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卷作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已經有近400年的歷史,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岷縣寶卷藏量豐富,種類繁多,傳承體系完備。長期以來,寶卷在岷縣百姓心中,有度化人心、弘揚正義、凈化心靈、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岷縣寶卷的歷史來源豐富。岷縣作為全國東西部和南北部地理與氣候層級分界帶,成為東西文化互動的核心樞紐帶。明初,陜西寶雞一帶居民整村遷移至岷洮,他們源源不斷帶來了各種民間寶卷;清中后期,全國各民間宗教組織帶著各自的教派寶卷經書匯集岷縣;清末至民國時期,岷縣城內有近五十家來自全國各省商會組織,各商會均有各自崇尚的寶卷供養及傳承,這是岷縣寶卷在清中后期及民國時期持續興盛的關鍵所在。
岷縣寶卷的蘊藏量豐富,具有地方特色。寶卷內容多為抑惡揚善,既能興教化、勸操守,又能營造熱鬧氣氛,給人以心靈洗禮與感悟。農村群眾普遍把它當成立言、立德、立身的標準,視為“家藏一寶卷,百事無禁忌”。本地專家張潤平先生岷縣寶卷進行了調查,截止2023年底,全縣境內現藏有寶卷抄本400多種、3000多部。
岷縣寶卷版本、種類及宣卷用具多樣。岷縣“寶卷”主要有手抄本、本地居民自行刻印的木刻印刷本以及官方的石刻印刷本3個版本;有寶卷、經、懺、品、佛詞、神咒、科儀等8個種類;宣寶卷的用具有:寶卷、木香、蠟、黃表、凈茶、獻果、鞭炮、清油燈、獻飯、翻經用的竹簽。其主要場所有家庭宣卷、村廟宣卷兩種。
寶卷的供奉極其講究。在岷縣老百姓心中,“寶卷”是神圣的,需嚴格按照上下卷或一二三四卷的次序從上到下排放,由經頭,寶卷,套盒三部分組成,用紅色的綢緞或絲布嚴實包裹,再按照文字上下順序立起來擺放在經堂。因此,在家中保存“寶卷”的位置為尊貴顯眼的上位頭正中央位置,并且有專門的供奉的“佛堂”。
如今,岷縣還盛行寶卷習俗,尤其是老人過世吃齋發喪哀悼之際。再如,家中不順利、祈求升學等等,請來經長、召來眾親友,念誦相應內容寶卷,時間或一日或多日,根據主人家愿心、精力、財力而定。岷縣“寶卷”詞牌豐富,曲令多樣,音調優美,是岷縣及相鄰縣鄉喪葬習俗一大奇觀。
文化學者朱君毅圍繞非遺傳承問題,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他指出,學習專注、執著、奉獻精神,理論與實踐結合,提升專業技能,學習為人、為學經驗,而岷縣寶卷作為民俗文學,深刻反映了一定歷史條件下人民樸素的生活期望和人生理想,使“活態傳承”“創新傳承”能吸引更多年輕人為傳承添磚加瓦,助力鄉村振興。
拍攝:劉蓓蕾
文字:王詩雅
指導老師:朱君毅
(本文為蘭州財經大學商務傳媒學院2024年暑期岷縣實踐教學團隊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