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二戰結束距離我們已經快80年了,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人都已經慢慢凋零…
歲月變遷,那場戰爭的痕跡正在慢慢消失,消失得似乎什么都沒發生過一樣…然而,看完下面這組戰場穿越今昔對比照,你會發現:其實我們腳下處處都存在著它的痕跡…
1944年,諾曼底,猶他海灘,正在登陸的美軍士兵,猶他海灘是盟軍五個主要登陸點之一,也是諾曼底登陸中盟軍攻擊最順利、損失最小的海灘,總傷亡僅為197人。
在海灘的北邊,人們可以看到一座紅色屋頂的房子,曾是登陸部隊的定向點,如今依然存在。
奧馬哈海灘上,被押解的德軍戰俘,這個場景和《拯救大兵瑞恩》里的鏡頭非常相似,可以說電影是相當還原了!
讓人意外的是,時隔80年,在這里依然可以看到當年德國大西洋防線的遺跡。
德國,法蘭克福北部,成百上千德國戰俘在高速公路上前進,此時,旁邊美軍一輛謝爾曼坦克正在經過。
過了這么多年,路還是那條路,只是周圍的樹木都長高了,變多了。
1944年9月,亞琛戰役,美軍一個機槍組手持 M1919 勃朗寧在德國亞琛街頭對抗納粹國防軍。
背后的這座建筑是當地的一個法院,所以一直都保存得比較好,而且鐵門看起來都像是同一道…
1945年4月,德國萊姆戈的布雷特大街,兩名被俘的德國士兵,看起來都沒多大年紀,應該都沒成年…
根據歐美人長得急的特點,右邊那個年紀估計就10歲出頭,非常的稚嫩,難怪美國大兵都不給根華子壓壓驚…
1944年,一名德國士兵正在向美國傘兵投降,不過看樣子應該是擺拍,美國大兵嘴里還叼著煙…
該配合你演出的我盡力在表演……對于戰敗者而言,活著就是一件幸運的事了。當然,也有一種可能,在拍完照后,這名德國士兵就被斃了…
再換個角度看,更大概率是在擺拍了,旁邊美國大兵:拍完沒,該我拍了!
PS:這組照片部隊正是101空降師里的E連,因為《兄弟連》的播出,所以現在還有不少人跑這打卡和cosplay呢…
1945年4月,萊茵河戰役期間,德國下薩克森州于爾岑的城鎮廣場,遠處發生了爆炸,一名士兵正趴在地上射擊。
諷刺的是,身后為他提供掩護建筑,是為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和平紀念碑…
1944年,法國諾曼底地區,一名正在十字路口“蹲草叢”的美國大兵,時隔80年,令人驚訝的是,這里的環境的幾乎沒有什么變化!
后面院子里的大樹變得更高更繁盛了,也算是歷史的見證者了!
1944年,法國諾曼底,一個名為Dangy (Manche)的小村莊,兩名身穿迷彩的美國士兵蹲在低矮的圍墻之后,看起來院子里似乎藏有德軍。
這個村莊的這些建筑,能夠在戰爭中幸存下來,而且保存至今,少說也有100年的歷史了,真的不容易啊!
硫磺島戰役時期,正在海灘上炮擊折缽山的美軍,雖然這座山只有160米高,但卻讓美軍吃了大苦頭!
栗林忠道帶著兩三萬殘軍,在這座死火山上構筑了嚴密的防御工事,布滿了坑道、地道和機槍巢…反正幾乎快把山都挖空了!
再來體驗一下當時日軍們的視角,山下的海灘上布滿了美軍登陸艦,當然,這還不包括遠海里負責艦炮洗地的戰列艦…
美軍和日軍的傷亡比大約為1.23:1,占盡海空優勢的美軍,戰損居然還高于日軍,對于日薄西山的蝗軍來說,簡直是個奇跡,某種程度上講,是栗林忠道打消了美軍進攻日本本土的念頭…
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蘇聯衛國戰爭中傳奇般的存在,它不僅生產民用拖拉機,還在戰爭期間生產T-34坦克等軍用裝備。
這里是戰役中最激烈的戰場之一,在最緊張的時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的工人們,駕駛著剛剛從裝配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場,迎戰德軍!
斯大林格勒戰役里,雙方為了每一幢房子,甚至每一個房間,都展開了激烈的爭搶。
1942年10月14日,在炮火支援的間隙中,略作休整的德國第305步兵師士兵,眼神中透露著不安與疲憊…
1942 年8月23日,德軍對火車站(斯大林格勒最重要的戰略目標之一)進行了第一次襲擊。
同一天,蘇聯戰地記者伊曼紐爾·埃夫澤里欣(Emmanuel Evzerikhin)拍攝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著名的照片之一:巴馬利噴泉的兒童圓舞。
這是一座奇跡般完好無損的雕像,孩子們在被毀壞的城市廣場前玩耍,和廢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電影《兵臨城下》中,蘇聯傳奇狙擊手瓦西里·扎伊采夫就是在趴在這個噴泉里,利用炮聲掩護,干掉了遠處的一打德國軍官。
谷倉,斯塔利格勒戰役另一個標志性地點之一,德軍和蘇聯紅軍圍繞這一戰略要點展開了極其殘酷的爭奪戰。
在得到一個海魂衫排支援后,守軍勉強得到50人左右,依靠兩挺老式馬克沁機槍和兩支反坦克步槍,抵擋住了德軍十幾次進攻!
蘇軍僅僅靠幾十個人,在此抵擋住了德軍3個師8天的進攻!當時希特勒和保盧斯都商量好了,拿下斯大林格勒后,就用這個谷倉來設計獎章。只是如意算盤打得太早了…
戰役結束后,這些谷倉作為戰爭記憶的象征,部分被保留或重建,成為了紀念這場轉折點戰役的重要歷史遺跡。
1937年7月,日軍以一名不存在的“失蹤日本士兵”為理由,攻打北平郊宛平縣盧溝橋,中國守軍奮起抵抗,日軍開啟全面侵華。
一寸山河一寸血,你腳下不經意走過的每一寸土地,在80多年前,也許都有人在義無反顧的拋頭顱灑熱血…
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攻占宛平后,一群正在盧溝曉月碑前慶祝的日本士兵。
盧溝曉月這四個字是乾隆的御書,背面還有他的題詩,但是估計他應該沒想到,一兩百年后這里竟然會被小東洋給占了…
盧溝橋旁宛平城東門,可以清楚看到城墻上的槍炮痕跡,也是日軍侵華最直接的罪證,上面還寫著“建設東亞新秩序”。
需知的是這個城樓在1958年為了交通被拆除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是1984年重建的新城樓。
1937年,淞滬會戰,地點:四行倉庫,在“八佰壯士”保衛戰打響之前,正在演習的中國士兵。
淞滬戰場上中國部隊,就單兵裝備而言還算和日軍五五開,但是號稱國民精銳的德械師,在淞滬會戰中,幾乎全軍覆沒。
1937年12月,南京中華門,一眼滿目瘡痍,日軍進入南京城,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有一點點諷刺的是,曾經是中華門前是皮薄餡大的豆戰車,現在也不少皮薄餡大的日系車…
1937年秋,河北淶源插箭嶺長城,八路軍一支前線戰斗部隊的指揮所,遠處是綿延的長城。
時隔不到90年,因為旅游價值不高,缺少維護,遠處的長城幾乎只剩下底座了,敵臺、城樓所剩無幾…
羅文峪長城,1933年,在喜峰口上嚴密防守的宋哲元第29軍部隊,喜峰口戰役戰斗異常激烈,二十九軍用大刀與敵肉搏,粉碎敵人兩天內占領長城的計劃。
雖然長城在各種因素下慢慢消失,但中華兒女在精神上也筑起了新的長城!
1940年9月,東團堡戰斗后,在長城上歡呼勝利的八路軍戰士,這場戰斗異常慘烈,日軍還用到了毒氣,有212位八路軍官兵犧牲,其中留下姓名的只有3位…
這座烽火臺,此后也被稱為歡呼樓,只不過隨著時間和風雨的侵蝕,這些見證中華民族血與淚的遺跡,真的是看一眼少一眼了…
許多年后,或許我們只能在照片和影像上,感受那段歷史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