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塵谷行知
修行二字,自古英雄多避諱;
紅塵兩字,多少豪杰癡心淚。
七尺男兒之軀,也繞不過情絲綿綿的五濁世界,日日夜夜醉心于紅塵,癡迷于功名利祿所帶來的身心享受,久而久之,自然也就無法割舍俗世中的點點滴滴。
所以,英雄豪杰不談修行,因為修行就意味著要拋棄當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榮華富貴。
其實,這是一個天大的誤解,修行并不是讓你放下任何外物,而是改善一下我們自己與外部世界之間的交融方式,把你和世界之間的關系修正到一種通透、圓融的狀態。
一個只懂得“斷舍離”生活的人,注定只會一生孤老。因為沒有真誠度的“斷舍離”,不過是在拒絕與外面的世界的有效溝通,當你想方設法去拒絕上天的賜予,實際上就是在推開天道力量的幫助,此謂“失道寡助”。
這就是為什么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學佛者,整天燒香拜佛,終日念叨著“阿彌陀佛”,即使最后耗盡了余生所有的精力,依然成就不了解脫境界的原因。為了修行而修行,到頭來只會一場空,什么都修不出來。
為了成佛而修佛,最終只會走向歧途。在還沒有領悟到“放下”的真實內涵之前,當你放下的越多,那么你所失去的,也會越來越多。
當你放下手中的一杯水,那么你將失去整片汪洋;當你放下當前的處境,那么你終將失去整個世界(能參破這句話的人很少)。
- 梁武帝在即位的時候非常推崇佛法,并發愿信奉佛教。所以將自己的很多精力放在抄寫經書、廣建寺廟和佛像上面,故當時金陵城中佛廟梵宇眾多,香火旺盛。他自認為自己很有功德,于是在達摩祖師面前炫耀,問禪師說:“我做了這么多的善事,有什么功德?”達摩祖師僅淡淡地回了他一句:“并沒有任何功德”。
這就是在啟示著一種生命的能量法則:你的內在功德與外部世界中所建立的功業無關,你內在的智慧狀態與你放下了多少外在事物無關,生命維度層次的提升,只與我們自身內心的感應能力相關。
這么說似乎有點玄妙之嫌,說得再通俗一點,一個人的感應能力,其實就是他的心念純真度,心地越純粹,越容易塑造出物我之間的感應機制。心念至誠,可以感天化地;心念污濁,只有哭天喊地。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描繪出了一個人歸于淡泊后,心無掛礙的純真境界:
- 孤云出岫,去留一無所系;朗鏡懸空,靜躁兩不相干。
一片浮云從高聳群山中升騰起來,它緩慢而自由自在地舒展著自己,在一塵不染的天空中,無牽無掛地飄向遠方;皎潔的明月像一面純凈的鏡子掛在天空,縱然人間有種種美好和寧靜的事物,有諸多狂躁和喧囂的情境,這一切又與之有何相干系呢,繁華謝幕后,依然曲終人散,何必執著。
雖然我們做不到像得道高人那樣“無物無我,四大皆空”,但是作為一種凡間最靈動的生命,總要在人生謝幕之前,拼盡全力去編織自己的夢想,才不枉此生之行。
被欲望迷惑心智的平常之人,根本不知道,偉大理想的實現方法,從來都不是通過所謂的勤勞和奮斗出來的,而是通過心靈的覺醒后修煉和兌現出來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個人的覺醒程度,將直接導致他所生活的外部世界的顯化方式。這就很容易解釋:為什么生活在同樣一片天空下的人,有的人活得憂愁煩悶,而有的人卻活得灑脫快樂。
就像每個人每天都會從昨夜的夢境中蘇醒過來一樣,決定一個人的生活質量的,是他自己的夢醒程度。
當你越清醒,那么在這一天里,你都將感覺到自己精力充沛,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會迎刃而解。
反之,如若一個人在夢醒過后,依然和昨夜的夢境糾纏不休,那么他只能以精神迷離的狀態下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這樣也就很難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
因此,修行并沒有多么神秘,并沒有多么高尚的門檻,它就在平時的為人處世當中。
在不堪重負的年紀里,我們應該明白,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美好的東西自己還未曾體會過,不必帶著狹隘和懼怕的成見去回避修行問題。
即便一個人想要在世間建立一番驚天動地的偉大事業,只要他懂得如何修行,那么在修行進程中所激發出來的內在潛能,即可輕而易舉地將他推送上人生的巔峰。
在出世與入世之間,愿你我在各自生命的大海中持平一顆心,縱使人間瞬息萬變,亦或風風雨雨,也能做到心無所系,于安定中守護住自己最初的夢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