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禮孩
澳門,過去是一座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今天,澳門文化更為開放、吸收及綻放。第三十四屆澳門藝術節的上演就是一個生動的案例,它是澳門藝術的榮譽與希望。在藝術節的平臺上,我們不僅欣賞到被邀請來的國外優秀藝術,同時也看到澳門藝術家拿出來自己高水準的作品,與外國藝術進行對話。這是澳門當代藝術的榮光喜悅。最近,新上演的《病歷編號:XXXX》,就是一部澳門本土的話劇,令人眼前一亮,仿佛有一道光在升起。
盡管生活在廣州這個粵語地區,但我已經很久沒有觀看過用粵語來表演的話劇了,這次在澳門看到用粵語來演繹的話劇,恍惚隔世,一種記憶里的熟悉時光就蘇醒過來。偉大的藝術具有國際性,但也存在本土性。不同的作品,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有著不同的藝術體驗。澳門,作為講粵語的一個地區,它保有純粹的方言使用傳統。胡美寶、莫群莊、黃景業、莫家豪、何芷游等幾位戲劇表演者,粵語可謂是他們的母語,他們通過自己的理解與感悟,用非常嫻熟的粵語來演繹,親切、自然、莊重、詼諧,有些話說了一半,觀眾已經意會到了另一半,產生了“原來如此”“是這樣啊”的共情。戲劇是語言的藝術,這里的語言是以“話”為名。如何說,這是一個很考究的藝術手段,它對于表達故事,越地道的語言越有幫助。語言之于話劇,它是一種判決,是一種看見、聽見與想象,就像莎士比亞家鄉的演員,演繹莎翁的作品,用地方語言,韻味就十足。觀看中國的話劇,比如普通話版的《雷雨》,與上海話版的《雷雨》,其間的差異性,語言是意志的象征。《病歷編號:XXXX》這個粵語作品,因為動聽的聲音而改變著戲劇的空間,帶來此刻正在發生的心靈效應。
這些年,或者說很久以來,人們不重視戲劇劇本的創作,導致很多舞臺作品根基不牢。改編經典戲劇,反而成為一種渠道。《病歷編號:XXXX》改編自英國當代劇作家彼得·謝菲爾的名作《馬》。在某處小鎮,居民日復一日過著平淡乏味的生活。一日,一宗駭人聽聞的奇案劃破了日常。一位守規矩又內向靦腆的十七歲少年,一夜之間刺瞎了六匹馬,引起轟動。小鎮居民都認定少年有罪。在法庭正式宣判前,少年被送到精神科醫生那里接受評估和治療。在治療過程中,醫生發現少年在性喚醒、希臘神話和宗教之間有著非同一般的糾纏。對馬有著無比熱切的崇拜之情,是什么令少年親手摧毀自己的所愛?接二連三的發現,讓人漸漸陷入不解與迷思。這個過去的故事放在今天,也在時空糾纏著。再去改編也不需要花很大的力氣,但得找到對這個世界情緒的銜接與回響。
原著《馬》以深邃的思想內涵和獨特的敘述手法聞名于世,彼得.謝菲爾創作之初步,是帶著探索的心去進行的。作為澳門本土導演、劇本翻譯及改編一肩挑的葉嘉文,他也是帶著疑問去創作,“身為地方法官的Hesther,卻想在律法以外尋求心理的協助; 身為精神科醫生的Martina,卻對行為矯正的專業充滿疑慮; 還有Alan,卻對自己既敬且畏的崇拜做出極端的行為??是她/他們的信念不夠堅定嗎? 還是她/他們“看”到了什么,動搖了信念?”,充滿問題意識的追問,令創作團隊腦洞大開,他們用當下人們的思維去展開感知,去捕捉瘋狂迷醉的漩渦,觀眾內心更多的風暴被激發出來。
《馬》這部話劇已經經典化,第一次演出時是1975年,距今也快五十年。這次,澳門本土藝術家看上了《馬》這個作品,如果他們在原著上創作,也是沒問題的,但他們力圖有新的感知。經典化的概念,除了其永恒價值的部分,經典也隨著時代而變化。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情緒,改編就是為了貼近藝術家所處的時代,做生命與思想深度的延續。盡管人性的東西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但時代的情緒與觀念的認知卻在不斷變化,這也是中外舞臺藝術不斷有改編的話劇上演的緣故。因此,按照當下的狀態,去做改編,對于觀眾來說,是友好的。《病歷編號:XXXX》的改編是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進行,劇本保留原著的核心精神的同時,巧妙地融入了現代元素,力求有所創新,使得故事更加貼近當代觀眾的心理需求,細致入微的心理寫實與間離、表現、象征的舞臺手法融會貫通,呈現出一臺仿佛發生在澳門的故事。可見,改編解決了外來作品水土不服的問題。
隨著舞臺科技的多樣化,技藝的爐火純青必然導向激情。藝術是一種他山之石,是一種習得,是一種發現。這些年,澳門不少青年才俊從國外學成歸來,澳門的藝術生態獲得更新。《病歷編號:XXXX》這部話劇,主創團隊想到一個新的切入點,他們以新聞采訪的方式進入,實時的影像藝術就有了用武之地。藝術家溫詩樂的影像技術除了科技感,更多的還是用內里藝術之美去呈現新的戲劇,他與張健怡的影像構作合作堪稱生動,他們幫助戲劇完成了流動的表演路徑。這些實時的影像產生變形和夸張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視頻上的現實與現場戲劇表演者身上的現實拉開了距離,令觀眾的想象力進一步拓展開來。
這些年,偶爾也看澳門本土或者土生葡人的話劇,印象沒有那么深刻,但《病歷編號:XXXX》如此不同,別有新意。除了“澳門文化中心黑盒II”新近建造出來,成為一個非常專業的小劇場外,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生命激情與創造力。戲劇作為一個綜合藝術,它是一個多部門的合作,從不同的地方用力,一起完成一部優秀的作品。杜國康的燈光設計,他從劇本和表演空間出發,凸顯了劇情,也把具體的人物的內心世界渲染出來。包括曾穎慧的道具設計也十分巧妙,還安裝了開關。在表現少年內心純真的時刻,他睡在燈箱上的身體就發光,仿佛自己不是黑暗,而是太陽的透視線。技術上充分利用,與劇情的改編一樣,都是重構的敘事時空,豐富了戲劇的層次。
“視覺形象如對話一般是戲劇的一部分,我覺得我的腦子里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形象”,澳門的藝術家感同身受,他們要把彼得·謝菲爾內心可能的想法呈現出來。戲劇沒有答案,而是用一個開放式的結局來呈現。當別的劇作家熱衷于追求事件、情結和結局時,彼得·謝菲爾更愿意去探討人類情感本身,比如嫉妒,比如瘋狂。澳門藝術家感受到他的魅力,他們致力于將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詮釋成一個令人可以理解的精神世界。把《馬》改編為《病歷編號:XXXX》,是一種探索,是在世界性經典的基礎上,做合乎時代的表達,而用粵語作為語言方式,又強調了地方色彩。無論如何,創作優秀的舞臺劇作,為澳門藝術增添一束光,這就是澳門藝術明亮的時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