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狗蛋分蛋
幾天前,淘寶突然推出了一個全新的出海項目,名為“大服飾全球包郵計劃”??赐陜热莺?,不少人覺得這是對著海外拼多多Temu,貼臉開大。
按淘寶的說法,這次計劃針對商家,核心是低門檻、低成本。
只要加入該計劃,國內的淘寶商家,不用另外開店就可以直接面向海外出售商品。收到海外消費者的訂單后,商家要做的,只是把貨發至淘寶國內的海外倉,貨物到倉就算確認收貨,郵費上還有大額補貼。
關鍵,商家擁有商品的自主定價權和貨權。
這和Temu的策略,形成了鮮明反差。
門檻的問題先不多說,主要是低成本這塊,對跨境商家太有吸引力。
Temu全國商家大概有20萬,業務線遍布71個國家,現在做跨境電商,基本上繞不開Temu。但因為模式以及平臺策略的問題,Temu的全托管商家,大多有成本焦慮。
比如定價被平臺無限壓低,復雜的技術服務費等等。
加上越來越嚴苛的罰款機制,很多平臺商家苦不堪言。前段時間,就不少商家因為罰款去Temu廣州總部維權,據說有人被罰幾十萬上百萬。這事兒,我們寫過,文章不到一天,就被拼多多強勢404了。
當時維權事情發生,有商家在社交媒體上發帖,號召一起換平臺。
有意思的是,淘寶新計劃發布時間是7月31日,那段時間,也是Temu商家事件發酵最嚴重的時候。
有人說淘寶這波屬于陽謀,明著搶商家。
這兩年,中國電商出海浪潮洶涌。開始,因為模式、品類、市場方向有差異,電商四小龍之間尚未劍拔弩張,大家目標明確,就是從海外電商嘴里割肉。
主打一個外卷。
國內新聞報道,也大多都是亞馬遜等國外電商“被降維打擊”,唯一打得兇的,可能是同在美國市場的Shein和Temu。
但到今年,情況似乎完全不同了,無論模式還是策略,真刀真槍的碰撞越來越多......可以說,出海電商內卷的火藥味已經直沖天靈蓋。
聚集半托管,瘋狂搶商家
這次開槍最早的,是阿里。
今年1月,阿里速賣通全面上線“半托管模式”,2月阿里國際站也宣布推出B2B領域的半托管打法。緊接著3月到5月,Temu和Shein相繼跟注,同樣把“半托管模式”定位為未來發展的重點。
模式轉變的背后,其實是平臺對商家及市場,更細致的爭奪。
先來講講什么是半托管模式。
這是一個相對于全托管模式出現的概念,全托管是賣家當甩手掌柜,只負責供貨,主打低門檻。
半托管是在全托管的基礎上,將商品的定價權,店鋪的運營權交還給商家,平臺只負責倉儲物流、售后等方面,商家的利潤空間更大。
對于平臺而言,半托管可以節省一定的運營成本,同時因為有運營能力要求,相當于一種篩選機制,可以幫助平臺找到有實力的商家。另外,半托管也適合一些對利潤有要求的品牌商家,方便平臺豐富品類,提高質量以及口碑。
這些實力商家,恰恰是電商平臺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
如果說低門檻的全托管,扮演一個“開拓者”的角色,那么半托管模式,可以說是未來平臺護城河的“建造者”。
大家顯然都不甘心落后。
比如Temu,上線半托管模式后,第一時間開始組織搶商家,到7月初,其半托管招商團隊已達上千人,其中大部分來自以前的全托管團隊。
甚至有報道稱,旗下多多買菜、平臺公關團隊中,都有不少人都被抽調過去了。
效果明顯,目前Temu在美國“半托管”的銷售額占比已經達到20%,今年半托管GMV有望突破200億美元。
Shein半托管的招商團隊,目前只有幾十人,但也在持續擴充中,平臺高層相當重視,正在進行細節評估并穩步追加投入,內部預期,半托管上線一年后,能達到100億美元銷售額。
阿里更加簡單粗暴:給入駐商家發放補貼。
比如4月初,速賣通公布了“百億補貼品牌出海”計劃,已經吸引了華為、聯想、小米、大疆等品牌入駐。還有上文提到的“大服飾全球包郵計劃”,也是實打實砸錢招攬商家。
TikTok是四小龍中目前唯一沒有做半托管的平臺,不過在搶商家上,也沒有手軟。
有報道稱,TikTok今年針對一些時尚品牌以及國外達人點對點做了郵件邀請。年初還有消息稱,TikTok Shop正在主動招攬Etsy(在線工藝品銷售平臺)賣家。
市場爭奪戰,愈演愈烈
除了對實力商家、品牌商家的爭奪,四小龍對客戶、市場的爭奪力度也在加劇。
比如Temu,今年也開始走品質路線了。如上文所說,依托半托管模式,Temu開始招募品牌商家,擴充以前少有涉及的大型家電、電子數碼等相對高端的產品類目。
另外,Temu內部對于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像今年多次更新的“商家服務質量條款”,要求的嚴格程度、處罰力度之大,讓不少商家都覺得刻意。
就拿鞋服產品來說,發貨出現錯碼,商家就會被處以5倍價格處罰。如果15天內因為相同問題退貨5件以上,還會額外疊加1000元/項的罰款。
有商家反映,甚至因為客戶個人原因買錯碼數出現退款,也會Temu視作商品質量事故被罰。
再如Shein,過去主打服飾快時尚產品。今年上線半托管模式后,有消息稱,平臺重點將擴展到廚房家電、游戲影音、消費電子等30多個細分類目。
市場爭奪上,阿里今年表現得很積極。
早些年,阿里速賣通為了避開制裁,將市場重心放在了俄羅斯等歐洲國家。今年,速賣通將重新重注美國。
其他市場,阿里也拉開了全方位戰線。
過去,在歐洲市場,速賣通的策略一直是重基建(本地倉建設)輕營銷。今年開始重營銷了,3月速賣通不僅斥巨資成為歐洲杯的官方贊助商,還簽下貝克漢姆為全球代言人。
如此規模的營銷活動,在速賣通歷史上可以說是第一次。
亞洲市場,除了繼續鞏固在東南亞傳統市場的影響力,阿里也在韓國加大了投資力度。4月17日,速賣通韓國公司的注冊資本從40億韓元增資至374億韓元。
原因大概率是為了應對Temu、TikTok等友商威脅。
像在韓國,Temu今年的攻勢相當兇猛,前4個月,用戶增幅近300萬。據業內人士透露,Temu近期將與韓國當地機構合作,在韓國最大的門戶網站Naver上做廣告。
今年2月,母公司拼多多也在韓國成了一個名為“Whaleco”的子公司,預示著Temu將更積極地進軍韓國。
從今年四小龍整體的重點市場來看:
- TikTok是澳大利亞、法國、意大利、德國、西班牙、加拿大、日韓等;
- Temu是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亞、新西蘭等;
- 阿里速賣通為法國、西班牙、波蘭、沙特阿拉伯等;
- Shein則是繼續深耕美國市場.......
可以發現多有重疊,這一戰可能很難避免。
最后
阿里2024財年第4季度,國際數字商業集團收入同比增長45%,已經成為阿里內部增長最好的業務集團。
蔡崇信接棒阿里后,對阿里的國際業務相當看重。阿里的目標是到2036年,服務全球20億的活躍買家。除去國內預估的10億,還有10億的缺口,需要國際業務支撐。
今年上半年,Temu的銷售額飆升到約200億美金,超過去年全年的180億美金,海外業務同樣成為拼多多業績增長的主力。抖音搞電商探索商業化,TikTok Shop被看作彎道超車的機會。對于Shein來說,本身就是海外電商,這是關乎生死的一戰。
國內電商進入存量競爭時代,要增量,出海已是唯一的選擇。
鹿死誰手尚未可知,但能預見的是,未來一段時間出海四小龍之間,刀刀見血的博弈,也許會越來越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