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日前,德慶民博藝術館何華強先生提供了一本何氏族譜抄本信息給筆者,說此族譜由一位廢品收購者在馬圩鎮大較村收購后轉售給他的。該抄本寬度13.8cm,長度23.8cm,厚度1.9cm,六十多個筒子頁。內有一篇寫于萬歷三十九年(1611)的序言。根據這篇序言記載,先祖原籍并不清楚,只知道在宋代擔任官職,任期滿后在德慶城西社壇的附近定居,后來遷居悅城鄉第九都(轄地與今永豐鎮大致相同)的一個村莊(根據族譜內其他記載,當為文羅村。筆者注),洪武二十四年(1394),仁可公(在族譜中為第四世)從文羅村遷到金林鄉第四都古壘村。嘉靖壬戌年(1562),十一世廷陳修族譜。萬歷三十九年(1611),十二世太宇修族譜,寫下該篇序言。今將序言點校、翻譯于下。限于筆者學識,文章標點、翻譯難免有誤,敬請讀者指正。
重修何氏族譜序
譜者何?譜我族也。我族何?非始于何也。我何氏者,周武王之弟,唐叔虞之裔孫也。世為韓王,傳至戰國王安者,為秦內史勝所虜。王安維時流離瑣尾,其幸而免者,不得不諱姓以全宗祧。故以韓何音相近,遂改韓為何。我族之姓,實始于此也。
粵溢支派益繁,其散而處也,不知其幾,孰能遡其流而窮其源?我今之族也,朝于斯,長于斯,非始于斯也。考之別,自于遠祖仕宋,來守晉康,秩滿解組,自祖德慶西門社壇而家焉。壹就莊于悅城九都鄉村。傳及四世,適我太祖高皇帝?掃胡元,龍飛淮甸,混一區宇。迨洪武廿四年,其令天下各立戶藉。我祖諱仁可者,迺承制創于金林鄉四都一圖十甲,而定居于古壘焉。今之居,我祖造端之始也,迄今蓋貳佰叁拾年于茲矣。
究其社壇從來者,不知其奚自也。究其始祖之所自出者,不知其為誰。世遠年湮,譜于族久廢。竊因太上以來,我之渾渾噩噩,惟知執柯引犢,耕食鑿飲而已,莫知家譜之為何物也。傳至拾壹世,幸我叔諱廷陳者,幼而聰敏,補學州庠弟子生員,屢經科□,屢出孫山,星學猶精,始信命途之蹇滯。功名無志,迺遡我族之源流,嘗語人曰: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國有史官,家譜其可無人乎?且五世不修譜,一不孝也,況我又居十世之外乎?不孝之罪無逃矣。遂奮然以修譜之任為己責焉。因撿祖遺舊圖壹紙,編輯成帙,迺族房分明矣。世次未定,昭穆之序彰矣。凡生卒葬氏地,遠而無稽者,近而有據必詳,不既明且畫矣,似不容于復作矣。余為此夅,非敢自作聰明也。緬想嘉靖年歲壬戌,以迄于歷五十余歲,生齒曰蕃氏,圮娶行實顯晦,俱未填注,若非重修之道,無論疏遠者不能不忘,縱密邇者亦難稽據也。問其祖父之生,卒然無知者有;問其祖父之氏地,昏然無得者有之。將見疑以傳疑,以信以傳信,或以甲為乙,以乙為甲者,未必無也。是以我心孔疚,莫敢或遑,故襲我叔之遺編,以纘其緒之所未及。生卒氏地,靡不詳也;宦署行實,無不悉也。辰之與諱,胡敢闕焉?嗟!莫為于前,雖美弗彰;莫為于后,雖盛弗傳。余也不顧僣妄,敢繼叔之作而續其傳焉,俾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也。五世之下,豈無興起孝悌者以繼余筆?在此為序。
龍飛萬歷三十九年歲次辛亥季春既望
拾貳世孫庠生之南花太宇頓首拜書
白話文(意譯)
什么是譜?它是記錄我們家族的。我們的家族起源于哪里?并非最開始的時候就姓何。我們何氏家族,是周武王的弟弟、唐叔虞的后代。后來世代為韓國國王,傳至戰國時期的韓國最后一位名為“安”的國王,被秦國的內史勝俘虜。韓王安在那時遭受困苦,那些幸免于難的人,不得不改姓以保全宗族。因為“韓”和“何”的發音相近,就將韓改為何。我們家族的姓氏,實際上是從那時開始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家族分支越來越多,散布各地,不知道有多少,誰能追溯它的源頭?我們現在這一支,是在這里出生、成長,但并不是起源于這里。考察它的起源,是從遠祖在宋朝的時候來到晉康做官,任期滿后解職,在德慶城西門社壇處安家。后來在悅城鄉第九都的一個村莊定居。傳到第四代時,正好遇到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推翻胡元統治,建立明朝,統一全國。到了洪武二十四年,朝廷下令全國各地建立戶籍制度。我們的祖先名叫仁可,于是遵照制度在金林鄉四都一圖十甲創建戶籍,并在古壘村定居。我們現在居住的地方,就是從這位祖先開始的,到現在已經有二百三十年了。
至于來自社壇的這支族人,從哪里來,已經無從知曉。由于年代久遠,族譜久已廢棄。我私下里認為,從上古以來,我們族人渾渾噩噩,只知道牽牛耕田,鑿井取水,沒有人知道家譜是什么東西。傳到我這一代,幸好我的叔叔名叫廷陳,從小聰明,成為德慶州學庠生,多次參加科舉考試,雖然每次都名落孫山,但他精通星學,開始相信命運的坎坷。他無意于功名,于是追溯我們家族的源流,曾對人說:家有譜,就像國有史。國有史官,家譜怎么可以沒有人來修呢?而且五代不修譜,是對祖先的不孝,何況我已經超過十代了。不孝之罪無法逃避。于是他毅然承擔起修譜的任務。他根據祖上傳下來的一張舊圖,編輯成冊,于是族中房支分明。世系次序明確,昭穆之序也清晰了。凡是出生、去世、葬地等信息,遠的無法考證,但近的有據可查,必定詳細記錄,這樣既明確又具體,似乎不需要再重新編寫了。我寫這篇序言,不是自以為聰明,而是想到從嘉靖壬戌年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五十多年,家族人口日益增多,那些顯赫和隱晦的事跡都沒有記錄下來,如果不是重新修訂,不僅疏遠的親戚會忘記,即使是親近的親戚也難以查證。有些人連自己祖父的生平都不知道,有些人連自己祖父的葬地都不知道。這樣下去,難免會有錯誤。因此我感到非常愧疚,不敢懈怠,于是繼續我叔叔的工作,把生卒氏地等信息詳細記錄下來;把官職和事跡等也一一記錄。時辰和名諱,怎敢遺漏?唉!如果沒有前人的努力,再美好的事物也無法彰顯;如果沒有后人的傳承,再盛大的事物也無法流傳。我不顧僭越,敢于繼續叔叔的工作并延續他的傳承,使后人看待我們,就像我們看待前人一樣。希望五代之后,會有孝順的后輩繼續我的工作,所以寫了這篇序言。
▲ 悅城鄉第九都(劉杰威繪圖)
族譜抄本圖片由德慶民博藝術館提供
端溪文史創建于2015年9月,立足于發掘德慶人文歷史,放眼泛德慶地區(即德慶曾經管轄過的包括今封開、云浮、郁南、羅定、信宜等地)以及肇慶地區鄉土史情。你關注我,我致力于追尋歷史本源。歡迎讀者轉發分享。在這里,您可以閱讀許多關于德慶乃至肇慶人文歷史的文章,希望能讓您更加了解德慶(肇慶)歷史,幫助您深入研究德慶(肇慶)文化。
其他公眾號轉載本公眾號原創作品需取得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