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男,在過去也叫負心漢!古往今來,數不勝數。
西漢歷史上就有這樣的渣男,自己沒什么作為,卻因為生了兩個優秀的兒子,不僅晚年得以大富大貴,還被載入史冊。
他就是霍仲孺,歷史上記載,他是河東郡平陽縣(今天山西省臨汾市)的一名衙役,生活雖不富足卻也算安穩。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霍仲孺的上司為了巴結平陽公主,就把霍仲孺借調了過去,讓他好好給公主做事。從此,他的生活軌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平陽公主是漢武帝的姐姐,身份尊貴,她一生有三段婚姻,第一任丈夫是開國功臣平陽侯曹參的曾孫曹壽,但結婚沒幾年就去世了;
第二任丈夫是另一位開國功臣夏侯嬰的曾孫夏侯頗,沒幾年也去世了;
第三任丈夫是一代名將衛青,也就是漢武帝的小舅子,衛青去世后,此后平陽公主就沒再嫁。
霍仲孺到了平陽公主的府邸,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與公主府中的一名侍女好上了。
這名侍女叫衛少兒,她可不是一般的侍女,她有個妹妹,就是漢武帝未來的皇后衛子夫。
在霍仲孺的花言巧語下,純真無邪的衛少兒不慎懷孕了。霍仲孺得知此事后,匆匆逃離平陽府,切斷與她的一切聯系,盡顯渣男本色。
更令人唏噓的是,霍仲孺離去未久,便另娶他人,且與之育有一子,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霍光。
提及衛少兒,不得不提及她是漢武帝皇后衛子夫的胞姐,親弟衛青是西漢的大司馬將軍,而衛少兒所誕下的孩子,正是名震四海的霍去病。
衛青也是私生子,他是衛媼與縣衙小吏鄭季的兒子。但是,他不姓鄭而姓衛。
霍仲孺與衛少兒私通,平陽公主并未干涉,相反還視為正常。只能說西漢時期對貞節并沒有太注重,也是因為當時衛家都是平陽公主的奴仆。
衛少兒是侍女,衛子夫是歌女,衛青是奴仆。按照正常發展,衛少兒的兒子霍去病長大后,依舊是平陽府的男仆。對于身份高貴的公主來說,奴仆的私事是微不足道的。
若非歷史的偶然與不凡,霍去病或許將沿著既定的軌跡,繼續作為平陽公主府中的一名男仆。
但歷史總是充滿變數,霍去病最終以其卓越的軍事天賦,成為大漢的一代戰神,徹底顛覆了命運的安排。
公元前139年,18歲的漢武帝完成莊重的祭祖儀式后,應姐姐平陽公主之邀做客平陽府。平陽公主深知弟弟喜好,精心籌備了一場盛宴。
在悠揚的歌聲中,一名叫衛子夫的女子讓漢武帝為之傾倒。平陽公主見狀,溫婉一笑,適時地提議:“陛下若真心喜愛,不妨讓子夫隨您入宮,以解陛下之寂寥。”
漢武帝聞言,心中喜悅難以言表,欣然接納了這份厚禮,隨即在府內一處幽靜的亭中,與衛子夫共度了溫馨的時光。
臨別之際,平陽公主深情地拍了拍衛子夫的背,眼中滿是期許:“去了宮里,千萬要好好吃飯,以后做個人上人,順帶別忘了是我幫你引薦的。”
入宮后的衛子夫,憑借其溫婉賢淑與不凡才情,迅速贏得了漢武帝的寵愛,被封為夫人。
當時的皇后陳阿嬌,面對丈夫的移情別戀,多次以淚洗面,甚至以死相逼,使得漢武帝難以再頻繁探訪衛子夫。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頒布大赦令,眾多未得寵幸的宮女得以重獲自由。衛子夫五味雜陳,她鼓起勇氣找到了漢武帝,要求把自己也釋放。
漢武帝心中涌起無限柔情,兩人一番敘舊之后,當夜便重燃舊情。第二年,衛子夫有了身孕。
當時一直沒懷孕的陳阿嬌非常生氣,于是策劃抓捕衛子夫當時并未知名的弟弟衛青,欲將其殺害,后衛青得其友公孫敖相救免于一死。
隨后的十年間,衛子夫相繼為漢武帝誕下三位公主及一位皇子,其地位日益穩固。
反觀陳阿嬌,因多年無子且行為日益乖張,終被漢武帝以亂用巫蠱為由廢黜,打入冷宮。
至此,衛子夫正式接替陳阿嬌,成為大漢王朝的皇后。
在古代,一人飛升,仙及雞犬,衛子夫榮登皇后之位,其家族亦隨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榮耀。
衛子夫的長姊衛君孺,嫁與太仆公孫賀,聯姻之喜讓公孫賀更加得寵于漢武帝;
二姐衛少兒雖情感波折,與陳掌私情卻意外為家族引來皇恩浩蕩,陳掌因此顯貴;
公孫敖因親近衛家而受益匪淺;衛青從籍籍無名躍升為大中大夫,開啟了其輝煌的軍事生涯。
自公元前129年起,衛青與公孫敖并肩作戰,七次深入匈奴腹地,屢破強敵,白羊、樓煩二王望風而逃,河套、右北平、上谷等地盡歸漢土。
漢武帝慧眼識英,封衛青為大將軍,命其繼續北伐,誓要將匈奴逐出中原。
到了公元前123年,年僅17歲的霍去病橫空出世,被漢武帝委以膘姚校尉之職,置于衛青麾下歷練。
霍去病不負眾望,首次出征便以八百壯士大破匈奴兩千精銳,斬殺匈奴高層,威震四方。
兩年后,霍去病晉升為騾騎將軍,領兵河西,再次以少勝多,俘虜匈奴高層過百,殲敵四萬有余,與衛青共鑄大漢鐵騎之輝煌。
公元前119年,二十二歲的霍去病率領五萬鐵騎,深入大漠兩千里,追擊左賢王,殲敵七萬,俘虜匈奴高層八十三人,其英勇事跡傳遍四海。
霍去病在狼胥山、姑衍山祭天立碑,彰顯大漢天威。因為這場勝仗,漢武帝特賜“冠軍侯”之號,以示嘉獎。
此時正當霍去病功成名就的時候,母親衛少兒揭開他的身世之謎,原來霍去病并非公孫家血脈,其生父乃霍仲孺。
霍去病得知真相后,非但沒有怨恨,反而親赴平陽去見親爹。霍仲孺聞訊,心里害怕極了,往昔拋妻棄子,生怕這位兒子是來清算舊賬,問責于己。
當霍去病英姿颯爽地出現在他面前時,只見霍去病非但沒有絲毫責備之意,反而帶著溫暖的笑容,贈予他田產與土地,還有金銀珠寶相贈。
原來霍去病不是來興師問罪的,這時候霍仲孺情緒才緩和下來。父子倆的心結得以解開,曾經的隔閡化作了深深的親情紐帶。
霍仲孺也放下了心中的顧慮,欣然接受了霍去病的一片孝心,兩人共敘天倫,仿佛那些年的分別從未發生過。
隨后的兩年里,霍去病細心照料霍仲孺,并將同父異母的弟弟霍光引薦至漢武帝,霍光風度翩翩、才情出眾,瞬間贏得了漢武帝的青睞,被賜予郎官之職。
公元前117年,天妒英才,霍去病不幸離世,留給世間無盡的哀思。
漢武帝把對霍去病的思念轉移到霍光身上,先是授予霍光奉車都尉與光祿大夫等高位,隨后讓其近身侍奉,日夜不離左右,足見對其信任與器重之深。
霍光也是個厲害的人物,在漢武帝身邊默默耕耘了二十余年。在這段漫長的歲月里,他始終保持著低調謙遜的態度,行事穩健,從未有過絲毫差錯。
即便是在漢武帝那喜怒無常、對臣子要求極為嚴苛的宮廷之中,霍光也能游刃有余,屢得圣心,這實屬難能可貴。
他憑借著自己的智慧,逐漸贏得了漢武帝的信任,地位日益顯赫。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在彌留之際,為年僅8歲的幼子劉弗陵托孤,挑選了四位重臣,他們分別是霍光、金日磾、上官桀與桑弘羊。
盡管四人均受武帝遺命,共享輔政之權,但只有霍光逐漸成為昭帝朝的實際掌舵人。
據《漢書》所載:帝年八歲,政事一決于光。
面對此等局面,上官桀與桑弘羊心中難免生出不滿與嫉妒,他們追憶起武帝的囑托,憤慨于霍光一人獨大的現狀,于是暗中串聯,對霍光進行誹謗,甚至編造其意圖篡位的謠言。
他們的伎倆太過拙劣,連年僅十四歲的漢昭帝都能一眼洞穿其虛偽,并果斷下詔力挺霍光,嚴懲造謠者,維護了朝綱的清明。
上官桀不甘失敗,竟鋌而走險,密謀政變,意圖廢黜昭帝,剪除霍光。最后他的陰謀尚未付諸行動,便已被昭帝與霍光提前洞悉,最終落得滿門抄斬的下場。
霍光因此更加穩固了其權勢,被昭帝加封為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權傾一時,無人能及。
昭帝在位十三年,無子而崩,霍光再次行使輔政之責,迎立昌邑王劉賀為帝。
但劉賀放蕩不羈,難以勝任帝位,僅在位二十七日便被霍光廢黜。此舉震驚朝野,卻也彰顯了霍光在漢室內部的絕對權威。
隨后,霍光選中流落民間的漢武帝曾孫劉病已(后改名劉詢),即后來的漢宣帝,繼承大統。
為確保新帝順從,霍光曾有意讓女兒霍成君成為皇后,但遭漢宣帝婉拒。
霍光之妻為達目的,買通女醫毒殺宣帝發妻許平君。宣帝雖心中憤恨,但深知霍光勢力龐大,故隱忍不發,表面順從,實則暗中蓄力。
直至公元前68年,霍光病逝,漢宣帝方得以逐步清算霍家勢力。
公元前66年,漢宣帝終于對霍家動手,將其滿門抄斬,皇后霍成君也被廢黜,后于冷宮中自盡。
霍光家族遭受滅頂之災,但其對漢室的貢獻仍被后世銘記,西漢、東漢兩朝均對其陵墓加以保護,以示尊崇。
司馬遷曾評價霍光:“霍光之輔漢室,可謂忠矣。然卒不能庇其宗,何也?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人臣執之,久而不歸,鮮不及矣。”
意思是說霍光固然忠于漢室,功高蓋世,然而他犯了一個大忌,那就是搶了老大的風頭,須知,威福權柄,那是皇家的專利,你偶爾拿著嘚瑟兩天也就算了,長期把持著不肯歸還,后果會很嚴重。
這段歷史要從霍仲孺說起,不論是意外誕生的軍事奇才霍去病,還是他正式的兒子霍光,皆成為推動漢代歷史走向的關鍵人物,其影響力跨越時代,永垂青史!
作者聲明:內容由AI生成 舉報/反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