誰都不會想到,這個四尺孩童日后會真的兌現(xiàn)他夸下的海口。
后來,王守仁又迷上了讀兵書,甚至幾次欲上書皇帝,獻上平定邊疆之亂的計策,但都被父親攔下了,當時的王守仁不過十五六歲。
父親覺得不能再不能任由兒子這么天馬行空、信馳由韁下去了,于是他給王守仁尋了門親事,江西布政使司左參議諸養(yǎng)和之女諸氏。
結(jié)婚當天,鞭炮嗩吶,一派喜氣洋洋,可到拜堂行禮時,眾人卻發(fā)現(xiàn)新郎官不見了。怎么著?
王守仁這么新潮,還玩起了逃婚不成?其實也不是逃婚,王守仁對妻子諸氏還是很滿意的,王、諸兩家四處尋找后,在一處名為「鐵柱宮」的道觀內(nèi)發(fā)現(xiàn)了王守仁,他與老道講經(jīng)論道,太過投入,居然連自己的婚禮都忘了。
還好諸家通情達理,王守仁與諸氏補辦了儀式。
從此事也可以看出,王守仁是非常癡迷于佛學(xué)、道學(xué)的,他后來創(chuàng)立的心學(xué)雖然是儒家的一個學(xué)派,但也融匯了很多佛家、道家的東西。
王守仁還曾多次出入佛寺道觀,并于會稽山陽明洞內(nèi)修建了一間小屋,在此小住參禪,他的號「陽明子」就是取自「陽明洞」這個地名。
婚后,王陽明帶著妻子回到了老家余姚,他依然沒忘了他成為「圣賢」的偉大志向。
當時流行由程顥和朱熹創(chuàng)立的「程朱理學(xué)」,程朱理學(xué)主張「格物致知」,「格」即觀察、推究,也就是通過對事物的觀察和研究,來認識和掌握宇宙間萬事萬物運行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
朱熹曾說過「眾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王陽明想著,要成為圣賢,就要先了解圣賢創(chuàng)立的學(xué)說吧。
正巧家中后院有一片竹林,不如就先「格」個竹子吧。他搬來一把椅子,坐在后院,不吃不喝,盯著竹子,看了整整7天,結(jié)果啥也沒看出來,最后兩眼一黑,暈了過去。
「格物致知」這條路似乎不太好走啊。此事件為之后王陽明創(chuàng)立「心學(xué)」奠定了基調(diào)。
龍場悟道
時間來到了公元1505年,此時34歲的王陽明已經(jīng)通過科舉進入了官場仕途,在兵部任武選清吏司主事,是個正六品的文官。
這一年,明孝宗朱祐樘駕崩,15歲的朱厚照即位,是為明武宗。熟悉明史的都知道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270多年來最奇葩最荒誕的皇帝之一。
他沉迷于玩樂,在西華門外,斥巨資建「豹房」,模仿宮外的花花世界,在豹房內(nèi)設(shè)青樓、酒館,甚至在一個區(qū)域里豢養(yǎng)了許多珍禽野獸,整日和美女野獸通宵達旦。
不僅如此,他還縱容宦官當權(quán)。以劉瑾為首的8名太監(jiān),又被稱為「宦官八虎」,他們在朝中一手遮天,作威作福。
公元1506年,剛正不阿的言官戴銑上奏告發(fā)劉瑾的罪行,反被劉瑾誣陷入獄。王陽明看不過去,又上書為戴銑求情,結(jié)果上書的奏折皇帝還沒看到,就先被劉瑾截胡了。
極不靠譜的明武宗根本不愿意在這些朝中瑣事上浪費時間,折子沒看,他就讓劉瑾自行處理了。
劉瑾找了個由頭賞了王陽明40大板,還把他貶到了偏僻的貴州龍場當驛丞。同時,王陽明的父親王華也被趕出北京,調(diào)任南京吏部尚書。
赴龍場上任的途中,王陽明又遭到了錦衣衛(wèi)的追殺,他意識到劉瑾不打算就這么放過他。
王陽明與錦衣衛(wèi)一直糾纏到塘江邊,他留下了衣服、鞋子和一首絕命詩,偽造了投江自盡的假象,實則搭上了一艘商船,金蟬脫殼。
錦衣衛(wèi)以為王陽明真的死了,歡天喜地回去向劉瑾復(fù)命。
1507年,王陽明途經(jīng)南京,先去探望了父親,然后又一路向西南方向行進,于1508年初,抵達了貴州龍場。
這里土地貧瘠,環(huán)境惡劣,用王陽明的原話說就是,目之所及「萬山叢薄,苗僚雜居」。很快,他和三個隨從就因為水土不服而全部病倒了。
期間,王陽明親自劈柴、挑水、煮飯,照顧病情更重的隨從。病情好轉(zhuǎn)后,他燒山開辟了一片荒地,開始自己耕種糧食。
還教當?shù)厝舜蛲僚鳌⒂媚绢^蓋房子,逐漸受到百姓愛戴。
此時的王陽明經(jīng)歷過了官場的黑暗,經(jīng)歷過了被追殺時的死里逃生,經(jīng)歷過了與親人的離別,在這艱苦的環(huán)境中,功名利祿都變得虛幻縹緲,一切榮辱得失似乎也都沒有了意義。
他不再執(zhí)著于身外之物,一有時間,便埋頭讀書,試圖參透圣人之道。俗話說「只有無限接近死亡,才能參透生命真諦」
王陽明在龍場某山中砌了一口石棺,經(jīng)常躺在石棺里冥想。他認為,阻礙自己悟道的最后關(guān)卡,是對生死大道的參透。天地寂寥,身體疲憊,但精神卻愈發(fā)清澈。
在一個風(fēng)雨交加的午夜,石棺中的王陽明突然睜開眼睛,大喊道「道在吾心。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
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王陽明終于迎來了他的「成圣時刻」,心學(xué)雛形由此誕生。
他喊出的那句話的意思是:心是感應(yīng)萬事萬物的根本,是世界的本源,從身外之物中尋求真理、尋求圣賢之道是錯誤的。
王陽明的心學(xué)是對當時處于權(quán)威地位的「程朱理學(xué)」的極大的破壞和挑戰(zhàn),它讓人們不再局限于程朱理學(xué)所設(shè)定的道德框架,這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
這點我們稍后再展開說。
公元1510年,王陽明39歲時,貶謫期滿,被調(diào)去江西廬陵縣做了知縣。后來又升任文選清吏司員外郎。
一代奸宦劉瑾也終于被楊一清和「宦官八虎」之一的張永設(shè)計扳倒,不過大明依舊處于瘋狂的「朱厚照時代」。
公元1516年,在兵部尚書王瓊的推舉下,王陽明又被擢升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正四品,巡撫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四地。
這四個省山林茂密、地勢險要,盜匪猖獗,讓朝廷很頭疼。王陽明在剿匪時,展現(xiàn)出了讓人嘖嘖稱奇的軍事天賦。
作為心學(xué)大師的王陽明在剿匪時也選擇了「攻心為上」,比如在對付水匪時,由于兵力不足,他先是借來了數(shù)十艘商船,插上官旗,冒充官船,并敲鑼打鼓,一字排開,氣勢逼人,給水匪們造成了心理震懾。
然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里的山匪、水匪多是生計所迫,或者被富人欺壓了,才誤入歧途,落草為寇的,王陽明承諾只要繳械投降,一概不追究責(zé)任。
一年多下來,各路匪患被成功清除,王陽明也獲得了「狡詐專兵」之名。不過,要論王陽明在軍事上最大的成就,還是數(shù)年后的「平寧王之亂」。
機智平亂
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一個驚聳的消息傳到北京:寧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造反了。
朱宸濠是明朝宗室,明太祖朱元璋的五世孫。接獲此消息后,朝中大臣驚慌不已,唯有兵部尚書王瓊淡定地說:王陽明好像就在江西,平叛應(yīng)該問題不大。
此時,王陽明恰好奉命到福建去清掃盜匪余孽,走到江西吉安與南昌之間的豐城時,獲悉了寧王謀反的消息,王陽明立即折返回吉安,進行平叛的戰(zhàn)略部署。
但問題是王陽明手中并無兵權(quán),兩年前剿滅大部分盜匪后,他已將兵符上交兵部,這次他身邊帶的幾個兵,剿個匪還可以,想要平叛無異于癡人說夢。
危急時刻,王陽明展示了什么叫做「用兵如神」。
他冷靜分析了朱宸濠的可能進攻路線,一旦朱宸濠順長江一路往北打,南京肯定難保,南京一丟,叛軍勢如破竹,北京方面應(yīng)對起來就更難了。
為保住南京,王陽明先使出了一個「疑兵之計」,到處散布消息稱,朝廷早已獲悉寧王想要謀反,已經(jīng)派出8萬邊營與京營,會同南贛、湖廣、兩廣的8萬大軍,組成了16萬大軍準備進攻寧王的老巢南昌。
接著又使出「反間計」,故意給寧王的幾個謀士寫去書信,讓他們勸寧王朱宸濠發(fā)兵攻打南京,這樣朝廷就可以趁寧王后方空虛,滅了他的老巢南昌。
王陽明再故意把書信的內(nèi)容泄露給寧王,誘使寧王猜疑手下。最終寧王因為心存疑慮,按兵不動了大半個月,這給了給王陽明調(diào)集軍隊的時間。
他在周邊地區(qū)廣招義軍,不管你是干嘛的,有沒有打過仗,但凡能拿得動兵器的,統(tǒng)統(tǒng)給我上。
他對大伙說,我們是為正義而戰(zhàn),是勤王救國之戰(zhàn),戰(zhàn)勝有獎,戰(zhàn)敗有名!經(jīng)過王陽明的這一番提振士氣,這些雜牌軍們個個斗志昂揚。
據(jù)史料記載,王陽明通過這樣的方式拉來了七八萬人。
十多天過去后,寧王也回過神來了,探知朝廷根本沒有派兵救援,隨即率六萬叛軍沿長江一路往東北方向進攻,直逼安慶窺伺南京。
王陽明在攻打南昌,還是救援安慶的問題上,力排眾議,指出如果救援安慶,勢必要與寧王的六萬精銳部隊硬剛,這8萬平叛義軍是臨時組建的,沒有作戰(zhàn)經(jīng)驗,勝算不高。
相反,南昌此時守備空虛,可以一戰(zhàn)而下,寧王一旦發(fā)現(xiàn)老巢被攻,肯定會回兵救援,這樣安慶之圍不僅可以解除,而且由于回兵在來回奔襲的路上會疲乏不堪,如果我們在中途設(shè)伏,朱宸濠一定會大敗。這一招就叫做「圍魏救趙」。
局勢發(fā)展也確實如王陽明所料,寧王朱宸濠回兵救援南昌,最終,雙方在鄱陽湖決戰(zhàn)。此時,王陽明又放出了一個大絕招。
他用木板、竹片制作了無數(shù)「免死令牌」,投入鄱陽湖中,上面寫著:只抓朱宸濠一人,其他協(xié)從者只要在湖中撿到此牌,投降即可免死。
結(jié)果,叛軍幾乎人手一塊免死牌,軍心嘩變,朱宸濠被生擒。在短短30多天的時間內(nèi),一場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亂,幾乎是在王陽明的談笑之間就灰飛煙滅了。
像王陽明這樣文臣帶兵,還屢戰(zhàn)屢勝的,明朝絕無僅有,放眼整個中國歷史,也是極其罕見的。
然而,前方將士浴血奮戰(zhàn),后方佞臣只顧玩弄權(quán)術(shù)。
這邊朱宸濠已經(jīng)被俘了,那邊北京朝廷還在開會研究征剿方略呢,結(jié)果是明武宗朱厚照準備率領(lǐng)一萬余人御駕親征,剿滅叛軍。
隊伍行至北京附近的良鄉(xiāng)地區(qū)時,王陽明的《擒獲宸濠捷音疏》送達。
看了捷報的朱厚照非但沒打算嘉獎王陽明,反而要求他把寧王朱宸濠重新放歸鄱陽湖,由自己再來抓一遍,以顯示帝王的威武。
如此好大喜功,視戰(zhàn)爭如兒戲、人命如草芥之事,王陽明自然堅決反對。
他也并非是貪圖軍功,只是覺得放虎歸山后,憑朱厚照的頭腦,寧王是否能再次被擒,實在是沒有保障。
他冒死抗旨上書,請求親自赴京獻俘,但武宗朱厚照就是不聽,堅持要求放了寧王朱宸濠,自己再抓一遍。
更糟糕的是一些奸佞之臣開始散布謠言稱,王陽明早就與寧王有勾結(jié)了,否則一場蓄謀已經(jīng)的謀反,怎么可能被他不費吹灰之力就瓦解了。
這些奸臣還拿出了王陽明在「反間計」中,給寧王謀士送去的書信,作為證據(jù)。王陽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他的學(xué)生冀元亨被押送至京師錦衣獄,下獄枉死。
無奈之下,王陽明忍辱重新改了戰(zhàn)報,向皇上報呈《重上江西捷音疏》,把擒獲寧王、平定叛亂的功勞都記在了皇帝和佞臣們的名下,這才讓朱厚照心滿意足的班師回京。
王陽明后來回憶稱,此間所言所行全靠「良知」指引。1520年農(nóng)歷九月,他正式提出了心學(xué)中的最后一條核心思想:致良知。
公元1521年,年僅30歲的明武宗朱厚照駕崩,由于后繼無人,旁枝兄弟朱厚熜cōng登上大位,是為明世宗。
明世宗繼位后不久,加封王陽明為「新建伯」,這是可以世襲的爵位。
明朝文官想要封爵難如登天,明初立下大功的劉伯溫曾被封「誠意伯」,后來200多年中,也只有三個文官獲封伯爵,王陽明是其中之一。
但王陽明得這個爵位,有點中看不中用,因為封爵圣旨中明確寫道「然不予鐵券,歲祿亦不給」。
鐵券是明朝皇帝給大臣的最高獎賞,持鐵券可免去死刑,也就是說鐵券石如假包換的免死牌。而王陽明的爵位既沒有鐵券,也沒有歲祿。
其實明世宗給王陽明封爵多少有點民意所迫的意思,當時王陽明在民間威望很高,世宗繼位不久,嘉獎王陽明體現(xiàn)了其有功必賞的態(tài)度,籠絡(luò)了人心,對穩(wěn)定皇位幫助很大。
與此同時,朝堂之中、權(quán)貴階層已然形成了一股抵制王陽明「心學(xué)」的勢力,指責(zé)他的理論是「偽學(xué)」,貽害天下。
公元1522年,王陽明的父親王華去世,王陽明回鄉(xiāng)守喪。同年,朝廷正式頒令禁遏jìn è王學(xué)。但王陽明的思想像被插上了翅膀一樣,已經(jīng)在民間傳遍八方。
那么心學(xué)究竟講的是什么呢?為什么會讓官方如此忌憚呢?
陽明心學(xué)
有人可能會說了,多少大學(xué)教授、知識分子終其一生都在研究陽明心學(xué),也沒能徹底研究明白,你小烏一個外行居然敢講陽明心學(xué),太自不量力了吧。
這話一點都沒錯,但是呢,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讀陽明心學(xué)都有不同的感悟,這也正是陽明心學(xué)的魅力之所在,所以我就斗膽發(fā)表一下我的感悟,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qū)里文明討論。
我認為陽明心學(xué)的精髓歸結(jié)起來是三點:「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的意思是,心是感應(yīng)萬事萬物的根本, 萬事萬物的道理都是從自己的心中生出的。
任何事物,只有人類意識參與時,才會起變數(shù),正所謂「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世間的所有問題都只是心的問題,左右你的只有你的情緒,若能保持一顆巋然不動的心,就能拿得起、放得下。
20多歲時,王陽明為備戰(zhàn)科舉,曾日夜讀書,廢寢忘食。然而,公元1493年,22歲的王陽明,參加會試,不幸落榜。
三年后再戰(zhàn)會試,依舊落榜。天才少年,第一次遭受人生中的重大挫折,但他心態(tài)相當穩(wěn)。父親開導(dǎo)他說,「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
他的回應(yīng)可謂語出驚人:「我不會因為考不中而感到羞恥,考試不中就灰心喪氣、心緒不寧,那才是一件會讓人感到羞恥的事。」
當時的王陽明雖然還未徹底悟道,但已經(jīng)意識到了心外無物的道理。
人生中的很多成敗,過去了那個坎兒之后,再回過頭看,你會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都不是在處理事情本身,而是在處理自己的情緒,但情緒又不源于事件本身,而是源于我們的心態(tài)和對事情的看法。
王陽明始終堅持本心,不以得失而動心,現(xiàn)實最終也沒有辜負他,28歲那年,他通過了會試,接著又在殿試中取得了二甲第七的好成績。
我們在之前的會員視頻中聊過科舉制度,提到殿試一甲取三人,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七就相當于全國第十的好成績,由此,王陽明順利進入官場。
心學(xué)的第二點精髓「知行合一」指的是意念與行動的自然融合,而非知識與實踐的機械對應(yīng)。
程朱理學(xué)的「格物致知」講究的是先知后行,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在「究萬物之理」后,便可「通古今之變」,獲得所謂的終極真理,然后再用這個真理去制定你行動的框架,去齊家治國平天下。
按照程朱理學(xué),你要做君子,就要先悟君子之理,而后得出君子之行,就是所謂的「存天理、滅人欲」。
但王陽明認為,將天理和人心分開是不對的,人雖然有著種種的欲望,但那是正常的,也是合乎情理的,強行用所謂的天理來壓制人性是不可能長久的。
按照陽明心學(xué),要做君子,只需要修君子之心就可以了,接下來你的一切行為都將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
也就是王陽明所說的「一念發(fā)動處,便即是行」。王陽明認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沒有知而不行的人,如果知而不行,那代表你還是「不知」。
就比如,我想戒煙、戒酒,我想控制自己不發(fā)脾氣,我想日行一善,但就是做不到。王陽明說,那是因為你還是沒有練就一顆戒煙、戒酒、日行一善的心。
真正實現(xiàn)了正心誠意,你的行動就一定可以做到。
關(guān)于「知行合一」,有這樣一個小故事。說有一天,王陽明在一座寺廟中看到一個枯坐的和尚,廟里其他僧人說,他已經(jīng)三年不視不語了。
王陽明繞著和尚走了幾圈,然后冷不防地大喝一聲:「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甚么!終日眼睜睜看甚么!」
不知道是不是王陽明的大嗓門驚動了和尚,和尚「啊呀」一聲。王陽明接著問「家里還有何人?」
和尚答:「還有孤獨老母。」王陽明再問:「想念她嗎?」和尚不語,片刻后,紅著眼眶說「怎能不想念啊!」
王陽明向和尚輕輕地擺手說:「去吧,回家去照顧你的母親吧。」第二天,和尚離開寺廟,重回人間。
此和尚三年不視不語,王陽明卻問他口巴巴說什么、眼睜睜看什么?這是因為王陽明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說、不看,心里卻終日在說、在看。
說的看的,正是他對母親的思念,但這與寺廟的清規(guī)戒律又是向沖突的,和尚就是在強行「存天理、滅人欲」,可他忘了佛家還有句話是「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四重恩中的第一重就是「父母恩」,父母恩未報,怎可能拋棄紅塵。
王陽明說,順應(yīng)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順從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想要從別處再求一個凌駕于人心萬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那么什么才是「良知」呢?這就要引出陽明心學(xué)的另一個精髓了---致良知。
致良知中的「良知」并不單單是指良心的意思,它更代表的是人與生俱來的道德意識、內(nèi)心本性。
王陽明認為每一個人都有圣心、良知,那是心靈中最真實、最純凈、最有價值的部分。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
還記得龍場悟道時,王陽明突然喊出的那句話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圣人的心和所顯之道,我們每個都有,根本不需要從外尋找。這和佛學(xué)理念是相互貫通的。
佛教也認為,眾生,包括每一個人,甚至每一只蟲子,都具有佛性,只不過塵世間一些污濁的東西把我們的佛性給掩蓋了。
修佛的過程就是祛除心靈污垢,尋找內(nèi)心佛性的過程。《六祖壇經(jīng)》中說「三世諸佛、十二部經(jīng),在人性中本自具有;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佛教是眾多宗教中很特別的一個,它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是人也是佛,但他從來都不承認自己是神,只說自己就是眾弟子的引路人。
每一個佛教弟子修行的終極目標都是成佛,因為諸佛本來就都是人,只是覺悟了而已。
這放在其他宗教里是想都不敢想的理念,要是一個基督徒說,我要成為上帝,那他100%會被當成異端。所以王陽明的心學(xué)有一部分就是來自佛學(xué)思想。
關(guān)于致良知,還有這樣一個小故事。說王陽明有一次在剿匪過程中,捕獲了一個強盜,強盜死不悔改,還跟王陽明叫囂道「之乎者也、道德廉恥我都聽夠了,要殺要剮你就痛快些!」
王陽明說,我不跟你講大道理,今天怪熱的,咱倆把外衣脫了,再來審案吧。強盜正被捆得難受呢,當然喜歡這個建議。
兩人把外衣脫了,王陽明又說:「怎么還這么熱呀!咱倆把內(nèi)衣也脫了吧!」強盜又依了他。
于是,大學(xué)問家與強盜頭目在公堂上都光著膀子。
王陽明又發(fā)話了:「還是熱得不行!我倆把褲子也脫了吧!」強盜頭目愣了半天,又依了他。到此,兩個人只剩下了一條內(nèi)褲了。
不想王陽明又來了個提議:「罷了!罷了!咱倆還是把內(nèi)褲也脫了吧,圖他個輕松自在!」
只見強盜一個勁地搖頭說「這可使不得!使不得!」這時,王陽明開始了因勢利導(dǎo)「為什么使不得?說明你內(nèi)心還有一些羞恥感。
這羞恥感何嘗不是道德良知的一些表現(xiàn)呢?看來我還是可以跟你講講道德廉恥的!」
至此,強盜徹底折服,乖乖地認罪伏法。這個故事就是想說明,即使是十惡不赦的人,深究其內(nèi)心,總能找到一絲良知。
王陽明說「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他還說「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
意思是人和天地萬物本就是一體的,修心、讓良知覺醒,即可打通與天地萬物間的感應(yīng)。有一種說法是,王陽明悟道之后,甚至獲得了呼風(fēng)喚雨、預(yù)知未來的神通。
最有名的事件是,王陽明31歲時在陽明洞靜坐修習(xí)道家導(dǎo)引術(shù),一月后竟然得了天眼通。當時有四個朋友來訪,人還很遠王陽明就派童子去迎接,讓朋友大為震驚。
公元1510年,王陽明調(diào)任廬陵縣知縣,縣內(nèi)發(fā)生大火,燒毀一千多戶人家,王陽明對天祈禱,而后風(fēng)向改變,鎮(zhèn)住了大火。
還有剛才我們提到的公元1519年的寧王叛亂。王陽明得到了消息后,趕忙走水路,趕往吉安府制定戰(zhàn)略部署,不巧遇上強勁逆風(fēng),船行駛地很慢。
王陽明心急如焚,站在船頭焚香對天祈禱,逆風(fēng)很快變成了順風(fēng)。后來被問起是如何獲得神通的,王陽明笑答:「只是心清。」
《周易》有云:「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 」
心沉靜下來了,就能相通天道,進而通于天地變化,這背后是一種高度的感應(yīng)力。
當然了,王陽明被封為圣人后,他的很多故事都被添加了神話色彩,所以這些事件,大家也就姑且聽之吧。
那么這看起來人畜無害、教人修心的陽明心學(xué),又為何會引起統(tǒng)治階層的不滿呢?簡單來說,是因為陽明心學(xué)終結(jié)了傳統(tǒng)儒家思想。
程朱理學(xué)是宋朝以后發(fā)展出來的主要儒家流派之一,它的特點是「拘束」,設(shè)定了許多條條框框,強化了三綱五常,世人應(yīng)當嚴格遵守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以及仁、義、禮、智、信。
把人限制在那些條文當中,雖然是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但這種禁錮帶來的好處是讓人變得易于管理和統(tǒng)治。
陽明心學(xué)也是儒家流派之一,但與程朱理學(xué)的區(qū)別是顯而易見的。
王陽明所說的「良知」不像宋儒的天理天道那么高高在上,它就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可以說人人心中有仲尼,甚至滿街都是圣人。所以有人說陽明心學(xué)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但凡事都有兩面性的,陽明心學(xué)解放思想的同時也帶來了弊端。
人人都成圣賢了,這還得了嗎?統(tǒng)治階級該怎么管人呢?
王陽明主張理在萬物之間,更在自己的心中,理即我心,理即我欲。他可以很好地把控這個度,但不代表每一個人都可以。
每個人都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欲是正確的,按照自己對世界的理解而為所欲為時,秩序何在?
清代理學(xué)家陸隴其就將晚明社會的混亂歸咎于王陽明的邪說,他認為王陽明及其門徒以新興圣人自居,反對古訓(xùn),敗壞了公德。
另一位清初理學(xué)家張履祥甚至把明朝滅亡的原因歸結(jié)為三點:黨爭、流賊和王陽明的《傳習(xí)錄》。
《傳習(xí)錄》是王陽明的弟子整理的他的學(xué)說,類似于孔子的《論語》。清朝初期,出于對恢復(fù)秩序的需求,人們重新搬出了「程朱理學(xué)」。
公元1717年,康熙帝親自主持將朱熹的牌位供入孔廟。
從此,王陽明的心學(xué)在中國大陸上變得默默無名,直到進入現(xiàn)代后,「王陽明熱」再次席卷海內(nèi)外,陽明心學(xué)成了拯救現(xiàn)代人心靈焦慮的一劑良藥。
此心光明,亦復(fù)何言
晚年時期,王陽明常常到各地講學(xué),所到之處,民眾夾道相應(yīng),群情激昂。公元1527,兩廣地區(qū)發(fā)生少數(shù)民族叛亂,56歲的王陽明奉旨平叛。
由于長期征戰(zhàn)和連年奔波,再加上本身就患有肺病,此時王陽明的身體已經(jīng)臨近崩潰的邊緣。
一年之后,叛亂平息,王陽明也預(yù)感自己大限將至。他上書請求告老還鄉(xiāng),人,還是要葉落歸根。
公元1529年1月,王陽明啟程返家,但行至江西南安府大庚縣時,就撐不住了。弟子問他還有什么要交代的嗎?
他只留下了一句話「此心光明,亦復(fù)何言!」我一生做到了內(nèi)心光明,還需要再說什么呢?1月9日,王陽明病逝于大庚縣者龍港的一艘木船上,終年57歲。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在王陽明去世500年后的今天,他的心學(xué)再次受到眾人的追捧。
不過在當今社會,相當一部分人「粉」王陽明的人,是想從他的心學(xué)中,汲取「成功學(xué)」的理論,走一條功成名就的捷徑。
幾年前,一個叫做「致良知四合院」的培訓(xùn)機構(gòu)曾在北京聲名鵲起,學(xué)員全是企業(yè)家或者公司高管。
該機構(gòu)聲稱能幫助學(xué)員把陽明心學(xué)運用到企業(yè)管理當中,使他們的經(jīng)營效益一飛沖天。
然而,2019年,多家媒體曝料,「致良知四合院」涉嫌精神控制學(xué)員,有學(xué)員稱遭勒索數(shù)百萬,上課內(nèi)容就是反省、懺悔,還需要當眾下跪。
其實如果你能看到這里,相信你一定能感悟到,陽明心學(xué)并不是教你如何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的,想從陽明心學(xué)中提取成功學(xué)的知識,必然是緣木求魚,徒勞無功。
王陽明一生淡泊名利,尋求至理,他的心學(xué)能教你的是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