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袁世凱將退位條件告知隆裕太后,隆裕當場哭暈,袁世凱當即也表現出很傷心的樣子,他安慰隆裕,說:
太后,想開點,哪有不亡的國家,那些亡國之君可比你們慘多了。就說明朝吧,崇禎砍殺家人,自己也在煤山上吊。再看看我們大清,皇帝雖然退位了,但尊號還能保全,每年還能拿到四百萬的年薪,這可是歷朝歷代都沒有的,太后,你就知足吧!
當袁世凱逼迫清廷退位時,清朝的禁衛軍又在何處呢?為何不能保衛皇室,與袁世凱抗衡呢?
說到清朝這支禁衛軍,當時已到了馮國璋手里,但即便沒有被袁世凱收編,這支禁衛軍恐怕也難堪重任,用當今話來說,這是一支“水軍"。
01 禁衛軍的籌備與建立
清朝的禁衛軍是由攝政王載灃組建的,但籌備卻是從慈禧時代就開始了。
慈禧為什么突然有了建立一支禁衛軍的想法,這也不是心血來潮,最大的原因在于八旗子弟的腐化墮落。
晚清軍事建設,各地駐防的八旗兵看上去背了洋槍,裝備上洋化了,但八國聯軍打來時,立馬顯示出自己的超級無能,別說守城,就連慈禧和光緒都護衛不了。
對于這一點,慈禧心里也清楚。所以,新政開始時,建立一支新式禁衛軍保衛皇室安全,就成了皇室的一塊心病。
庚子之役德國公使被殺,按照《辛丑條約》的約定,清廷需派賠罪使出使德國,為在義和團運動中的德國公使賠罪,清廷派出的人是載灃。
載灃這次德國之行,不僅讓他身價倍增,而且見識到了德皇近衛軍的雄壯與威嚴,這也成為后來載灃編練禁衛軍的動機。
德國回來之后,他先是娶了榮祿之女,并向慈禧提出開辦學堂,培養軍事人才,但鑒于慈禧的警惕性,他沒有提出創辦軍隊。
直到慈禧、光緒死后,溥儀上位,載灃親掌大權,他才真正開始了籌建禁衛軍的工作。
禁衛軍的基干兵目,主要從原來以京城八旗精銳編成第一鎮的骨干中挑選,然后從京城八旗各營中挑選精銳充任士兵,馬隊則從蒙軍八旗中選人。此外,也吸收了一部分北方精壯的農民當兵。
不難看出,禁衛軍成員主要以滿人貴族為主,尤其是皇族的禁臠。因此,這支禁衛軍有著十分特殊的一面,不論在薪餉待遇,還是服裝與徽章,都與北洋軍不一樣,各方面價碼都比一般新軍要出一個層次。
比如在裝備上,清一色的德式槍械,每協(旅)除了有山炮一營,還有重炮一營,機關槍一營。而大多省份的新軍連機關槍都沒見過,可見,禁衛軍在武器配備上的優勢。
在編練過程中,名義上由載濤、毓朗和鐵良三人負責,實際主要負責人為載濤,其中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的良弼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禁衛軍原本計劃建兩鎮(師),但到辛亥革命前僅建成一鎮,不過兩鎮架構已拉起來了,所以馮國璋接管時,他的官職是軍統制。
那么,這支禁衛軍的實力如何呢?
02 禁衛軍的實力
實力如何其實不用多想,主要成員為滿人,又是從八旗軍營選出來的兵,能好到哪里去,換湯不換藥,等于惘然。
首先,在用人方面,載灃重用的全是皇族成員,還都是關系戶,如載澤、載濤、載洵、善耆、毓朗等滿親貴族,這些人原來就沒什么實力,又不懂兵事,卻要和袁世凱手下那幫北洋實力派PK,這不等于雞蛋碰石頭嗎?
其次,禁衛軍就是在看到八旗軍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建立的,但其主力仍為八旗兵,底層墮落先不說,上層那些皇族貴胄從小養尊處優,肆意弄錢,賄賂成風,本就問題百出,難道換個陣營問題就消失了嗎?
再次,載灃重用滿人,這分明是在離間滿漢關系,由此也得罪了部分漢臣,由此也失去了許多有才干的漢族官員的支持,
最后,還有嫉賢妒能的問題,對于滿人中有才干的良將,他們卻極力排擠。比如鐵良,他在旗人中是一位有頭腦的良將,但卻被載灃棄用,只因懷疑鐵良是慶親王奕劻的人,而載灃與奕劻不和。還有如良弼,其家族世代忠良,又在日本留過學,是滿人當中少有的軍事人才,完全可以重用,但僅被任命為禁衛軍的第一協統領,完全是大材小用。
所以,在武昌起義爆發后,眼看著烽火遍地,當家的滿人卻束手無策,只好再把袁世凱請出來主持局面。
在袁世凱和立憲派的夾擊下,清廷只好宣布退位,而且不能再掌所致軍權,所以,馮國璋才接手了禁衛軍。
袁世凱奪權的方式很巧妙,禁衛軍是清廷投資最多,裝備最好的軍隊,當時的指揮者是載濤。
袁世凱故意讓載濤去平息叛亂,而載濤從來沒有打過仗,一聽說讓他去打仗,早就嚇得兩腿發軟,向袁世凱求情。袁世凱趁機說,既然你那么怕打仗,那就把軍權交給我吧。
當然,滿清貴胄們也想過奮力反抗,比如以鐵良、良弼、溥偉等為首的滿人貴族,曾揚言要與革命黨、袁世凱拼死一搏。
他們甚至想過給京城的滿人發槍,把滿人警校的學生武裝起來,殺光京城的漢人,但就在這樣的局面下,禁衛軍卻是一片安靜。
是他們對朝廷安危毫不關心嗎?似乎也不是,眼看滿人江山要倒,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是,江山倒了之后,他們的待遇如何?
就這一點,馮國璋當時以自己的身家性命擔保,不管時局如何變幻,他都保證禁衛軍的待遇不變。比如普通軍隊每師的年餉為130萬,而禁衛軍則有200萬。
為了這一句承諾,馮國璋可謂“鞠躬盡瘁”,進入民國后,禁衛軍的兩個滿人旅變成民國陸軍第十六師,除了有一個團擔任皇宮的守衛之外,其余都一直跟著馮國璋。
那么,最后的禁衛軍去了哪里?
03 被收編的禁衛軍
馮國璋收編禁衛軍時,為了取得滿人士兵們的信任,提出找兩個滿人隨時跟著他,他要是食言,就一槍打死他。
從此,馮國璋身邊真的多了兩個帶槍的旗兵,而且也真的是馮國璋到哪里就跟到哪里,這種情形一直持續了很長時間。
清帝退位時,禁衛軍被改編為陸軍第十六師,其中一個營還作了馮國璋的衛隊。
后來,馮國璋當直隸總督,禁衛軍跟著;當江蘇總督,也跟著;當上大總統后,第十六師又被拆分成十五、十六兩個師,兩個師仍負責總統府的守衛工作;馮國璋退休后,接任的徐世昌宣布,第十六師仍歸馮國璋統領。
其實,馮國璋并不喜歡這支禁衛軍,這支軍打仗不行,保衛他也不行。
1918年間,馮國璋在京做總統完全成了段祺瑞和徐樹錚的傀儡,于是,他想逃到南京去,前腳剛走,后腳便被安徽督軍倪嗣沖攔截了。
當時這支禁衛軍也在火車上,馮國璋手握“重兵”為什么沒有硬沖一下,原因也不難猜,他不敢打,因為車上這幫滿人軍根本打不了仗。
退休之后,馮國璋依然要為這支禁衛軍四處籌餉,可見,對于馮國璋來說,這支禁衛軍就像燙手的山芋一般,貼上他就不走了。
在他死后,這支陸軍第十六師也陷入尷尬境地,沒人想接手。
后來這支禁衛軍被張作霖收編,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待在奉系陣營里的十六師臨陣倒戈,也算是為直系做了大貢獻,這也是他們在戰爭中最搶眼的表現了。
再之后,就沒有之后了。
小結:
八旗的悲劇,一個養尊處優的統治階層,不論當時多么勇武,在時局急劇變化中,一旦無法適應變革,最后都會歸為無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