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塵谷行知
常言道:“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每一個生命個體,只要依順宇宙大道的運行規律處世應變,便可達到“無為無不為,無得無不得”的人生化境。
在入世修行層面來看,天道即是“天理”,故“天道酬勤”便是天理的自發力量,這種力量能夠促使一個人完成自身人格價值的提升和生命境界的圓滿。
也正因為天理所具足的這種強大力量,所以自古以來,無數有智慧的開悟者,都非常注重對自身內在所蘊含的天理的存養,去偽存真,將虛華、浮躁的功利心祛除,時時守護內在的道德意識。
受過王陽明心學熏陶的人都知道,在心學語境中,天理即是“良知”,如果說在這個花花綠綠的塵世里面一切都是虛假的,而只有一種東西是最永恒、最真實的存在,那么這種東西只能是“良知”。
世界變幻莫測,唯良知永恒
良知之外,你再也找不到天下間任何事物是永遠不變的,在一念閃動的間隙,一切早已物是人非、斗轉星移。連孔子也這樣講過: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孔子真不愧為萬世師表,他早已洞察到了宇宙天地萬物之間的玄妙銜接方式,認為一個人只要保有內在永恒的“良知”狀態,即可做到無所不知,對周遭一切事物的發生和發展都能了然于心。
孔子的“知”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由后天所學到的知識體系所造成的認知障礙
知識一旦成為認清現實世界的障礙,就會給自己的人生處處設定限制,心靈得不到應有的自由,必然會在取舍之間徘徊不定,通過分別之心來看待世間一切事物,最終招致一些始料不及的煩惱痛苦。
“無知也”,意味著一個人經歷了道德修養,從而將掛礙在自己心地里面的認知思維統統丟掉了,從二元意識轉變為一元意識,而在這樣的意識狀態中,是根本不會給外在事物貼上任何標簽的,物我同化為一個整體,故而“無知也”。
第二層含義:指的是中庸之境,吾心之良知即是整個宇宙。
現代人都喜歡講人體的能量磁場,認為每個人自身的磁場強度會影響到周圍的生活環境,同時,外部世界所呈現出來的種種生活跡象,會以磁場的方式干擾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這叫“同頻共振”。
其實,這種“磁場”論早已被先賢智者玩剩下了,他們發現當一個人處于“中庸”的心智狀態后,就是最強大的人體磁場,這種場能如行云流水,無所不包,無微不至,無堅不摧。
所以天下間沒有什么東西可以阻擋得了,甚至已經涵蓋了宇宙本身。
“空空如也”,意即空到可以容納一切,把現實問題放進去,即刻會被消融于無極狀態。所以孔子說“叩其兩端而竭焉”,讓問題自動破解。
因此,良知的力量不可小覷,儒家修身秘法“知止而后有定”,現在你還會像過去那樣認為是進入到一種“定”境嗎?非也。(自悟自得,在此不論)
對于真正覺醒的人來說,良知就像是一把尺子一樣,你帶著這把尺子去行走天下,即可披荊斬棘,遇到任何困境障礙,你都能全身而退,毫無任何損傷。
在王陽明的《傳習錄》中,有一段話,說的就是良知這種魔力:
夫良知之于節目時變,猶規矩尺度之于方圓長短也。節目時變之不可預定,猶方圓長短之不可勝窮也。故規矩誠立,則不可欺以方圓,而天下之方圓不可勝用矣;尺度誠陳,則不可欺以長短,而天下之長短不可勝用矣;良知誠致,則不可欺以節目時變,而天下之節目時變不可勝應矣。
上面這段話非常考驗一個人的心智覺醒程度。
各位讀者、道友,你可以通過反觀內省的方式,試著解鎖王陽明所表達出來的意境,如果你真的領悟到了其精髓,那么恭喜,你已經非常接近天道了,你已經把周圍的大多數人遠遠地甩在了后面,你的認知已非常人所能及。
當你領悟到了良知的這種力量,不要興奮難掩,更不要貪圖口舌之爭,到處去與他人炫耀自己所悟到的東西,因為真正的修行才剛剛開始,接下來才是修行最關鍵的一步:證道。
你要驗證天地間確實有這么一個東西存在,它可以安頓自己迷失的心靈,也可以外化于人世間,通過你的言行舉止影響和改變周圍的一些人,一些事,一些物。
王陽明稱這種修行方式為“事上磨”,以民眾之疾苦為自身之痛,以民眾之樂為自身之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