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上半年,業績大虧損,讓無數人悲觀起來。
于是,有人發出這樣的疑問:萬科真的無力回天了嗎?萬科真的要步其他房企后塵了嗎?萬科的自救與堅持,還有必要嗎?
各位主子好,每周一叨,理性開炮。我是叨主周一叨。
7月啟幕,各房企都交出了上半年的答卷,不出意外,萬科還是第三,只不過前面霸榜的換成了兩個央企:一個是倒賣軍火起家的大哥保利,一個是承攬工程出身的大佬中海。
正所謂,“桃李春風一杯酒,我是老三最持久”。
還記得,在房地產最嚴管控的2021年,碧桂園和恒大也曾力壓萬科,分屬冠、亞,可如今已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生死兩隔不相識”。
前者,碧桂園從第一滑落到了第16名,銷售業績也僅是萬科的1/4。后者,恒大,也僅剩下了債務上的又恒又大,并帶著人世的痛罵結束了一地雞毛。
相比而言,萬科這三年來,變的只是銷售額,不變的是名次,尤其,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下,仍能排進前三,著實已算優秀。
然而,即便如此,萬科上半年的經營業績還是出現了虧損,而且是萬科上市33年以來的首次虧損。
7月9日,深陷資金危機的萬科地產發布上半年業績預告:
預計2024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虧損70億元至90億元,同比下降171%至191%。
嚯!虧70-90億,這是什么概念?是多還是少呢?
首先,從中指的銷售額和銷售面積來看,假設萬科賣的都是100平米的房子,90億相當于一下沒了7000套房子。
其次,從下降比例來看,如果去年上半年還盈利100元,今年就是虧了90元,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已是天上地下。
最后,從今年一季度業績來看,一季度虧損3.6億,僅過去了短短三個月,虧損擴大了25倍,多虧了87億,平均一天虧損一個小目標。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未來市場不能如期轉向,那照此下去,萬科下半年或將繼續虧損180億。
松下幸之助說:“企業不盈利就是罪惡。” 同樣的意思,王健林說:“企業一定要有盈利,企業不賺錢應該說是不道德的。”
既然你不道德,我又何談仗義。
于是,機構,股東和客戶,三方紛紛出離憤怒,對萬科展開了無情“圍殺”。
首先,機構端,三大評級機構紛紛下調了萬科評級:
1、3月27日,惠譽曾將萬科長期外幣發行人評級從“BBB”下調至“BB+”,評級為非投機級或垃圾級,償債能力較弱;
2、4月11日,標普將萬科信用評級由“BBB+”下調至“BB+”,列入“垃圾級”,展望負面;
3、4月26日,穆迪將萬科的信用評級,由“Ba1”下調兩級至“Ba3”,處于Ba序列的最低檔,相關標的信用質量較差,有一定的投機成分,信用風險較高。
其次,股東端,一方面是市場上的小股東陸續用腳投票,拋售股票。一方面是大股東深圳國資委,也出現了業績大幅下滑。
據公開資料顯示,2024年1-5月,深圳國資委的凈利同比下滑93%,其中,除了受其參股的金融企業業績下滑影響外,房地產成了其最大的拖累。
所以,對于當下的深國資來說,的確是“地主家也沒有余糧了”。
接下來,如果真如叨主前面所說,萬科的虧損一旦持續擴大,這位曾救萬科于水火的“白衣騎士”,很難說不會變成“黑衣無常”,對郁亮團隊或萬科企業本身進行優化調整。
最后,客戶端,正像叨主前篇文章「萬科的“錢袋子”,爆了!」中說到,隨著銀行、中金等國資大企的降薪消息曝出,人們對品牌的信任已出現大面積瓦解,而萬科在過去半年里的表現,也將其多年積累的品牌高度和信任,損失殆盡。
所以,客戶很難再像過去那樣,去勇敢地買萬科,而這,無疑又給萬科的未來銷售,帶來巨大的壓力。
但盡管如此,面臨以上如此“圍殺”,萬科似乎仍像那個“千磨萬擊還堅勁”的竹石般,意圖守住最后的英雄風骨。
一方面,萬科在陸續賣掉各地的多宗優質資產;一方面萬科持續在向各銀行申請信貸支持。
一方面,郁亮帶頭對高管進行了全面降薪到一萬元每月;一方面一批萬科的骨干主動站了出來,組織了1800多人自籌2億元,以增持A股股票。
看得出來,萬科不想躺平,萬科人仍在自救。
但叨主不得不悲觀地說,這一切的行動,面對如南方洪水般的泥沙俱下的市場形勢,以及前述所說三方的共同“圍殺”,真的有用嗎?
戴爾·卡耐基說:“只要有讓我們解救情況的一絲機會,我們便要奮斗。”
或許,這句話正是說的萬科和萬科人。
我是一叨,下次再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