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木圖市中心
6月8日早上,我們一行從新疆伊犁出發,通過國門霍爾果斯口岸,一路向西,終點站是哈薩克斯坦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圖。不知何因,出入境等待時間有點長,但最終還是順利通過,到達哈薩克斯坦雅爾肯特縣城車站后,由大巴改乘小車,沿著縣道和高速公路,追著夕陽前行。當地時間下午18:30許,抵達阿拉木圖,當晚入住阿拉木圖可汗酒店。
阿拉木圖是哈薩克斯坦的前首都,最大的經濟中心,也是中亞地區最大的城市之一,清代時曾為伊犁將軍所轄地,當時名為古爾班阿里瑪圖,后被沙俄分割。歷史的版圖真有意思,時而我的,時而你的,時移勢易,物是人非,200多年后的今天,恐怕沒幾個當地人還知道有這回事了,歷史的塵埃落定,就讓它去吧,作為游客,也大可不必糾結這些了,這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現在怎么樣了?這點才是我最感興趣的。
第二天,我們一行來到獨立廣場,這是前蘇聯時期修建的,也是阿拉木圖市最大的廣場。獨立紀念碑,28米高的紀念碑頂端的金色武士雕塑屹立于一只雪豹之上,是阿拉木圖最具代表性的地標之一。然后來到二戰紀念公園---潘費洛夫公園,這個公園建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里面陳設了一些二戰時期的大炮、坦克,以及英雄雕塑等紀念物,作為前蘇聯的加盟國,城市中前蘇聯的印跡還是隨處可見。
沒想到公園里還有很多外國游客,其中以印度和巴基斯坦游客較多,這打破了我對印巴的印象,印巴兄弟居然也旅游來了,而且還是中亞---說明這里政局比較穩定,人文自然景色不錯,并有一定旅游觀光服務的能力。
果然少不了“大洋蔥頭”,公園中間聳立的正是大名鼎鼎的仁科夫大教堂,經典的東正教建筑風格,周圍被百年古樹簇擁著,莊嚴肅穆,在陽光下極富美感。這個教堂可厲害了,據說1911年阿拉木圖大地震,城市所有建筑均夷為平地,只有這座教堂屹立不倒,可謂神奇,它也是世界現存第二高的木結構建筑,沒有使用任何釘子、鋼材建造。游客紛紛慕名而來,在這里打卡留影。
我好奇地進入教堂,管理者示意摘下帽子,我按規矩摘下了帽子,時逢正在舉行的什么儀式,里面站滿了人,信教徒們右手護胸,閉目靜靜地聽著教堂的教音,面部表情嚴肅——我至今還搞不清天主教與東正教教義有什么本質區別,俄羅斯也是東正教,與歐洲同文同宗,但歐洲人就是不認這個兄弟。當然,這里多數居民是穆斯林。
來到郊區,登上闊克托別山,俯瞰阿拉木圖全景,城中景色一覽無余,遠遠望去,有點像我們的三四線城市,高樓不多,很多是新建的,城區面積挺大,沒想到的是,城市被綠色覆蓋,各種樹木長勢茂盛,建筑掩映在樹林之間,錯落有致,感覺好像又回到了伊梨河谷。在闊克托別山上一個多層餐廳里,我們憑欄觀望,一邊聊天,一邊品嘗美食,一邊欣賞阿拉木圖的景色,吹著陣陣涼爽的山風,恍惚有隔世之感。
當地居民告訴我們,麥迪奧雪山山腰上建有大片成帶的獨棟別墅群,是阿拉木圖的富人區,有錢的阿拉木圖人都往山上居住。我們向山上看了看,婉延彎曲的山道通向一棟棟別墅門口,紅瓦綠樹,風格各異,顯得特別耀眼,看來,哈國這十多年來經濟發展不錯,當然一搞市場經濟,窮富差距哪里都一樣。
在市區轉了幾圈,感覺又不一樣。不得不說,阿拉木圖是座美麗的城市,城市依天山山脈而建,雪山與城市相映襯,建筑與綠色相掩映,白天陽光強烈,晝夜溫差大,盡顯中亞風光,市區布局整齊,建筑風格既有民族特色的、也有現代化的,非常講究設計美感,這點我們的三四線城市就沒法比了;這里有熱鬧的商業區,是中亞最有活力的商品展覽集散地;有大片大片的森林公園,公園里古樹參天,好像進了原始森林,沒有更多的人工痕跡。太陽再烈,只要躲進樹蔭下,馬上就感覺不到了,飄來陣陣清涼的風,小坐歇一下,再吃上一杯冰淇淋,心情頓感清涼愜意,這就是空氣干燥地區的好處。
阿拉木圖城市的綠化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城市中感覺到處都是樹,不管是市中心、道路兩邊還是住宅小區,都被綠色的樹和藤本植物包圍,而且這些樹木似乎都任其生長,沒有做過多的修剪,盡量保持其原生態,我覺得挺好。
還有一個細節我注意到,在城區的很多道路、廣場、公園、社區、停車場等地,并沒有全部水泥地硬化,有些是用石頭、有些是用地磚、有些是用沙子,很多就是泥土地面、草地,不像我們有些城市為了好看,所有地面都被水泥封得死死的。其實阿拉木圖這樣做是有科學道理的,這樣既有利于雨水滲入土層,利于地下水的涵養和水資源的再利用,也有利于地表散熱和草皮生長。阿拉木圖是一個水資源相對貧乏的城市,居民用水主要靠麥迪奧雪山冰雪,所以水在這里比油還貴,買一瓶礦泉水要300元-400元哈幣(折合人民幣6-7元),而一升汽油則只需要200元哈幣(折合人民幣3元多)。
阿拉木圖系溫帶大陸性氣候,空氣清新宜人,夏天不太熱,冬天有暖氣,適合休閑和養老。城市治安看上去也不錯,人們生活秩序井然,市民對外國游客溫和友好,整個社會看上去還是比較文明和諧。據說,阿拉木圖是中亞地區生活最富裕的城市之一,這從房價中可見一斑,市區平均房價為43.9萬堅戈/平方米,購買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需要3070萬堅戈(約47.8萬元人民幣)。
美食是阿拉木圖市民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市區的餐館各具特色,內外設計都頗講究,餐桌餐具擺設也很有民族特色,美觀而舒適,餐館食品做得很精致,餐館服務員工作敬業,餐館干凈整潔。連續幾天,我們都在餐館吃大餐,主要是烤牛羊肉、烤魚,這里的飲食習慣與新疆地區差不多。
城市交通是阿拉木圖的又一道特色,它有一段9公里的短程地鐵,城市沒有高架橋,電動車很少,街道上跑的公交,清一色的是中國造宇通、金龍大巴,但奇怪的是,小汽車多是奧迪、豐田、福特、現代等這些牌子,中國的長城、比亞迪、奇瑞等較為少見,還有一部分是前蘇聯時期的老爺車。城鄉道路上跑的小車,基本上是15年以上的舊車,看來哈薩克斯坦的經濟發展、消費能力還有很大的潛力。
哈薩克斯坦是一個油氣儲量非常多的國家,油氣是他們的主要經濟支柱。當地一個小伙子告訴我們,哈薩克斯坦靠里海這一大片土地,約占其國土面積1/3的地表下面儲藏著極為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和其它金屬礦藏,夠他們吃上幾代人。這是老天爺賜與哈國的天然財富,它支撐著整個國家龐大的財政開支和社會福利。家里有礦,心中不慌,哈國的教育、醫保等社會福利,都由國家買單,但2000萬的人口基數太少了,所以國家鼓勵生孩子,只要你敢生,國家包養,只是現在的年輕人好像也不愿生。
我們92#汽油7.9元/升,而哈薩克斯坦92#油價卻是哈幣205元/升,折合人民幣3.4元/升。即在我們國家汽車加一升汽油,哈薩克斯坦國則可以加兩升汽油。哈國似乎不需要更多的電車,因為他們有的是廉價的石油和天然氣。環保降低碳排放的問題,目前對哈薩克斯坦來說可能還不是緊迫的課題。
阿拉木圖市民的生活用品多是進口的,汽車和家用電器主要是德國、日本、韓國和美國口牌,服裝鞋帽主要從土耳其進口,餐具等小商品則主要從中國進口。我們入住的可汗酒店用的牙刷牙膏則是中國生產的,牙膏上面標有“田七”牌中文,酒店使用的空調,商標標有“GREE”(格力牌)。在異國他鄉,對入目的中國商品,我們都很敏感。
阿拉木圖的社會福利和公共服務據說很好,但奇怪的是,他們的公共廁所居然一律要收費,無任是超市、加油站還是車站,公共廁所都得收費,哈幣120元/次(人民幣2元)。我因為在霍爾果斯口岸時沒有兌換到哈薩克斯坦貨幣,上洗手間就成了大問題,讓我非常尷尬。看來,這個曾是前蘇聯的國家,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還在糾結。
文/劉春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