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月25日,北京依舊悶熱難耐,街道上依舊車水馬龍,在一個不起眼的胡同里,一個老人咽下了最后一口氣。
這位老人不是誰,正是開國上將、被毛主席稱為“山東雙雄”之一的王建安將軍。
他走后,沒有任何戰友和領導來吊唁,就連在外工作的兒子也沒來。
這到底是為什么?
人們之所以沒去吊唁王建安,不是故意避開他,而是一點兒都不知情,他兒子的一句話道出其中緣由:“爸爸曾病得很重,可他怎么也不愿意去北京301醫院治療,死后才去,讓我們無償將他交給醫生去做醫學研究……”
由此可知,他臨終前的那一段時間都沒有住院,因此沒有人知道他病了,死后更是無從察覺。
大家都不知道,自然不可能去給他做最后的道別。
要知道,王建安此前曾很高調,連毛主席也有些意見,為何晚年卻如此低調,走得如此云淡風輕,既不打擾戰友,也不通知兒子呢?
王建安的轉變,是在1955年之后。
這一年,中國發生了一件被載入史冊的大事件:軍隊正式實行軍銜制,開國元勛們都獲得了相應的軍銜。
“山東雙雄”之一的許世友,獲得上將軍銜,王建安卻沒有。這和毛主席的評價有關。
王建安19歲入黨,二十幾歲成為紅30軍88師政委,此后屢立奇功,成為一方大員。
1948年7月,毛主席和中央決定攻打濟南,于是就把王建安叫過來談話。
毛主席說:“建安同志,中央考慮了,許世友在膠東很有威望,你在魯中、魯南也有影響,你們是山東的‘兩雄’,中央決定讓你們拿下濟南……”
受命后,王建安與許世友互相配合,完成了任務,他們“山東雙雄”的稱號就此傳開。
憑借早年的閱歷,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功勞,以及在毛主席心中的地位,王建安是有資格和許世友一樣,獲得上將軍銜的。
然而,就在確定名單時,毛主席卻把他“刷”了下去。毛主席對此的解釋是,他這個人“性子直”、“脾氣急”、“驕傲自滿”。
但是,毛主席和中央只是想挽救他一下而已,第二年,他的名字就被補錄到上將的名單中,成為57位開國上將之一。
經此一事,王建安終于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和毛主席以及中央的良苦用心,一改之前的焦躁和“驕傲自滿”,行事低調起來。
他改變后,果然讓前途不再受影響,曾擔任中紀委常委,掌管許多官員的前途和命運。
1980年,他突然病重,家人希望他到北京301醫院治療,他卻果斷拒絕:“人總會死的,醫也沒有用,不用浪費那些資源!”
臨終前,他對身邊的家人說:“我走了之后,不進行哀悼,不進八寶山,遺體捐出去研究,火化后將骨灰撒回老家……”
家人聽了他的話,所以在他逝世后,沒有通知上級領導和他昔日的一些戰友,就連他在外的一個兒子也沒有通知。
王建安為國為民奉獻一生,卻這么云淡風輕地走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