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來啦,你好呀,我是炘辰,謝謝你來看我~~??
大家都聽過“好人有好報”,但在現實社會中,好人不一定有好報。
香港名媛蔡天鳳碎尸案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蔡天鳳15歲,認識了前夫鄺港智。18歲,與其注冊結婚并育有一子一女。三年后因感情破裂與鄺港智離婚。
前夫鄺港智有個哥哥欠銀行23.8萬元被追繳。父親曾經做過香港警察,但因涉嫌QJ嫌疑人而被迫辭職,隨后一直無業。前夫的母親被頒布破產令。
而鄺港智則一直是個無業游民,且劣跡斑斑,2013年至2015年曾在香港油尖旺一帶被指7項盜竊罪,同年騙取4名好友500萬,2016年也被友人追債158萬,因沒有按時向警方報到成了一名通緝犯。
可以看出來,這一家人都是無業人員,如果沒有蔡天鳳,他們不可能過這么優渥的日子,甚至都有可能吃了這頓沒下頓。
通常離婚后就意味著新生活的開始,看到這兒有理智的人都會選擇敬而遠之,但是蔡天鳳并沒有這樣做。
蔡天鳳看到前夫一家如此品行,也并未對他們有任何防備,在金錢上更是極為大方,一直在接濟對方,家里的開銷一直是蔡天風買單,為了照顧前夫一家,每月支付高額生活費,并且前夫找她投資虧了錢,她也不會生氣,前夫一家人就真將蔡天鳳視為搖錢樹,并不斷讓蔡天鳳投資開公司,董事長卻是鄺港智。
鄺港智的哥哥更是在蔡天鳳身上使勁撈錢。鄺港智慫恿她開除之前的私人司機并由自己哥哥做司機,為他提供一份穩定的工作。
蔡天鳳于2019年出資7200萬港幣,以前公公的名義購置了一套豪宅,2022年,蔡天鳳打算將這套豪宅出售,留一部分給子女作教育經費,另一部分打算在香港屯門購買新的住宅,供前夫一家居住。
但蔡天鳳想不到的是,就是這套豪宅成為了她的催命符。
她的好心并未換來應有的好報,反而換來自己的悲慘結局。
這里有一個驚掉下巴的心理學概念:受助者惡意。
你越幫助別人,只會越激發他對你的仇恨。
我們通常認為,我們越是去幫助一個人,那個人會越對我們感激。
但心理學研究發現,事實恰恰相反,在過多地幫助別人之后,對方在感激你的同時,在潛意識里會激發出一絲不易察覺的恨意。
東野圭吾在小說《惡意》中是這樣描述的:
我就是恨你,
明明你是那么的善良,
明明你一直在幫我實現理想,
可我就是要恨你,
我恨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
我恨你搶先實現了我的理想,
我把我對自己的恨一并給了你,
全都用來恨你。
如果社會角色差距大,得到幫助當助人者擁有極高的社會資源或財富、權勢時,受助者被幫助的過程中看見自己的渺小和卑微,在心性不足的情況下,這種懸殊的對比會讓受助者產生被施舍和輕視的感覺,認為助人者是在炫耀自己的優越感。
因此,盡管受助者接受了幫助,但內心卻可能滋生仇恨,從而導致一邊接受幫助,一邊心懷惡意。
尊重他人命運,也尊重受助者心理情緒。
前幾年,孫儷與她的被資助者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
孫儷資助了重慶市貧困學生向海清,除了支付向海清的學費外,孫儷每月還給他500塊生活費,直至他大學畢業。
向海清在2005年成功考入上海水產大學,在接站時,向海清才知道多年來資助自己的是著名影星孫儷母女。
大學期間,向海清逐漸變得游戲成癮,頻繁在網吧通宵達旦,導致經濟拮據。他曾向孫儷謊稱因畢業設計項目急需資金,但實際上是用于個人消費。
在發現真相后,孫儷決定停止對向海清的資助。
在停止資助后,向海清感到絕望和憤怒,他在博客上撰寫了一篇題為《我要毀了孫儷》的長文,指責孫儷不守諾言,將他推向了前程斷崖的邊緣。
向海清因缺乏自律而自毀前程,并把所有的罪責甩給孫儷,讓孫儷寒心。
英國作家薩克雷《名利場》有句話:
“如果一個人,身受大恩之后又和恩人反目的話,他要顧全自己的體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惡毒,他要證實對方罪過才能解釋自己的無情無義。”
受助者惡意,隱藏在幫助和溫暖的外衣下,不易被察覺,卻最有毀滅性。
受惠于人,但不知感恩,一旦失去好處,所有的恨意卻是由施惠人承擔。
黃圓媛說,當你一開始去幫助他人的時候,他會感激你,因為他覺得,你沒有義務幫助他。
隨著幫助次數的增加,當事人心理的期望值不斷提升,并且有可能會認為,你幫助他,就是應該的,是你的本分,一旦你停止施恩,他覺得,是你欠他的了,這就是整個心理演變的過程。
更有甚者,會恩將仇報,就是所謂的大恩如大仇。
當一個人接受了另一個人極大的恩惠,尤其是當這種恩惠大到幾乎無法償還時,接受恩惠的人可能會感到巨大的壓力和束縛。
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必須不斷地回報這份恩情,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這種壓力可能會轉化為對施恩者的不滿或怨恨。
古時有一對夫婦,招待很久沒見的恩人吃飽睡下以后,開始商量:
婦:10兩夠不夠報恩?
夫:不夠。
婦:100兩夠嗎?
夫:不夠。
婦:1000兩夠嗎?
夫:夠是夠,可咱們沒那么多啊!
婦:那咱們把他殺了吧!
———《唐語林》
在給予他人幫助時,要考慮到對方的感受和需求,避免給予過大的恩惠而給對方帶來不必要的壓力。
引發蔡天鳳悲劇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過度的幫助。正所謂“斗米恩,升米仇。”
一些人可能天生就具有自私、狹隘的性格特點,他們習慣于將自己的利益置于他人之上。在這種心態下,即使接受了他人的幫助,他們也不會感到感激,反而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當幫助者不能滿足他們的期望時,恨意就由此產生。
心理學家亨利·泰奇的研究發現,太多的支持和幫助可能會引起惡意行為。
在他的實驗中,接受了大量幫助的人更容易表現出負面情緒和攻擊性行為,過度地幫助別人可能會激發受助者人性當中的惡意。
放下助人情結,尊重個人命運,他有他的劫要渡,你有你的人生要過。
你有沒有發現,你幫助得多了,你們之間不僅不會更親近,相反更疏遠了。
這并不是說不要去幫助別人,而是有技巧地去幫助:
1.如果一旦你決定要幫助別人,你就不要求別人的回報了,真心地去幫助別人。
2.幫助別人可以,但最好是對方提出求助的時候,再施以援手。對方不提,你擅自幫助其實是越界了,對方自然不覺得該感激你。
而且一旦哪一天你突然停止付出了,他就會認為他應該有的東西被奪走,對你是一句感謝的話都沒有,反而會恨你。
3.幫助別人不要到處宣揚,不要讓對方自尊受損,切勿激發人性中的惡。
4.如果你幫了別人一個大忙,為了避免給對方太大的壓力,可以讓對方幫你幾個小忙,這樣雙方的心理位置才會重新平衡。
5.幫助別人一定要保持邊界感,救急不救窮,不要替對方完成他應該負擔的生活的責任。邊界感是人際交往的底線和原則。
6.幫助別人要適可而止,如果在人際關系中你處于低位,那位于高位的受助者會以為你討好他,對他有所求,會對你不屑一顧。
如果在人際關系中你處于高位,那低位的受助者會認為你炫耀自己。
你給他的感覺卻是高高在上的,而他卻是卑微的,處在關系中一個很低的位置。
7.不可過度幫助,如果受助者認知層次偏低,她會把你的善意理解為一種對他的討好。從而在你身上一再索取,最終就是“大恩如大仇”,又多一個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
幫者有道,我們要明白提供善意是為了幫助他人渡過短暫的難關,而不是幫助他們成為一個依附別人的“吸血蟲”。
當遇到某些情況及時止損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不要一幫助別人就會有道德上的自我感動,你問過別人需要幫助了嗎?
不是所有人都會有受助者惡意,和人品有關,這世上總還是有那么多知恩圖報的美談不是嗎?
古語說:
“君子記恩不記仇,小人記仇不記恩。”
心胸狹隘的人,對別人的付出,會選擇視而不見;對別人的傷害,卻記得刻骨銘心。
懂感恩的人則會默默記下你對他的幫助,即便你不求回報,但他會盡量回報這份恩情。
幫得了一時,幫不了一世。
一個人的人生過得好不好,只有他本人才能決定,我們不能剝奪他人在自己人生中獲得成長的機會。
所以幫人要適度,不僅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負責。
點個【在看】,愿你所求皆所愿,所遇皆良人。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