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王陽明
人人都希望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過得舒適快樂。然而,生活并不是一條康莊大道,更多的時候,是一條布滿荊棘的崎嶇小路,很多人在這條路上遇到了困難,不僅無法跨越,還會不自覺地陷入一個可悲的怪圈,把大量的時間放在抱怨上。
王陽明雖出身書香門第,富有才情,但是多次參加會試都沒有上榜,在世人看來這是十分恥辱的事情。王陽明不以為然,卻說:“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在他看來,有上榜之事,就有落榜之事,不要過分在意。快樂還是痛苦,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調整心態,才能減輕痛苦,享受快樂。
蘇軾的友人王定國有一名歌女,名叫柔奴。柔奴眉目娟麗,善于應對,其家世代居住京師,后王定國遷官嶺南,柔奴隨之,多年后,復隨王定國還京。
蘇軾拜訪王定國時見到柔奴,問她:“嶺南的風土應該不好吧?”不料、柔奴卻答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聞之,心有所感、遂填詞一首,這首詞的后半閱是:“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在蘇軾看來,偏遠荒涼的嶺南不是一個好地方,但柔奴能像生活在故鄉京城一樣處之安然。從嶺南歸來的柔奴,看上去似乎比以前更加年輕,笑容里仿佛帶著嶺南梅花的香,這便是隨遇而安并且是心靈之安的結果了。
“此心安處是吾鄉”,不論在什么樣的環境里均能安之若素,方可心無煩憂,一心做自己應做或愛做之事。即便身處泥濘之中仍能遙看滿山花開。王陽明說:“讀書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不懂得身處泥濘之中而遙看山花爛漫的人,并非為泥濘所累而是被自己的心態所拖累。
有人曾經問過一些飽受磨難的人是否總是感到痛苦和悲傷,有人答道:“不是的,倒是很快樂,甚至今天我有時還因回憶它而快樂。”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他從心理上戰勝了磨難,他從磨難中得到了生活的啟示,他為此而快樂。換句話說,生活本來就是充滿快樂的。
一個富人和一個窮人在一起談論什么是快樂。窮人說:“快樂就是現在。”富人望著窮人漏風的茅舍、破舊的衣著,輕地說:“這怎么能叫快樂呢?我的快樂可是百間豪宅、千名奴仆啊。”一場大火把富人的百間豪宅燒得片瓦不留,奴仆們各奔東西一夜之間,富人淪為乞丐。
炎炎夏日,汗流浹背的乞丐路過窮人的茅舍,想討口水喝。窮人端來一大碗清涼的水,問他:“你現在認為什么是快樂?’乞丐眼巴巴地說:“幸福就是此時你手中的這碗水。”
生活有時候會顯出它不公平的一面,使我們經歷磨難。然而那不過是生活中一點兒或酸或辣的調味品,如果只將目光集中在這里,生活反而會變得毫無希望。當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多想想美好回憶中那些令人振奮的人和事;當我們消極倦怠的時候,多想想如何去解決而不是一味地去逃避。當我們將內心痛苦的負累轉化為積極樂觀的力量,便能在不幸的悲劇之中重新找到人生的幸福!
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樣的有苦有甜,不一樣的是人們的心態。與其在埋怨中度過,不如轉變心態。埋怨只能證明無奈,生活不相信懦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