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結腸系膜‘翻個跟頭’,淋巴清掃很干凈,真沒想到,腸癌手術還可以這樣做。”近日,江蘇省抗癌協會腔鏡與機器人外科專委會大會成立,而成立前的一場高水平“腸癌手術分享”讓業內同行意猶未盡。這個顛覆傳統的手術方法究竟神奇在哪里?會給患者帶來怎樣的好處?江蘇省腫瘤醫院(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普外科副主任楊柳教授團隊為我們分享了創新手術背后的故事。
手術難度大?顛覆手術方式來“攻關”
安徽馬鞍山的王先生(化名)得了升結腸癌,與其他患者有點不同,他的腫瘤處于進展期,根部淋巴結乃至根部血管背側淋巴結多發腫大,懷疑淋巴結轉移。最為關鍵的是腸系膜上靜脈背側多發淋巴結腫大。
“對于我們腸外科醫生來說,腸系膜上靜脈就是一個‘雷’,一般人不太敢挑戰,因為一旦破裂就是大出血,手術就功虧一簣,甚至危及生命。”團隊成員、副主任醫師司呈帥介紹,因手術難度大,外院醫生給予王先生四次新輔助化療,但效果不明顯。王先生多次輾轉求醫,希望可以手術根治性切除局部病變。
經多方打聽,他們來到江蘇省腫瘤醫院普外科楊柳主任醫師門診。楊柳分析,這個手術確實很難,因為傳統的手術方法,直接正面切口下去,一入口就會遇上腸系膜上靜脈這個“雷”,手術需要先避開它。只有闖過去才能繼續手術,但背后的淋巴清掃可能遭遇“不徹底”。可否另辟蹊徑?楊柳團隊理論聯系實際,結合既往多年腔鏡及機器人手術的經驗,反復討論,推敲,根據局部解剖,3D重建,然后首創性提出了尾外側入路行手術,這是一種顛覆傳統方式的手術,其獨特性就是“開刀入口”的改變。從病變部位的外側入手,讓結腸系膜“翻個跟頭”,腫瘤和淋巴全面暴露,這樣手術更輕松、淋巴清掃更干凈,出血也非常少,術后恢復快。
楊柳團隊在手術
首創背后,是對基本功的高要求
為啥是這個團隊開創了這樣的手術方法?對此,楊柳謙虛地說:“可能是手術做多了,熟能生巧,巧能變通。”創意想法很重要,但實際上,對主刀醫生的基本功以及團隊合作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也就是說,你只有傳統手術做得多,才能做好這種創新的手術。”楊柳解釋,正面打開切口,迎面就是腸系膜上靜脈,你只需要避開它即可繼續手術。但是,當結腸系膜翻個跟頭,從后面或者側面,你還能認識腸系膜上靜脈及其屬支嗎?如果無法識別,那么風險就極大,一不小心就會踩雷。“打個比方,有一個人,你看他的正臉很容易識別,但從背影和側面就很難確身份,除非你對這個人非常熟悉,聽到他的腳步聲就知道他來了。而我們,對腸系膜上靜脈及其屬支解剖再熟悉不過了。”
另外,這個手術對團隊合作的要求也高。比如結腸系膜如何“翻跟頭"、翻多少度、術中牽拉的力度角度,主刀醫生和助手之間的配合非常關鍵。“我和我的助手配合已經磨合3年多,非常默契下才敢進行這樣的手術。”楊柳說,這樣的手術,對腸系膜上靜脈根部淋巴結轉移尤其是腸系膜上靜脈背后淋巴結轉移的病人非常有益,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和生存期。
探索精準微創,讓患者駛上快速康復路
近年來腫瘤發病率逐步上升,外科治療依然是腫瘤治療的核心方式之一。以腔鏡和機器人為代表的微創治療是外科治療的趨勢,給病人帶來眾多受益。作為江蘇省抗癌協會腔鏡與機器人外科專委會主任委員,楊柳表示,新的專委會使命就是探索精準微創,讓患者駛上快速康復路。
“像這樣的手術直播交流,我們會經常舉行。大家切磋手術技藝,共同進步。”楊柳表示,專委會的成立就是為全省同道搭建互相交流學習的平臺,促進我省腫瘤外科腔鏡與機器人微創水平的共同提高,進一步發展精準微創快速康復的外科理念,發展壯大江蘇醫學的發展,造福患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