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引領的農民起義軍洶涌攻入北京,崇禎皇帝面臨絕境,最終在紫禁城背后的煤山選擇了自縊,這標志著歷經200多年風雨的明王朝走到了盡頭。
在那個歷史性的時刻,崇禎其實有一個可行的自救方案,就是離開危機四伏的北京,轉赴南京建立臨時政權。
這樣的策略或許顯得自私,但正如俗語所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倘若他選擇了這條路,明朝的壽命或許能得以延續。
然而,歷史并沒有如果。
崇禎皇帝遲遲未做出南遷的決定,從而錯失了一線生機,最終不僅自己走向了絕路,也葬送了大明王朝的江山。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崇禎皇帝如此猶豫不決,不肯南遷呢?是真的沒有南遷的意愿,還是其他緣由?
在德正殿的一次私下召見中,江西籍官員、翰林學士李明睿,首次向崇禎帝提出了遷都南京的建議。
面對皇上的詢問,李明睿坦率地指出,在義軍逼近京城的情勢下,朝廷正處于“危急存亡之秋”,遷都南京成為了唯一明智的選擇。
崇禎帝對此建議躊躇不決,他擔憂若棄地守京,將背上丟失國土的罪名;而坐以待斃,則又會蒙受失政的恥辱。
這一兩難選擇讓他猶豫不決,因為他一心想成為名垂青史的圣君,無法承受這種失地失國的責任。
為了推卸責任,崇禎帝將這一問題交給大臣們商議,希望他們能正式提出南遷建議,這樣他就可以順水推舟作出表態,避免承擔歷史責任。
然而,與主張南遷的聲音相比,反對的聲音更為強烈。這些反對者中不僅有朝廷重臣如內閣大學士陳演、魏藻德,還有與宮廷關系密切的皇家宗室成員。
天啟帝的張皇后在聽聞崇禎與周延儒密議南遷后,憤怒地質問道:“宗廟陵寢在此,遷安往?”
張皇后雖為前皇后,但在崇禎順利繼位上出過力,因此她的話語頗具分量。這些人的反對意見讓崇禎不得不慎重考慮。
其他反對者則動不動就以“祖宗”、“宗廟”、“社稷”、“陵寢”來壓制崇禎,而這些都是崇禎不敢正視、無法回答的問題。
作為一個愛面子勝過生命的人,崇禎雖然心有南遷之意,但又怕背負罵名。最終,他不得不表態誓死不南遷。
崇禎帝身邊的大臣們個個精明狡猾,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明確表態。由于未能從他們口中得到想要的答案,崇禎帝最后決定“早朝廷議公而決之”。
在朝堂上,眾朝臣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但最終相持不下、不歡而散。由于崇禎帝自己不愿意承擔丟棄宗廟社稷的罪名,這個正確的策略便被擱置了。
那些主張絕不棄國土的臣子們,并非全是心口如一、以死報國的忠臣。
他們中的多數人認為,如果表態不棄國土,日后就可以逃脫丟失國土的罪名;而不公開反對“棄地守京”則是為了遵從崇禎帝的心意。
他們盤算著,即使有朝一日需要承擔責任,這個剛愎自用又心胸狹窄的皇帝,也會為了開脫自己的罪責而找一個替罪羊,這樣他們就可以明哲保身了。
在這樣一群為個人利益著想的庸臣,以及一個優柔寡斷、只圖虛名的皇帝的領導下,國家的滅亡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李自成勢如破竹地攻克寧武、京城岌岌可危時,崇禎帝又連夜召集大臣商議對策。
此時有人提議,讓太子下江南而皇上守京師。崇禎帝幻想這次危機能像以前一樣化險為夷,但他沒想到的是數萬京營守軍會不戰而降。
當李自成農民軍攻破彰義門后,他仍指望有救兵來護駕,但最終卻失望了。
在最后的關頭,李明睿再次緊急求見并力勸崇禎帝南遷,但大臣們仍然沉默不語、不愿開口。
當信使來報真定失陷時,南遷之路被掐斷,南遷之議徹底成為泡影。面對這一絕望的局面,崇禎帝不禁淚流滿面、無言以對。
崇禎在位17年間,頻繁更換內閣大學士,兵部尚書等高官,并嚴厲懲處失職官員的做法,也反映出他性格多疑、嚴苛狠辣的一面。
他擔心日后群臣,會以此來詆毀自己,讓自己落得一個壞名聲,在朝堂上始終不愿表明態度,最終導致了明王朝的滅亡。
舉報/反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