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城市郝匠1號墓的墓主人
平民墓葬極少出土墓志,但郝匠M1罕見地出土了墓志,使我們對墓主人的生平有所了解。
墓志在后室的西南角,斜倚西壁,青石制成,無蓋,長118.5厘米,寬66厘米,上有楷書正文500字。
由墓志知道:墓主人叫郭永堅,1122年生,世代都是澤州晉城人,祖父、父親都是讀書人,但都沒有考中過。郭永堅從小有君子之風,富戶田家有識人之明,一見到他就認為是奇才,把女兒嫁給了他。郭永堅兄弟分家的時候,分毫未取,他待人接物很大方,鄉(xiāng)賢都樂意與他來往。大定十五年(1175年),因病去世,享年54虛歲,他的妻子田氏很賢惠,他們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四個孫子,四個孫女。田氏大定十七年(1177年)去世,他們被葬在晉城縣移風鄉(xiāng)招賢里郝家社。
1號墓出土的地方現(xiàn)在叫郝匠社區(qū),與墓志中的郝家社相對應(yīng),郭永堅子嗣昌盛,想必當?shù)睾芏嗳耸撬暮笠帷?br/>
四、牙刷還是刡mǐn子?郝匠M1的陪葬品
宋金時期的墓葬陪葬品都不多,在郝匠1號墓出土的陪葬品有:瓷器10件、陶器4件。
銅鏡兩件、銅錢6枚;
鐵器5件,其中鐵豬、鐵牛按當時的風俗是鎮(zhèn)墓用的。
銀釵1件,水晶環(huán)兩件。
最感興趣的是出土了骨刷兩件。
一件(M1:23)為灰白色、圓角長方形刷頭,上有2排12列共計24個圓柱形毛孔洞,刷毛已無。圓柱形刷柄,末端殘,器身整體打磨光滑,殘長11.9厘米,刷頭寬0.7厘米。
另一件(M1:24)為黃褐色,有22個毛孔洞,殘長8.3厘米,刷 2 件。M1:23,灰白色,圓角長方形刷頭,殘長8.3厘米,刷頭寬0.76厘米。
骨刷的功能眾說紛紜。
這種形制的骨刷最早見于唐代,但發(fā)現(xiàn)較多的則是在宋遼金時期的遼國墓葬中。主要的觀點集中在牙刷和刡mǐn子,牙刷就是刷牙用,刡mǐn子是則是梳洗時用來擦拭清水或發(fā)油之用,是刷頭發(fā)的工具。
有研究認為:通過對墓葬主人身份的考察,骨刷使用人群主要是契丹、奚、漢等民族,以成年女性為主。綜合考量,宋元骨刷大部分為“刡子”,是澤發(fā)工具。起源于晚唐,發(fā)展于宋金,元末后逐漸流行。南方地區(qū)元代時,骨刷出現(xiàn)了潔齒功能發(fā)展為牙刷。
也有學(xué)者認為:遼墓所出的骨刷就是牙刷,甚至更早到唐代,我國已經(jīng)發(fā)明了牙刷。
郝匠1號墓的發(fā)掘者認為可能是眉刷,希望未來能解開這個謎題。
五、結(jié)語
在晉城市郝匠1號墓中,似乎是歲月靜好,看不到歷史的風云變幻,但結(jié)合歷史背景來看,就別有一番滋味。
1122年,金兵大舉進攻遼國,北宋也進攻燕云,試圖收回燕云十六州,結(jié)果卻大敗而歸。
這一年,郭永堅出生于晉東南的晉城,是北宋人。
1127年,金國進攻北宋,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恥”,北方淪陷,百姓苦不堪言。
這一年郭永堅6歲,不再是宋人。
1136年,岳飛抗金,太行忠義社響應(yīng),風起云涌。
這一年,郭永堅15歲。
1141年,宋金“紹shào興 xīng和議”,岳飛遇害。
這一年,郭永堅20歲。
1175年,是歷史上相對平靜的一年。
這一年,郭永堅去世,虛歲54歲。
郭永堅墓不禁讓我們思考:在歷史大潮中,一個普通人能留下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