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題之前,先說幾句閑聊。
本來乒乓11分的風格更多是“讓我們看看這場比賽發生了什么”,而不是“接下來會怎么樣”——換句話說,主題上說我們相對關心球臺上的事兒,對未來的事情,本來態度都是說不準為主。
但是今時不同往日啊。
之前我們也寫了兩篇奧運會之后男女隊陣容的猜想。本來按照原來的趨勢,這種事根本沒法猜的,因為很有可能大家現在還不認識要去洛杉磯打奧運會的某位選手——雖然現在看起來好像不太是這樣。
同樣的事情其實也發生在技術趨勢上。原本技術方向的判斷,是很容易搞錯的——整個中國隊,2000年改成40毫米球之后,開頭就完全判斷錯了大方向。當時認為的趨勢是更多的側身,更主動的使用正手。結果大家也看到了,本來38時代末期反手技術就有發展,到了40時期變得主流很多,類似施拉格,格林卡,包括王皓都是這個時期出來的。原來反手好的選手,類似佩爾森,普里莫拉茨薩姆索諾夫,后來運動生命力都維持的算不錯。
03年,連擺短都是側身的
要知道,當時的中國隊整個班子都判斷錯誤了,回頭看,那還是中國隊教練班子最強的一個時代之一。很多大家非常尊敬的名字當時都在隊里。
但是今時不同往日啊。
目前看,現在整體的技術方向前進的速度基本停滯,過去接近十年其實沒有太多的前進空間——某種程度上說還因為球的問題,一些方向還有些倒退。
所以在這個前提下,最后冒一次天下之大不韙,再猜一猜未來的技術趨勢。
在這之前,首先說一下什么叫技術先進。
實話說,我覺得這個問題答案挺直白的,但是似乎在網絡輿論里是個經常掰扯的話題。
技術先進,就是相比于對手,你能在更多的地方更有質量的穩定進攻。
其實乒乓球發展一直如此,先進的技術,就是比之前的技術有更多穩定進攻的空間:直板快攻可以在臺內進攻,可以在球的上升早期進攻(相比于之前的弧圈球打法,一般都是下降點);后來反膠比正膠先進,就是反膠可以在各個擊球點發力,從上升到下落都可以發力,離球臺各個位置都能發力;再后來橫板比直板單面先進,就是橫板可以在反手發力;所謂歐洲不講理打法(蓋亭塞弗羅斯科夫等等),可以在半出臺發力,進攻對手發力,等等;最后擰拉技術,比之前的正膠快攻,反膠挑打等等,能更穩定從臺內發起進攻,所以也就更先進。
正膠快攻的競爭力,也來自于當時的先進性
一個比較粗略的比喻,技術先進是某種生產力。當你的技術先進的時候,你的生產力比對手強,更容易出現你打人家的情況,也就更容易出現你上風的情況。
技術先進有幾個連帶優勢:當技術先進的時候,年輕的選手有機會很快的戰勝之前的選手,因為原本的定勢被打破了,原本不是機會的球現在是機會。
但是技術先進不是萬能的:乒乓球不止有打人的時候,被打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技術再先進,往往對手也能控制你。所以技術先進容易贏,但是仍然需要把先手變成得分。很常見的情況是技術先進的先上手,但是有時候基本功好的后贏球。
好了,現在聊一下技術趨勢。
其實現在乒乓球的技術狀況挺直接的。強勢的反手技術非常主流,現在的局面基本上就分成兩種:要么是主流的反手體系打法,要么是擅長對付主流反手體系的打法。
小莫屬于后者
現在主流的反手體系打法有個現實:一個頂尖水平選手,差不多能從所有的地方發起進攻,球臺上已經不剩什么地方不能發力的了。主要的問題是后續的連續,和進攻的質量。
技術上說唯一還有待開墾的是強勢對抗中反手抽直線。現在普遍對這條線路還是沒把握。如果有選手能穩定地在高速對抗中高質量的抽直線,有根本的改變乒乓球格局的可能。
一度樊振東是最接近的,但是他沒有繼續在這條路線中走下去,更多的融合了另一派選手的思路。
如果奧運會真的反映了什么技術趨勢上的本質(其實有可能什么都沒反映),那就是現在反手體系的各位大家技術都很強,純磕反手體系,當天誰能贏很難說——張本智和反手半臺很多時候壓制樊振東,然后卡爾伯格又壓制張本智和,格拉斯門科壓制邱黨,然后奧馬爾又壓制格拉斯門科,雖然乒乓球沒有應該,但是純剛反手,當天誰比較厲害有點難說。
德甲戰神の發球前搖
所以這就有了另一個流派,就是擅長對付反手體系的打法:無論是小莫這種變化很多的,還是顆粒打法,甚至樊振東在這次奧運會里用過好幾次的一些變化,其實都是這么個情況。
這個體系的思路,主要是針對反手體系:它在技術上基本上不先進,它更多利用反手體系簡練強勢這個特點,用各種策略讓對手打不出質量——換個方式說,這個流派主要的思路是知道你要做什么,然后想辦法破壞。它的每一種選擇,在純粹的策略角度都不是最優的,在實戰里往往也不能限制對手上手,但是能限制對手打出很高質量,然后自己再進攻。
一些例子:用轉不轉限制對手擰拉的質量,然后進攻;發球直接到反手位讓對手擰起來,然后側身(小莫很喜歡這個);發長球憋住對手;樊振東對張本智和最后階段直接捅底線長;發球到正反手小三角出臺讓對手吊,然后進攻。
這是這個階段的乒乓球一個比較獨特的區別:以前的控制,更多是限制對手沒法上手;現在的控制,更多是限制對手發不出力。乒乓球歷史中的大部分時間,大家爭搶的是先手,也就是上旋第一下的機會;現在更多爭搶的是第一下高質量發力的機會。
這里的原因當然是,現在40+的塑料球旋轉更弱,落臺之后彈跳更高,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打出質量。以前讓對手先上手,對手很可能直接能制造足夠的旋轉讓你進攻的難度增加很多;而現在,同樣的情況,對手制造不出足夠的旋轉,就變成了你的機會。
(插一句,器材上說,現在用兩面狂飆的選手越來越多,也是這個現狀造成的)
所以,現在現實就是,比賽中如果是兩個反手體系選手,要么看誰火力強,要么看誰變化一下克制一下對手的發揮;如果是一個反手體系,一個不是,那比賽很多時候就是貓抓老鼠游戲,非反手的出個題,看另一邊是不是能抓住對手,如此反復。
如果兩個非主流體系遇到了,通常會非常磕磕絆絆,因為兩邊技能都點歪了。
好了,那么未來的趨勢是什么?
男子方面,我認為大致上維持現狀。考慮到目前中國隊對技術也沒什么指導性的努力,過去兩三批選手相比之前也沒有以前那樣世代級別的迭代,我認為未來幾年大家還是,要么反手體系相互對抗,要么非主流體系和反手體系貓抓老鼠——除非有什么穩定的年輕選手在抽直線這方面有什么突破,而且就算有,這個突破相比之前的世代更迭,也是一個小得多的變化。
女子方面,這個趨勢稍微有些區別。女子的先進技術,更多還是在用進攻對抗進攻上。之前很多年,女子打法的主流思路是相持防御,在近臺快速相持中調動線路(王楠張怡寧,甚至后來的丁寧劉詩雯)。一直到這個時代,這種相持防御變成了近臺用發力對抗發力——你不發力就是我的機會,甚至你發力也是我的機會。跟男子不同,這個最新的趨勢其實還在實現的過程中。女子比賽的未來還在到來中,而男子比賽大家已經困在這個所謂的未來有幾年時間了。
對于男子比賽來說,這種困在未來的現實有幾個連帶作用:首先就是年輕選手的培養周期會變長。如果大家打的東西都差不多,肯定是年頭長的選手有優勢,所以相應的年輕選手要突破老選手,就需要更長的時間。另一方面,如果大家練的東西都差不多,那么競爭的優勢就來自于更精細的打磨,而打磨需要時間。
對于女子比賽來說,一旦目前這種大趨勢更大范圍的普及了,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但是起碼目前,這個未來更多還局限在中國隊日本隊這些更小的范圍里。
如果我的判斷(其實最多只能算是猜測)屬實,那么對中國隊未來成績上的期待其實應該做出相應調整。如果大范圍內沒有技術上的代差,那么比賽中彼此交手的勝負的波動性就會更大——你用步槍人家用手槍,你打得著人家人家打不著你,贏面就大很多;但是現在大家都用步槍,就算你的槍好些,對手的贏面也會大很多。
最后強調:這更多只是猜測,如果有任何價值,大概更多也是娛樂價值。如有猜對,純屬巧合。
除了不定期推送獨家原創文章,我們還不定期奉送獨家比賽信息和八卦信息哦:
在公眾號下回復微信表情圖乒乓球拍,或者關鍵詞乒乓,可獲得一條獨家信息!
在公眾號下回復關鍵字“八卦”可獲得一條獨家八卦信息!(多發送幾次關鍵字“八卦”有時候會有多條八卦可看呢!)
八卦和信息從不群發,從不預告,隨時可能有新內容,舊內容不會滾動推送,只有發送關鍵字的朋友才會看到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