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踏入殷墟博物館,踏入這歷史的深處,探尋“車轔轔,馬蕭蕭”的殷墟車馬遺跡展廳。來到洹河之畔的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博物館,在這里,您將目睹3000多年前結構精巧、機動靈活的馬車,它們仿佛穿越時光,將商王朝的輝煌與制造技術展現在您的眼前。
這些馬車,不僅承載著日常的交通功能,更是商代時期軍事戰爭、祭祀禮儀、田獵郊游的得力助手。它們不僅是商王、貴族的尊貴象征,更是他們權力和地位的體現。在墓葬附近或墓道內,這些馬車作為隨葬品,繼續為亡者服務。
那么,什么物體既走曲線,又走曲線呢?答案便是那承載著人類文明與速度的車輪。車輪的發明,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類前行的道路。
在探討馬車的運動時,我們不難發現,其軌跡既包含了筆直的直線,也交織著優雅的曲線。軒、轅二字,古老而深邃,皆與車子息息相關。我國車子的起源歸功于偉大的黃帝,而 “橫木為軒”、“直木為轅”,因此,黃帝被尊稱為“軒轅氏”,這一稱號不僅是對他創造精神的贊美,更是對他貢獻于人類文明的高度認可。
在人類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我國秦朝“車同軌”的1.4米軌距與西方“車同轍”的1.43米鐵路軌距,竟與兩匹馬的屁股寬度產生了微妙的聯系。這一看似荒謬的巧合,實則凝聚了深厚的文化與技術智慧。
當我們談及今天地球上大約百分之六十鐵路的標準軌距時,或許會感到一絲驚訝。因為,今天全球最先進的地面運輸系統——鐵路的軌距,竟然與兩千年前兩匹馬的屁股寬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和邏輯呢?
公元前750年,秦國這個諸侯國誕生,而羅馬城邦的出現,在公元前747年,時間只差了三年。接下來,這兩大帝國都經歷了幾百年的時間,完成了統一。國際鐵路協會在1937年制定了1.4米為標準軌,因為當時拉煤的馬車用的鋼軌就這個寬度;而馬車軌距的是根據古羅馬時代的一直流傳下來的車轍定的(西方的“車同轍”),車轍由車寬決定,車寬則是由兩匹馬屁股的寬度決定的。
反觀我國古代秦帝國,自秦始皇一統六國,馬車便成為了交通的主力軍。為了保護路面,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實行了“車同軌”制度,規定車軌的統一寬度為6尺。秦代一尺合今23.1厘米,6尺即相當于現在的138.6厘米。我國古代戰車的軌距也是由兩匹馬屁股的寬度決定的。
在殷墟博物館的“車轔轔 馬蕭蕭”展廳中,我們得以一窺商代重裝武器的輝煌。那不僅僅是戰車,更是長牙帶刺的木制坦克,它們如同古代的鋼鐵巨獸,在戰場上展現著無與倫比的威力。車軸的兩端,戰馬的兩側,長矛利刃熠熠生輝,每一次沖撞都帶給敵人沉重的打擊。
殷墟博物館展廳的這些馬車,不僅是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馬車實物標本,更是對3000多年前商文明的生動詮釋,如同歷史的活化石,靜靜訴說著那個時代的繁華與輝煌。(王建安 攝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