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美國侵略了臺灣”●蔚藍色的戰場-5 劉本新
美國曾侵略臺灣,臺灣是中國的領土,因此說“美國侵略了中國”。我國解決臺灣問題,美國是一大要害。我的《蔚藍色的戰場》寫臺海軍事斗爭,無法不說美國的軍事侵略臺灣問題,列舉歷史真實,看看美國武裝侵略政治經濟干涉臺灣的過程之初。
當年的中華民國也好,蔣介石也好,退到臺灣省的“中華民國”或蔣介石是得到美國的力量才維持下來的。
中國抗戰勝利后,中華民國依靠美國的支持在全國發動內戰失敗后,殘余到了臺灣更是靠美國輸血才維持的。蔣介石相信,美國在中國的利益和他分不開。蔣介石對美國雖然時親時疏,對“臺灣地位未定”不那么認同,但是每當關鍵時刻,總是向美國伸手,看美國的臉色辦事。就是對福建浙江廣東沿海的小島嶼的軍事防御也跟美國總統臉色有關。
但對美國來說,支持蔣介石就是霸占臺灣。說大實話,蔣介石敗退若不是去了臺灣,美國可能要“放棄”他們或者“脫離”。美國當局對臺灣的政策也是幾次演變,就是”美臺斷交“以后,美國的對臺政策也是在演變,直到今天的模式。
1943年的《開羅宣言》承認日本占領的臺灣是中國的領土一部分,這一立場堅持到二戰結束后。1945年10月中華民國正式接收臺灣。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以侵略中國領土主權和干涉中國內政為目的的美國軍隊即在中國登陸,侵略北平、上海、南京、天津、唐山、開平、秦皇島、靜海、青島等地區,并不斷的向解放區進犯。這是不能忘卻的歷史。
1947年2月28日,是臺灣省人民反專制、反獨裁、爭民主的群眾運動,“二二八”事件后,美國官員主張干預臺灣事務。
美國是在1947年下半年開始侵略臺灣的。
美國“陸軍聯合軍事顧問團”派出現役軍官駐臺灣,負責組織訓練裝備“國民黨新軍”。美國在臺北等地建立空軍基地和聯絡電臺,其海軍軍艦停泊基隆等港口。
1948年,中國內戰中,國民黨敗局顯露,美國考慮“脫身”。但美國也知道臺灣的戰略價值,因此產生了大陸與臺灣問題分開來處理的想法,開始研究臺灣以及附近島嶼被“共產黨政權管轄”后對美國的安全有何影響,軍方也要制定對付解放軍的策略與計劃。研究結論是:不使共產黨統治臺灣”,“對美國國家利益有極其重大的價值”。
1949年2月,美國軍方研究認為,目前出兵臺灣,分離臺灣是“不明智的”。
1949年3月,杜魯門總統批準國務院起草的《關于美國對臺灣的報告》,并付諸實施,是一個“不讓臺灣、澎湖落入共產黨手中”,把“這些島嶼與中國大陸分開”的政策。也就是把一個中國,分裂成一個中國和一個臺灣,“一中一臺”或其他形式。至今,我們還是看到制造別國分裂是美國的拿手好戲,而且分裂中國臺灣的目的與做法至今沒有完結。
8月4日,美國務院和參謀長聯席會研究后結論對臺灣“還沒有必要采取軍事行動”。8月5日發表《白皮書》。
隨著人民解放軍的勝利進軍,國民黨政權的失敗已是無可挽回的事實。
長期以來,美國政府實行扶蔣反共的政策,幫助國民黨打內戰,遭到徹底失敗。為了給自己的失敗辯解,為自己的“脫身”,繼續欺騙國人,美國國務院發表了《美國與中國的關系》白皮書。
為了批駁白皮書,打破我國內一部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美帝國主義的幻想,同時科學地闡明中國革命發生和勝利的原因,毛澤東以新華社評論員的名義,先后撰寫了一系列文章,1949年8月18日《別了,司徒雷登》就是其中的一篇。
毛主席寫道:“美國的白皮書,選擇在司徒雷登業已離開南京、快到華盛頓、但是尚未到達的日子——八月五日發表,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是美國侵略政策徹底失敗的象征。”
《白皮書》說了國民黨失敗是自身無能的原因,蔣介石與國民黨不滿意,可又不敢說硬話。
美國雖然對臺灣不會死心,但1949年后的政策基本沒變化。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
美國防部長約翰遜發話,不談朝鮮內戰,大談臺灣的戰略地位如何重要。參謀長聯席會主席布萊德雷宣讀麥克阿瑟的《保臺意見書》,約翰遜當即提議出兵臺灣,他說“應當命令第7艦隊進入臺灣,以防戰爭擴大到該地區”,還說“我們應但宣布一項聲明:第7艦隊將阻止對臺灣的任何進攻,而臺灣也不得再進攻大陸。”杜魯門總統當即同意,并指示,第7艦隊到達指定地區以前,暫不發聲明。
美國這個政策與部署,有兩點可以肯定,第一、以朝鮮內戰為借口,韓國的濟州島離開臺灣臺北市1100公里,朝鮮內戰與臺灣沒有什么直接關系,美國不能失去臺灣,必須武力保護,此乃強盜邏輯;第二、用第7艦隊將臺灣與大陸分離開來是其直接目的,真正的目的還是臺灣對美國國家利益有極大價值。
6月27日,美軍第7艦隊侵入臺灣海峽。后來的一些我國的人說什么,美軍是在公海,此乃糊涂或者繼續給美國的侵略辯護。
當日,杜魯門發聲明,命令美軍參加朝鮮內戰,對朝鮮人民軍作戰。第7艦隊進入臺灣海峽,武力阻止解放軍解放臺灣,從此,美國是我國解放臺灣和處理臺灣問題的巨大阻礙與干擾者,美國與我國的關系中臺灣成為焦點,
杜魯門還加強菲律賓駐防的美軍,擴大給法國和越南保大集團的軍事援助。美國把在朝鮮、臺灣、越南的軍事動作作為矛頭指向中國大陸。
28日,周恩來外長發表聲明,指出美國侵略中國國領土,宣布“不管美帝國主義采取任何阻撓行動,臺灣屬于中國的事實永遠不能改變。”美國不顧中方聲明,繼續加強對臺灣國民黨的軍事援助。
7月底,麥克阿瑟到臺灣,同蔣介石商定軍事援助的具體步驟。會談決定,組成聯合部隊,歸麥克阿瑟指揮,美國在臺增加了第13航空隊,雙方成立“軍事聯絡處”,美軍可以自由使用臺灣基地,臺灣的國民黨軍隊武器裝備一切作戰物資由美國供給。
8月24日,周恩來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控告,要求安理會制止美國的侵略,美國從臺灣撤出全部武裝力量。
8月28日,麥克阿瑟聲稱,臺灣是美國在太平洋的前線的“總樞紐”,是“不沉的航空母艦”,美國必須控制臺灣,以便形成一個“島嶼鎖鏈”,使“美國空軍控制從海參崴道新加坡的每一個亞洲港口。”
8月31日,杜魯門就朝鮮戰爭結束與從臺灣撤走第7艦隊說“朝鮮戰爭結束后,第7艦隊當然沒有留在臺灣的必要,他們在那里是保護在朝鮮作戰的聯合國軍的側翼行動。”此乃假心假意,麻痹世界。
11月28日,聯合國安理會討論美國武裝侵略臺灣方案,中國代表武修權出席了會議,控訴美國對中國臺灣省的侵略,美國武裝接入臺灣,構成了美國政府對中國公開直接的武裝入侵。
美國繼續給臺灣的國民黨增加軍事援助。
1951年5月一個龐大的美軍顧問團進駐臺灣。
1953年美蔣開始討論“安全條約”,給美國侵略臺灣找足借口。
2月2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發布緊急作戰命令:“現行緊急指令中關于保證臺灣和澎湖列島不被用作中國國民黨向中國大陸作戰的基地的那部分現在予以撤銷。”
1954年4月——7月,日內瓦會議期間,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派范弗利特為特使,數次到臺灣、日本、韓國活動。7月底,范弗利特又一次去臺灣,并向媒體聲稱:美國和臺灣之間應該有一項“共同安全雙邊條約”。
日內瓦會議。1954年2月18日,蘇、美、英、法四國外長在柏林會議達成協議,建議在日內瓦召開由中、蘇、美、英、法以及有關國家參加的會議,討論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會議分為兩部分,交叉進行。4月26日至7月21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討論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國際會議。
12月2日,艾森豪威爾政府公布了和國民黨“政府”的訂立的“中美”《共同防御條約》。
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同時美國政府宣布與臺灣當局“斷交”、終止《中美共同防御條約》、從臺灣撤出美國軍隊。
1月26日,美國總統卡特提出《與臺灣關系法》議案。
3月28日、29日美國國會眾、參兩院分別通過《與臺灣關系法》。
4月10日,經由卡特總統簽署生效成為法律.
2024-6-20
上海龍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