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8年正值淮海戰役勝利三十周年之際,一群抗戰老兵應徐州淮海戰役紀念館的邀請,來到這里參觀。看著眼前陳列的一行行曾經使用過的武器裝備、一面面掛著老舊照片的紀念墻,不少老兵都紅了眼眶。
突然,一陣怒罵聲打破了大家的這份動容。眾人抬眼一看,發火的正是譚震林。紀念館的人嚇了一跳,譚震林是中共中央委員,這次來參觀也有檢查他們紀念館工作的任務。眾人面面相覷,都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讓中央委員譚震林大動肝火。
但譚震林接下去的話卻讓眾人愕然。只見他指著一面墻,氣得面色通紅。原來紀念墻上有的名字“張冠李戴”,譚震林揚言:有人想要貪功。
貪功?貪什么樣的功?多大的功?究竟是什么樣的人在貪功?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粟裕巧計打響淮海戰役
1978年,中共委員譚震林來到了淮海戰役紀念館參觀,當看到介紹淮海戰役的內容,將中原野戰軍定為成了指揮淮海戰役的內容時,罕見的發了火,揚言貪天之功,更說出了“無恥至極”的言語。
很多人不了解譚震林的背景,不知道他為何會發如此大的火,甚至連譚震林的外孫都表示很少看到外公發火。
追根溯源,是因為譚震林曾經出生華東野戰軍,和陳毅、粟裕兩位將軍并肩作戰,并且譚震林還是華東野戰軍的第三把手。
而當年的這場淮海戰役,不僅是解放戰爭最成功的三場戰役之一,更重要的是這場戰役是在兵力和裝備明顯落后國民黨軍的情況下,聯合了人民群眾力量共同獲得的一場戰斗。
這場戰斗除了是共產黨軍跨越里程碑的一場戰斗,更是一場軍民合作的戰斗奇跡,加強了軍民一家緊密聯系。
解放戰爭期間,共產黨一共有四個主力軍,這里面包括中原野戰軍(中野)、西北野戰軍(西野)、華東野戰軍(華野)、東北野戰軍(東野)。
陳毅和粟裕當時任的就是華野軍的司令與代司令。
1948年10月初,濟南戰役大獲全勝,共產黨解放了濟南地區,緊接著共產黨又再制定新的作戰計劃,這次作戰計劃正是由華野代司令粟裕提出的,以奪取徐州為目的,對淮陰、淮安、海州、高郵等五地展開戰斗,后被稱為了“淮海戰役”。
粟裕提出的這個計劃,與當時毛主席提出的“把敵人在長江以北殲滅”的方針不謀而合,立刻就被上級領導批準予以實行。
1948年10月中旬,毛主席正式發布了作戰設想,并且下達了指令,稱整個戰役由陳毅、鄧小平全權負責指揮。
淮海戰役的第一階段是由華野軍負責主要的進攻路線,中野軍攻擊鄭徐弦,壓制孫元良的火力。
第一階段戰役中,粟裕帶兵僅僅用了短時間對整個集團軍進行休整,不到一個月,就繼續投入了戰斗,打響淮海戰役的號角。
粟裕下令通訊中心,在山東同時開啟了十多臺電臺,并且不斷發出指令,迷惑住了國民黨軍,讓他們以為華野軍滯留在山東地區進行休整,而粟裕則帶兵從后方帶兵聯絡了中野軍同時向徐州方向靠近。
有句話說的好,我預判了你的預判,粟裕正是預判到了國民黨軍此時也正在向徐州方向靠攏,企圖通過淮河一線進行撤退。
此時的解放軍僅僅只有50萬左右,到了徐州附近,華野軍發現國民黨軍收縮撤退的意圖后,據統計,這時候過得國民黨軍已經增軍到了70萬之多。
為了阻斷國民黨軍撤退之路,也為了不再壯大國民黨軍,華野軍當即展開了戰斗,追上了國民黨軍第7兵團,殲滅了國民黨軍兩個師的兵力。
國民黨軍第7兵團黃百韜向第13兵團的李彌發出求助,沒想到李彌不顧黃百韜的求助,堅決執行撤退命令,拒絕了黃百韜。
第7兵團僅僅負隅頑抗了一天,就被圍困在了碾莊,而撤離到安全區域的第二兵團和第13兵團,合力向徐州以東的方向進行攻擊。
淮海戰役大獲全勝
華野軍在徐州方向打的酣暢淋漓,中野軍則到了宿縣,在宿縣切斷了國民黨軍往蚌埠方向撤離的路。
雖然有第2和第13兵團分散了部分戰斗力,暫時解了第7軍團的困境,但是在粟裕的重新調整與安排下,11月22日,在碾莊附近,還是成功拿下了這場戰役的勝利。
粟裕帶領的華野軍殲滅了黃百韜帶領的第7軍團,黃百韜將生命,留在了那場戰斗中。
第7兵團覆滅后,中野軍對第12兵團發起了戰爭,為了阻止第6兵團和第8兵團與第12兵團會合,增加戰斗力,淮海戰役總前委搬到宿縣小李村,總前委在周邊幾個地點輪流入駐,讓敵人摸不到具體的位置。
11月25日,中野軍在宿縣包圍了第12團軍,經過兩天的戰斗,第12團軍逐漸落入的敗勢,甚至可能會被全殲。
此時蔣介石也著急了,在11月28日下令第2、13、16三個兵團的軍隊放棄撤退計劃,并將第6、8兵團調出了徐州,向北方支援。
11月30日華野軍發現國民黨軍的撤退計劃,立刻發起了追擊和攔截,12月4日,華野軍成功將杜聿明的軍隊包圍在陳官莊。
中野軍合圍第12兵團,打到后面,第12兵團到了彈藥糧草缺乏的階段,華野軍立刻安排了部分的軍力協助中野軍,對第12兵團合力發起總攻,在12月15日,消滅了第12兵團12萬士兵,并將12兵團的司令黃維成功虜獲。
12月17日,劉伯承、鄧小平、粟裕、譚震林、陳毅共5名總前委,在華野指揮部,針對渡江的作戰方案提出具體細則,也對部隊整編的計劃提出可實行的有效方案。
此時,華野軍和中野軍已經成功的消滅了國民黨軍大部分的兵力,為了勸降杜聿明,共產黨進行了招降活動,同時也利用這個機會,安排共產黨軍進行休整。
其實這時候的杜聿明已經快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僅僅靠著空中物資補給支撐著,多次發起突圍戰均以失敗告終。
雖然杜聿明在這樣的情況下,仍不愿意投降,但是士兵的士氣卻受到了強烈的動搖。
1949年1月6日,中野軍和華東軍向杜聿明集團軍發起了總攻,僅用了4天,就消滅了第13兵團大部分軍力,成功虜獲了杜聿明,將第2兵團司令邱清泉殲滅,這場戰斗徹底結束了,也是淮海戰役勝利終結的標志。
淮海戰役的結束,長江以北區域徹底得到了解放,這也昭示了中共軍委、總前委在此場戰斗中所做出的正確決策。
更振奮人心的是,淮海戰役的勝利,大大削弱了國民黨軍的實力,可以說蔣介石在南線的主力部隊已經損失了十之八九,尤其是第2、12兵團的覆滅,至此蔣介石失去了這場戰斗的勝利鑰匙。
譚震林糾錯,還華野軍功勞
譚震林來到淮海戰役紀念館時,竟看到有人講淮海戰役的兩大軍團主次部分搞錯了,把中野軍的某些將領標注為淮海戰役的指揮官,強化了牽制敵軍的中野軍在這場戰斗中的功勞,弱化了華野軍在這場戰斗中的付出。
作為從華野軍出來的譚震林,更是親身參加了淮海戰役,他不容許有人篡改歷史,抹滅了英雄在戰斗中的付出。
說起淮海戰役,譚震林一直中肯的評價,這不是某一個野戰軍就能獨立完成并成功的戰役,這場戰役如果沒有中野軍和華野軍通力合作完成,或許會完成這場戰役,但是損失絕對會比現在大。
之所以譚震林認為這場戰役的勝利,最關鍵的地方除了是華野軍的戰斗實力外,也有粟裕在背后推波助瀾的作用。
如今卻有人企圖利用混淆視聽,來貪下這樣的舉世大功,士可忍孰不可忍,所以他才會大發雷霆。
為了還原歷史,譚震林講起了當時背后的故事。
中央軍委成立了一個指揮小組,就是淮海戰役總前委,其中就包括了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和粟裕。
中央決定發起淮海戰役時,毛主席先是將作戰指揮權交給了鄧小平和陳毅,在作戰過程中,鄧小平又將華野軍的指揮權交給了粟裕,所以最終很多重要的決策和戰略部署,是由粟裕決定并發布的,所以這場戰役最大的功勞,應該是屬于華野軍和粟裕的。
如今有人想要削弱或抹殺華野軍的付出,譚震林如何能忍,他提出了事實和根據后,淮海戰役年紀念館的工作人員連連向譚震林道歉,并立刻安排了修改。
在場的人絲毫不介意譚震林的“脾氣”,反而是再次欽佩譚震林的耿直,作為在重要事件敢直言不諱的人,他所作所為從來都是對事不對人。
譚震林會這樣公然的說出真相,不是因為他和粟裕的私交或者是因為他對粟裕的崇拜,因為毛主席曾經就在各大場合,談起粟裕時,就有說道粟裕打戰是很厲害的,尤其在淮海戰役中,他可是立了頭功的。
這樣的話是毛主席說出的,所以沒人敢質疑譚震林的話。
毛主席會這樣說,是他了解粟裕,曾經在1947年毛主席下令,讓粟裕帶領三個隊伍的士兵橫渡長江去牽制國民黨軍的兵力。
粟裕了解了地形和兵力部署后,頂著重重壓力,向陳毅提出不可渡江,就在江北區域殲滅敵軍,毛主席駁回了兩次粟裕的提案,在第三次提出時,終于得到了毛主席的首肯,最終也如粟裕提出的方案執行,避免了共產黨軍的損失,全殲了敵軍。
也正是這一次力諫,毛主席又發現了一名大將,后來才會把粟裕放在了淮海戰役總前委小組里,而劉伯承也曾經大方的說淮海戰役主力就是陳毅、粟裕帶領的華野軍。
結語
淮海戰役的勝利,見證了一場奇跡,因為這場戰役用的時間久,戰斗規模大,是最艱苦的一場戰役,但是這場戰役殲滅的敵人數量卻是最多的,真真是見證了解放軍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譚震林堅持實事求是,維護華野軍的集體榮譽,反復的強調我們要尊重歷史,只有尊重歷史,才能在以后的戰斗中獲得正確的勝利途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