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受“秋天第一杯奶茶”的影響,每逢立秋,許多人都會買一杯奶茶,連不少藝人也跟風打卡第一杯奶茶。
站在經濟學的角度,立秋喝“秋天第一杯奶茶”不過是消費主義的營銷造勢,通過創作消費場景以刺激消費。內娛藝人需要通過社交平臺和粉絲互動,結合時令來玩玩梗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立秋作為秋天的第一個節氣,和立春、立夏、立冬并稱“四立”,是古時“四時八節”之一,在一年的氣象中具有比較重要的地位。
傳說南宋宮廷有“梧桐報秋”的習俗,這個習俗甚至延續到后來其他朝代。
什么是梧桐報秋呢?眾所周知,古人講梧桐視為非常高貴的植物,有鳳非梧桐不棲的說法(鳳凰只肯棲息在梧桐樹上,其他樹木堅決不停靠休息)。
但“梧桐報秋”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古代宮廷會在立秋那天安排宮人守候在梧桐樹下,當梧桐落下第一片葉子時就高聲宣布秋來了,寓意進入秋天。
也有說法是立秋當天,宮內要把盆栽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喊“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
無論是哪種,“梧桐報秋”說的都是立秋時節,借梧桐葉落寓意秋天到來,頗有些“一葉知秋”的味道。
不過“一葉知秋”中的葉落知秋卻是虛指,并不是真的看見葉落,而是甲和乙說話時打的一個比方。這個成語出自西漢名作《淮南子》,起源早于南宋。
但長年生活在南國之南的月小牙想說,雖然大家都說秋天落葉,但我們國家土地遼闊,氣象萬千,在海南等南方地區反而是春天落葉,所以不是葉落即為秋。
眾所周知,秋天是豐收的季節。對于以農耕文明為主的中國古代社會,立秋的重大意義不言而喻。因此一些地區會在立秋當天或立秋附近的日子祭祀土地神,祈求或提前慶祝豐收。
立秋也被認為是一年中的氣候轉折點。有觀點認為,立秋之后,降水、濕度等趨于減少或下降,陽氣漸收,萬物內斂。
據說在湖南、廣西等地區的山區,人們會在立秋將農作物放在陽光下晾曬,這本是一種有實際需要的農事活動,但隨著時間流逝,逐漸變成當地立秋“曬秋”的習俗。
也有一些地方的人們會在立秋“貼秋膘”,一方面是因為之前夏日炎熱,人們往往胃口不佳,由此導致消瘦,也就是“苦夏”。
現代人由于豐衣足食,講究以瘦為美,可能聽到夏天消瘦會大喜過望。
但古代糧食有限,因此古人普遍不以苗條為美,當燥熱的夏日終于過去,古人便想著努力進補以彌補夏季食欲不佳時減少的體重,這種習俗就是“貼秋膘”。
另一方面,秋天之后是冬天,冬季嚴寒,秋天吃得胖點,也有利于應對后面的寒冷天氣。可見“貼秋膘”也是有科學依據的。
立秋雖然寓意著秋天來了,但并不代表夏天的燥熱會立刻消失。因此有些地方會有“咬秋”的習俗,即在立秋這一天吃西瓜或其他水果,以消除暑氣,預防疾病。
在廣東地區,還有立秋吃芋頭的習俗。潮汕地區會做反沙芋頭,湛江、茂名等粵西地區則會做芋頭飯或芋頭糖水。說明一下,廣東人說的“糖水”并不是糖加水,而是廣東人對甜食的稱呼。
在湛茂地區,甚至有立秋不吃芋頭腳抽筋的說法,當地人認為在立秋不吃芋頭,可能會腿腳抽筋,因此他們立秋有吃芋頭的習俗。
你還知道其他的立秋習俗嗎?
我是元氣女文青月小牙,做娛評中的泥石流。原創不易,侵權必究。你怎么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