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君
誰是“中國第一大省”?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多。
論GDP,非經濟總量連續35年居全國首位的廣東莫屬。
論人口,常住人口第一大省,是廣東;戶籍人口第一大省,則是河南。
這之外,還有一個“第一大省”,往往被忽視了。那就是真正的“大”省,新疆。
這個面積達166.49萬平方千米的省份,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約占中國國土總面積的六分之一。
然而,由于隱身于亞歐大陸腹地,這個名副其實的第一“大”省,一直以來都給人強烈的距離感,甚至不無神秘,與其面積上的存在感,呈現出鮮明反差。
但是,變化正在悄然發生。中國第一“大”省,不再隱身了。
01
最新的一個具有標志性信號的動作是,烏魯木齊也宣布“搶”人了。
日前,烏魯木齊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戶口遷入政策服務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了學歷、就業、投資等九個方面的落戶政策。
總體看,落戶門檻進一步降低。
在省會城市“零門檻”落戶也不再新鮮的今天,烏魯木齊的落戶門檻,并不算特別低。
但是,考慮到新疆在高考等方面的特殊性,作為首府的烏魯木齊,繼續推動落戶門檻降低,還是不同尋常。
在西北地區的五大省會(首府)城市中,論綜合實力,西安是無可爭議的龍頭。
至于“第二城”,到底是蘭州還是烏魯木齊,已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長期以來,蘭州作為曾經的工業重鎮,在交通、高等教育等方面都有突出優勢。
但近年來,烏魯木齊在GDP超過蘭州后,常住人口也直追蘭州。
在2010年到2020年間,蘭州常住人口增加74.3萬,年平均增長1.89%;烏魯木齊常住人口則增加了94.2萬,年均增長率達到了3.02%。
截至2023年底,蘭州常住人口為442.51萬人,烏魯木齊為408.48萬人,兩城差距縮小至34萬。
烏魯木齊的變化,也是新疆變化的一個縮影。
2023年,新疆常住人口增加11萬,是全國僅有的實現常住人口增加的10個省市之一,且增量居中西部首位。
經濟方面,2023年,新疆GDP、投資、消費、進出口、財政、居民收入等6項主要指標增速均位居全國前5位。
今年上半年,新疆GDP同比增長5.4%,高出全國0.4個百分點。
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3912.97億元,同比增長9.0%,在三次產業中增速最快。
02
在過去很長時間里,“五口通八國、一路連歐亞”的新疆,在經濟功能上,一直處于邊緣地位。
但近年來,它的經濟功能,或者說作為“產出者”的角色,明顯在強化。
有幾個標志性現象。
2023年,中國糧食增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糧食種植面積增量的一半以上,都來自新疆。
目前,新疆糧食的單產已經達1000斤,糧食面積的增量、產量的增量連續2年居全國第一,單產位居全國第二。
據2022年的數據,新疆糧食連續7年實現增產。
不止是農業,工業方面,新疆也正在展現出無可替代的特殊優勢:
2022年,新疆油氣當量達到6310萬噸、位居全國第一;工業硅、多晶硅產量位居全國首位;煤炭資源量4500億噸,占全國第二位,以準東、哈密為重點的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集聚區初步形成;以金融、物流、電商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
看到這里,可能很多人還是覺得新疆的工業,依然是以能源為主。
但是,新疆并不只有這些“東西”。
去年,新疆提出了重點發展“八大產業集群”:
油氣生產加工、煤炭煤電煤化工、綠色礦業、糧油、棉花和紡織服裝、綠色有機果蔬、優質畜產品、新能源新材料。
這里面,能源工業只占一半左右。
這一背景下,關于發展現代產業體系,近期新疆還有一個標志性大動作,被忽視了:
上個月底,央企產業興疆推進會在新疆喀什舉行。會上,25家央企與新疆簽約項目183個,預計2028年底前完成投資9395.71億元。
據悉,2021年以來,央企著眼新疆所需所盼,發揮優勢特長,緊貼民生開展產業援疆。截至2023年底,央企在新疆累計投資項目5.2萬個,完成投資5538億元。
從公開信息看,央企專門就一個地方召開產業大會,非常罕見。作為“國家隊”的代表,央企的重倉方向,一直具有很強的指向性。
萬億級的央企投入,將給新疆在產業、基建等多方面帶來的改變,不可低估。
會上,還有一些值得注意的表述:
要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重點圍繞新疆建設全國能源資源戰略保障基地深化投資合作,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積極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助力新疆增強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央企要堅持以創新發展為動力,加強高水平研發機構建設,幫助新疆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關鍵詞:現代化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這與外界一直以來對新疆發展的定位和想象,無疑有著明顯出入。
可以說,不管是實際的產業支持力度,還是象征意義,央企的這一舉動都不可小視。
03
新疆被委以更多重任,在很多方面早就有跡可循。
今年4月召開的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明確提出,要堅持以大開放促進大開發,提高西部地區對內對外開放水平。
具體包括:
完善沿邊地區各類產業園區、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布局,推動自貿試驗區高質量發展;
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提升能源資源等重點領域安全保障能力;
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做大做強一批國家重要能源基地……
很明顯,這些重點工作,都與新疆的發展實際和定位高度契合——是重任,更是機遇。
對新疆來說,眼下最突出的機遇“變現”,就是外貿。
去年10月,新疆自貿區獲批,成為中國西北沿邊地區設立的首個自貿區。
今年上半年,新疆外貿進出口總值2206.3億元,同比增長48.4%,僅次于西藏,比去年提前2個月達到2000億元。
相比總量的快速上揚,更值得注意的是新疆外貿結構的變化。
上半年,新疆與中亞五國進出口值同比增長23.9%,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RCEP其他成員國進出口分別增長43.6%和347.6%。
近年來,全球貿易格局加速重塑,新疆外貿方向的變化,恰好與此形成了呼應。這預示著,新疆在發展外貿上的區位優勢,正在被更多兌現為實實在在的發展紅利。
而隨著基礎設施的進一步改善,新疆的外貿動能,還將有望繼續增強。
今年6月,中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鐵路項目三國政府間協定正式簽署,標志著等待近三十年的中吉烏鐵路將開始實質性開工建設,為新疆再增加一條國際化開放大通道。
另外,在人事方面,也可以看出新疆發展方向的微妙變化及所承載的期許。
近期,一大批南方干部調任東北的現象引發關注和解讀。但其實,這一變化,在新疆早就開啟,且各個方面的層級也更高。
不夸張地說,綜合方方面面的變化和信號看,新疆都在開啟“逆天改命”的新征途。
04
新疆這一天的到來,并不讓人意外。
從大環境看,無論是全球外貿格局的變化,還是能源安全重要性的突出,抑或是新的發展邏輯調整,都將令新疆這個在開放區位和資源上有著特殊優勢的大省,站上新風口。
從發展基礎看,在廣大西部地區,川渝、陜西之外,論綜合發展稟賦和條件,新疆已然是最突出的代表之一。
展望未來,這座“寶藏”省份的價值,注定要被重估,還有太多的發展“可能性”將被發覺,讓人刮目相看。
一個有代表性的細節是,誰能想到,新疆這個深居內陸,離海洋最遠的省份,有一天會成為全國重要的水產品輸出地?
數據顯示,2023年新疆水產品產量18.39萬噸,穩居西北五省區第一,三文魚等新疆“海鮮”已成為全國人民“新寵”。
這種新的“產出”,這種對既有形象的改變,恰恰意味著更多的“可能性”。
對于新疆,外界需要重建想象力。而當大西北深處,一個習慣了“隱藏”狀態的區域,加速走向發展的臺前,也必然帶來更多區域格局的重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