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發布上半年最新金融數據,毫無意外,廣義貨幣M2和狹義貨幣M1增速又創下歷史新低,特別是代表市場上貨幣流動性的狹義貨幣M1余額,已是連續三個月同比下降!
圖片
也就是說企業手里可用來進行短期投資、投入再生產的活期存款越來越少,大家對經濟前景不看好,寧愿把活錢(M1)錢存成長期的定期存款(M2),準備過冬,由此當下經濟活力下降必然難免。
圖片
同期的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8.1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3.45萬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2.46萬億元,同比少增3.15萬億元;同樣說明企業也不愿意貸款了,PPI同比連續21個月負增長,企業盈利越來越難,投資意愿下降,干脆躺平,不貸款了。
圖片
當前經濟活力不足,正是需要金融政策發力,給實體經濟輸血,為市場注入更多流動性的時候,央行卻兩手一攤,借下屬媒體《金融時報》之口,給出了“金融總量指標的下滑并不意味著對實體經濟力度支持減少”的結論!
然后記者還拿出來一個浙江某企業以自有資金提前還貸的例子,通過專家之口解讀說企業以存款還貸款,導致央行的存、貸款數據下降,但企業的經營活動沒有受到影響。
圖片
先不批評《金融時報》的記者和專家拿某個企業的個例來證明全局有多么無知和無恥;僅就這個個例企業來說,如果企業經營狀況向好,正常情況下不更應該繼續投入資金用于研發、生產、銷售以增強企業競爭力和盈利水平嗎?企業拿存款去還銀行貸款,不正說明企業再投資的意愿不足嗎?如果經營活動的盈利水平足以覆蓋貸款的利息成本,有哪家企業會嫌從銀行貸來的錢燙手?這不正說明貸款利率高企帶來的利息成本已經成為企業經營不能承受之重嗎?
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意愿不強,經濟活力不足,正需要貨幣政策寬松,然而雖然市場一直在呼喚央行降準降息,但央行卻一直按兵不動,《金融時報》又借專家之口為央行辯解,稱貸款利率已在歷史低位,“為推動經濟回升向好營造了良好的利率環境”。
圖片
雖然“我國企業和個人房貸貸款利率已進入“3”時代,與國際主要經濟體相比,處于較低水平”,但和國際主要經濟體相比,美國、歐洲都在通貨膨脹,CPI持續上行,和我們CPI持續下行的通縮能一樣嗎?
MLF利率十五個月不做任何調降,而同期CPI價格指數一路下滑,名義利率雖然不變,但疊加上負增長的CPI,實際利率不是一直在上漲嗎?難道《金融時報》請來的專家是從體育老師那里學的金融常識嗎?
那么央行為什么不響應市場降息降準的呼聲而一味堅挺著貸款利率不動呢?《金融時報》又跳出來解圍,借業內人士之口辯解說“利率下調面臨內外部雙重約束”,其中,所謂的“內部約束”指的就是商業銀行的凈息差壓力。
因為經營能力差,國內的商業銀行只能靠吃凈息差來掙錢,其一季未商業銀行凈息差已進一步降至1.54%的歷史新低,所以商業銀行就會向自己的頂頭上司央行哭窮,再降利率,好日子就過不下去了。
圖片
央行不降息,本質是為了維護商業銀行的利益,但《金融時報》借“業內人士”之口端出來的理由卻非常冠冕堂皇:商業銀行主要是通過利潤來補充資本,凈息差收窄導致銀行利潤下降,利潤下降銀行就不能補充資本,不能補充資本就會影響銀行可持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金融時報》的邏輯是要維持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就必須維持高利率;但現實情況卻是貸款利率高企帶來的財務成本壓力已經影響了實體企業的利潤,影響到居民寧愿不消費也要先還貸,影響了市場活力影響了經濟回升向好的趨勢……
所以,《金融時報》這套打著服務實體經濟的幌子而行扼殺實體經濟之實的不降息邏輯,難道不是耍流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